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14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古往今来,无数满腹经伦、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人,最后都如落入秦淮河水中的沙土,在与命运的无谓抗争中,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时间是公平的,它对任何人都一样,岁月是无情的,过去了就无法重来。要不了几年,你可能连钟山都爬不上去,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了。
  回到客栈,刘基无法安坐,无法入睡,无法心平气和,无法不心潮澎湃。他立即取来纸笔,一口气写了了十二首七言绝句,也就是《钟山十二首》,其四写道:
  玄武湖中草自秋,石头城下水长流。
  繁华过眼成今古,更与牛羊竞一丘。
  这是在感慨生命无常,人生短暂。而第十二则写道:
  槁叶含风弹夜弦,蟪蛄凄唳答寒蝉。
  鸡鸣埭上繁华子,莫向秋霜惜盛年。
  刘基提醒自己,不要等老得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才站在秋风中,惋惜自己失落的大好年华,那真的是说什么都没用,怎么做都来不及了,而现在,必需要做出行动。

  北宋变法名臣王安石在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被罢相之后,一直隐居在金陵半山寺附近。曾经大权在握的千古一相曾经有何等风光,死后的葬礼却是门前冷落,几百年后,其故居也是分外荒凉,少人问津。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自己只是个小小南人进士,还能有什么想不通,看不透,受不了的呢?
  王家废寺旧闻名,荆棘花开鸟自鸣。
  深夜狐狸穿破塚,佛灯争似鬼灯明。
  不过,时人对王安石评价普遍很不好,刘基也不能免俗:
  奸时变法多事端,气焰兴妖胆自寒。
  漫道谄谀堪媚佛,竟将佛作么人看。

  只能说,王安石离刘基心目中的良相,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也许是感觉时光飞逝,也许是感慨生命蹉跎,在南京期间,刘基文思留下作品特别多,还有《绝句九首》《绝句漫兴十一首》《无题三首》和《渔父词五首》《蝶恋花》《蝶恋花》《忆秦娥》等大量词作。
  这时的他很难会想到,自己十多年后还会再回来,在这里一住多年。他更不会想到,这府城市将因为他而发生巨大改变,永远深刻他的烙印。在紫金山上,他的身影是何等孤单,但这个瘦弱的身体里,却蕴含了那样巨大的能量。
  游历南京之后,刘基果断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
  日期:2014-02-18 12:13:55
  五、再上大都
  至元六年四月初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刘基站在扬州运河码头,向赶来送别的朋友们挥手告别。他要去的地方,和十四年前一样,甚至他的目的,也和那次没有什么区别。十四年前进京赶考,是为了进入仕途,十四年后再入京城,同样是希望得到起用。只不过,青山依旧在,青春不回还。整整十四年之后,当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南田少年,如今已经是皱纹爬上额头,鬓角生出白发,如今的他,已经成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没有多少机会可以挥霍了。

  一路之上,刘基的心情难以平静,本想在船上可以多看会书,但很难静下心来。他想着这些年的遭遇,从个人角度来说,上有愧于父母,下对不住妻子。作为读书人,都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期望,隐居治学,就算学问再大,著述再多,恐怕也会留下终生遗憾,这并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强烈的责任感,要求自己必须这么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已经世世代代植根于他们的骨髓之中。

  而沿路的所见所闻,更是让他无比惆怅,非常痛心。
  就在刘基居家力学期间,多灾多难的中华大地上,又平添了多起天灾人祸。特别是至正四年(1344)的南旱北涝,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并且埋下了摧毁大元王朝的种子。这粒种子经过在七年的施肥,浇水,终于破土而出,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从正月开始,黄河沿岸多处大堤决口,让各地官民疲于奔命;四月,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旱灾,继续伴随大面积的瘟疫。天灾之后是大饥荒,大饥荒又引发了层出不穷的民众骚乱。从江淮平原到华北丘陵,本来种满庄稼的良田大面积荒废,曾经热闹一时的集镇关门闭户,到处都有无法及时救治的染病灾民,草草掩埋的乱葬坟岗,易子相食的父母,相拥而亡的夫妻,更有走投无路、揭杆而起的青壮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荒,蒙古统治者一如既往地缺乏应对经验,难以尽快控制不断恶化的局势。

  刘基本来可以避开这一切,装做什么都没发生,但面对百姓的苦难,他无法做到无动于衷,愤然挥笔写下了长诗《北人感怀》,记录下了运河两岸民众的苦难,也更坚定了自己尽快入京活动,为国效命的责任心:
  逾淮入大河,凄凉更难视。黄沙渺茫茫,白骨积荒藟。
  哀哉耕食场,尽作狐兔垒。太平戢干戈,景物未应尔。
  意者斯人徒,纵欲扰天纪。鬼神赫震怒,咎戾良有以。
  去年人食人,不识弟与姊。至今盗贼辈,啸聚如蜂蚁。
  长戈耀白雪,健马突封豕。岂惟横山泽,已敢剽城市。
  途行绝稀少,空车但墙倚。身行须结集,一寐四五起。
  船到济州(今山东济宁),刘基特意下船,参观了为纪念诗仙李白而修建的太白楼,中国有多处太白楼,而以济州的影响最大。刘基感慨李白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一个好友贺知章坚定地支持,而自己孤身北上,还不知前途怎样,命运如何,昔日的同年及师友,能否帮助自己?他实在不敢太乐观,随手写下了《济州太白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