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战略的大视角解析『道德经』》
第11节

作者: 老夫无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知道让社会生态正常化,(依仗国家机器)狂妄行政,各种危难(动乱、祸患、失去执政权、生存权)就不可避免。(一个政权、一群领袖、一个国家战略)明白了(为什么要)让社会生态正常化,它(他们)就知道为什么要包容和宽容,因为只有国家战略和文化上的包容性,才能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公正,而只有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才能使人民、国家、政权拥有完全的、完整的生存发展权;拥有完全的、完整的生存发展权是大自然赋予的根本权力,而拥有大自然赋予的根本权力,就是“有名”;国家战略符合了道的大准则,(族群、政权)就可以持久存在,也就是可以世世代代永续生存发展而不会出现危殆了。

  日期:2014-03-20 08:45:23
  @老夫无奈 解35

  老子在上一章来了两个设问“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这是他凝练了国家大战略在谋划和施行中应具备的九大要素之后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国家最高战略的谋划和施行,如果具备了这九大要素,这两个设问的答案不言自明,不需要回答,所以,直接就得出“保此道者,不欲盈”——不要让短期利益妨害终极目标这个在国家战略运行中最值得引起警觉的命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设问里虽然都有一个“静”,但两个“静”则有意义和程度的差异,前一个“静”,指外在的、表面的社会生态,后一个“静”,则主要指社会成员的心态从浮躁烦乱趋向沉静优雅,是文化上的变化,而文化上的变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可持续的变化。

  因此,到了本章,老子必须对优秀文化战略的根本进行深入阐述,或者说,九大要素固然一个也不可或缺,但根本之处、“玄妙之门”、“道纪”,则是“致虚极,守静笃”,则是第二章早已提到过的“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一句话,别挑战无为。
  别怪老子反复提醒,他惜墨如金,对此却不惜笔墨、变换说辞,反复告诫,本章又专门来阐释一个“静”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其提到“复命”的高度,可见“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在他心里有多大的分量。说句本章之外的题外话,到了交出生存权的当口,几乎没有不想“复命”的,但“复”的,都是覆亡者的覆辙。
  日期:2014-03-20 20:19:20
  @老夫无奈 解36
  关于“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因为版本的不同,也导致注家说法的纷繁不一。依据上下文的意义,大概应该这么理解:一个国家、民族、政权有了完整的生存权和完全的发展权(全),并且具有可持续性,这就算是符合了大自然(天)生生不息的大准则……而“没身不殆”则不可能仅仅是字面的含义,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权,一旦“没身”,殆与不殆,对他人也许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谈资笑料的作用,而对自己,大概毫无意义可言了。

  老子似乎也没有讨论“亡国灭身以后自己还能留下些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的兴趣,这里,大概应该如此理解: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上一代的“没身”——自然之身的消亡,给下一代留下的,还是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态,也就是说,“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世世代代永续生存而不是一代、几代人之后就灰飞烟灭,更不是祸及己身之时也殃及子孙、国家、民族。

  日期:2014-03-23 19:54:52
  @老夫无奈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②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③兮,其贵言④(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注释

  ①太上:政权实施的最高明的国家战略;推行优秀文化战略可能遇到的第一种、最佳情况。
  ②有:存在。
  ③悠:沉静且优雅。
  ④贵言:不自夸,不把自己的苦心、劳绩和奉献挂在嘴上;不申辩。
  ⑤自然:原本状态,见第十六章注④。

  日期:2014-03-24 08:55:48
  @老夫无奈 解37
  至少有“太上,不知有之”和“太上,下知有之”两个版本,除了其他类型的解读,一般将“太上”解读为:1,政治战略——最高明的政治战略;2,政治行为——最好的政治行为;3,干得最好的政权。
  其实,无论是政治战略甚至政府行为,都完全不可能达到让老百姓“不知有之”的地步,至于认为政权“太上”,老百姓就可以“不知有之”,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很难想象一个政权的实际存在,无论它多么高明和英明,连它管理下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其存在,也许,这个理想人们在童话里可以找到。

  那么,“太上,下知有之”呢?
  真的不知道也不敢揣测老子的原文是哪个字,如果理解为在最高明的国家管理之下,老百姓仅仅知道有一个政权存在,而感触不到它在深刻地、根本性地管理着自己的一切,似乎甚为通顺,也就是说,这“太上”的意思就应该是:一个政权、一个政治战略,是一个精细的公正的管理者和一个公平的没有争议的政治战略。果真如此的话,这“太上”也有点儿“太不上”了。请注意,这精细和公正、公平,本身代表着一个政权和一个政治战略的强势,怎么可能让老百姓仅仅感到一个政权对自己的切实统治就像有(下知有之)一块石头戳在自己不远处一样无关痛痒?

  政治战略的层次在文化战略之下,和经贸战略、军事战略一样,是文化战略的一个必要支撑,政治战略的核心使命是国家管理,哪怕是最高明的政治战略,只要政权在强力推行,都根本不可能做到让老百姓仅仅知道有一个政权在自己身边而已——除非这个政权平庸得不堪一瞥,但不堪一瞥的政权又哪来的最高明的政治战略?
  优秀的文化战略就不一样了,看一看老子关于文化战略九大要素的说明,品味一下《道德经》五大术语“道”、“德”、“一”、“无为”、“无不为”(见《题目》注①②、解6)和十五、十六章老子关于“静”的阐述,就知道它完全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自然,这样一个文化战略的施行,连几千年如一日都始终大智大慧的“知识界”和“权力界”,也感到其“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它如果让老百姓“不知有之”或者“下知有之”,不是很正常吗?

  换句话说,用政治战略和政治的眼光和概念,没法解释文化战略的问题,换言之,用低层次战略的概念,无法完成高层次战略概念的阐释任务。

  日期:2014-03-24 20:05:32
  @老夫无奈 解39
  假如解37的“四个档次论”不是错误的,那么,“其次,亲而誉之”就几乎全是贬义,这“老二”之中,饱含了老子的诟病和愤怒。因为老二过一阵也是要交出生存权的,只是比老三老四挺得久一点而已;也是要让“万物作而弗始”换个脾气,再重新开始一次的。所以,也是他老夫子根本看不起和不愿意看到的,老子实实在在是在骂人,可惜本人翻译的功力有限,没法表示出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