《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26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虽然我们不可能有明确的证据,但是可以推测,荀子对秦国政制是深以为然的,是希望能够锦上添花的,也是为此对秦王等秦国统治阶层表达了诚意的。
  日期:2014-10-21 15:38:18
  为什么荀子最终没有留在秦国?这个我们无从考究,但至少我们知道了,荀子入秦的记录表明了一个事实:荀子使当时的秦国统治者初步改变了认为儒家“百无一用”的想法,为此后秦、儒双方的深切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儒生的入秦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日期:2014-10-21 15:39:54
  3.荀子的“帝王之术”
  后世的很多儒生,为了塑造孔孟儒学只讲“仁义”的高端形象,往往不愿意承认荀子是正宗的儒家,极力撇清荀子与儒家的关系,认为荀子的学问只是一种“帝王之术”而已,并非纯正的儒学。但实际上,荀子就是儒学之集大成者,是他使儒学真正走入改变历史的秦国统治者的视野,从而使儒学有了真正走向全国、改变历史的机会。
  在《荀子》里的第一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劝学》中,荀子提出了“礼法”的概念,这标志着他的思想,已经由早起儒家的“礼”向“礼法”的转变。
  《荀子#君道》中,又提到:“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 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包含:其一,推崇礼义,法制高于一切;其二,任人唯贤;其三,赏罚分明。等等。这是详细解析了他的礼法观念——礼与法相辅相成,才能治理好国家。
  那么,荀子对礼的理解,是不是像孔孟一样呢?实际上,荀子又进了一步。关于礼的阐释,孔子说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礼论》中提到,“礼有三本”,分别是天地、先祖、君师。可以说这是第一次明确将君主的地位提升至与天地一样的高度,也即意味着礼要求人们,对君主的绝对忠诚。
  对于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用人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原则,荀子的观点几乎与法家的观点如出一辙。事实上这恰好证明了荀子是发展了的儒家,是进步的儒家。

  “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虽圣人不能易也。”这还是说用人原则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这个贤和才,就是指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儒家所说的空洞的“德”、“仁义”什么的;如果没有才,谁都不应该得到官职,“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 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曰:本不利于所私也。”

  诚如上述,《荀子》作为发展了的儒学,不但在大原则上成为“王霸之学”指南,而且还探讨了如何当好统治者的方方面面——而作为荀子的学生的著作,《韩非子》一书则更是苦心孤诣地穷尽举例,可以说事事见血、字字诛心,直接拿来做“国王必知的365个注意事项”都非常恰当,以至于秦始皇看了《韩非子》后,击节狂叹,深深引以为知己。
  不要再说李斯和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不要再说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了。要知道,远在李斯和韩非子入秦之前,他们的老师荀子就已经深深为秦国井然有序运行的法律系统所深深折服,他老人家就已经承认:秦国这个国家其实已经不缺什么了,实在要说缺少的,不过是几个儒生而已。李斯,在其政治生涯的前期,他起到了策士的作用;在后来,他也不过是秦帝国政治制度的执行者而已。韩非子,其作品的出色不在于有多么美妙精密的法律内核,而在于其一阵见血鞭辟入里的对人性的洞察。

  日期:2014-10-22 08:49:14
  4.荀子与东方列国

  在秦昭王和范睢为相时期,荀子出访了秦国,出于未知的原因,荀子又离开了秦国。我们作一下猜测,那么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其政见终究不为秦王所用,或许是范睢辞相、秦国政坛人事大变革,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荀子之入秦,本来就是个出使行为,当然要回去复命——从时间上来看,很可能是他在齐国为大夫时期,为齐王所派遣入秦。但依据《史记》的记载,荀子最终因为有人要迫害他,“齐人或谗荀卿”,所以他离开了齐国。

  司马迁记载的荀子在东方列国的活动轨迹很简略——荀子先去了齐国然后又去了楚国,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但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至少如前所说,我们知道荀子去过秦国并对秦国大有好感;而根据《荀子》和《战国策》我们又知道,荀子在赵国和楚国间也多有故事。我们之所以要探寻这些,是要对比荀子与诸国的态度。
  事实上,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后,不久就听信谗言,取消了荀子的任命,于是荀子离开了楚国,回到了家乡赵国,并被任命为上卿。后来春申君又听了别人的进谏,认为赶走荀子是错误的,就又派人去请荀子回去。荀子当然是谢绝了,并写了封措辞不太客气的信给春申君,劝诫他要小心为政,免得没有好下场。这个经过在《战国策#楚策》中有详细的记录。这个案例足以充分说明,荀子对楚国,最多曾经有过与春申君的知遇之感。

  关于荀子在赵国的历史痕迹,除了《战国策》的记载,《荀子#议兵》中也有,“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孙卿就是荀子,临武君是楚考烈王时期的封君——因为在《战国策#楚策》中,临武君的名字也被提及:赵国使臣魏加,劝春申君不要让临武君领兵打击秦国,因为“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当时他们三个人议论军事,荀子把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得心服口服。

  日期:2014-10-22 08:49:39
  这是一个重要的记录,但是《荀子》一书中却没有相关背景的介绍。作为楚国封君的临武君,为什么会在邯郸出现,并与荀子和赵王一起议论军事问题呢?而在《战国策#秦策》中,记载同一时期,“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对此忧心忡忡的秦昭王接受了相国范睢的建议,派唐雎(这又是个谜一样的人物)到赵国去大搞金钱交际,瓦解了这次可能的合纵进攻——这是一次没有成功的合纵,所以各国正史上也多无记载!

  这下事情就明白了!原来是当时天下各国使臣以及各路仁人志士,云集于赵国首都邯郸,讨论天下合纵攻打秦国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国的临武君也应该是作为楚国官方使臣出现在了邯郸,从而有了这样一场赵王、荀子(如果考虑到这时的荀子对秦国的认识的话,按道理讲荀子此时尚未入秦,他此时的官方身份,很有可能还是齐国的使节——作为赵国人,齐王派他来赵国参与合纵的大会,身份上很合适)、楚国使臣临武君之间的议论军事的谈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猜测:秦国用金钱外交瓦解了云集赵国的各怀鬼胎的各国人马,秦昭王与秦相范睢了解到“倒秦”人士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荀子,为了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减轻东方各国舆论界对秦国的敌视,这时候秦昭王和范睢可能对荀子发出了“访问邀请”——这就很类似于后世的企业,出负面新闻后,邀请媒体记者、各路意见领袖,去企业所在地座谈、参观,当然好吃好喝招待还有车马费……所以才有了荀子的楚国之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