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60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03 09:38:04
  连载57
  第十二章 远交近攻
  前面用两章篇幅大致介绍了贞观之初的制度和内政建设,接下来要说的,主要是贞观初年的外交,以及对外战争中所取得的辉煌战果。

  不过在此之前,还要顺带讲讲冯盎的事情。
  一、强敌环伺
  冯盎是唐朝岭南一带的南越族首领之一,也叫酋长,世居岭南,传至冯盎已是第五代。
  南越族也叫百越族。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北胡南越”的说法,北胡是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至于南越族,也并非单一的民族,而是当时中国南方尤其是岭南一带各少数民族的统称。由于战乱等原因,大量中原汉族人口迁居南方,于是历史上的南越各族人民不断地汉化,而那些没有被彻底汉化的,就演变为今天的壮族、黎族、苗族、瑶族等等。

  冯盎的祖母便是史上大名鼎鼎的冼夫人,冼夫人名叫冼英,南越族之俚族人(如今叫黎族),嫁的是冯盎的爷爷冯宝,生活于梁、陈、隋三朝,虽然是一介女流,却能力挽强弓,深通谋略,有胆有识,忠君爱国,曾先后为梁、陈、隋三朝立功无数,为平定当地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被岭南各族人民尊称为“圣母”。
  冯氏家族和冼夫人的特点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也不管世道怎么乱,始终坚决与统治当局合作,绝不在岭南这块地盘上另立门户,称王称霸,分裂割据,而且努力在境内行仁政,以德服人,爱护百姓。也因此,老冯家才得以在岭南境内代代相传,一直做首领,当酋长,并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官,如太守、刺史等,成为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
  出身于这样的家族,又有冼夫人这样的祖母,冯盎自然也不是一般人,他与冼夫人一样,在岭南一带的南越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隋末大乱后,有人劝他搞割据,他坚决不听,毅然于武德四年率众归顺唐朝,并被李渊封为高州总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市),管辖高州等八州之地。
  ( 岭南圣母冼夫人像)
  按理说,像冯盎这样的人是绝不会反对中央政府的,不过从武德末年至贞观元年,唐朝派驻岭南一带的好多地方官员却连续十次上表,跟朝廷汇报说冯盎反了。一次两次不要紧,三次五次也还沉得住气,连续十次是个什么概念?李世民不由不信,便于贞观元年九月筹划派兵讨伐。由于冯盎据有八州之地,雄居岭南,很难对付,所以李世民不得不为此调集了岭南周边一带的数十州兵力。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实际情况是,冯盎与岭南当地的另一位实力派酋长谈殿在互掐,两人矛盾很深。而且冯盎自归唐以后,一直没有进京朝拜。为了防备谈殿的攻击,冯盎派兵加强了高州境内各地的防御,结果唐朝派驻岭南的地方干部同志们没做认真调查,以讹传讹,就认为冯盎要造反,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把一道道急报递往长安。同志们是领导的耳目,耳目失灵,领导就难免判断失误。
  难不成还真要打一仗么?
  幸好有魏征给拦住了。

  魏征不愧是领导的好参谋,听说朝廷要发兵,赶紧跑去劝阻:“陛下,冯盎造反并无实据,大军不可轻动!”
  这就怪了,大伙都说冯盎反了,而且各地急报一路不绝,老魏你凭什么说没有的事?难道你是千里眼?领导问你话呢,老魏!
  老魏当然不是千里眼,但他当然有话说:“陛下,冯盎真要造反,必然会从高州起兵,攻掠周边各地,但如今各地报告冯盎造反已持续数年,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冯盎派兵出境,这怎么可能会是造反?”
  既然冯盎没有造反,他为何又不肯入朝呢?他到底什么用意?

  “陛下,如今各地都说冯盎造反,而陛下却一直没有派人安抚,冯盎怎么敢入朝?他就不怕被朝廷扣留么?”
  有道理,老魏你说得不错!那你再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办?
  好了老魏你别说了,领导已经知道怎么办了。
  贞观元年十月,李世民遣使持节至岭南慰抚冯盎,冯盎立即派出儿子冯智戴随同使者入朝长安,冯智戴到来后,李世民闻讯大喜,当即重赏了魏征。
  只派出一名使者,便胜过十万雄兵,化干戈为玉帛,当然要重赏。
  南越的事情顺利解决了,但是北胡就没这么容易了。
  当时活跃在唐朝北疆和西疆的北胡有几家呢?主要有东突厥、西突厥、铁勒、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等。
  东突厥是唐朝北疆第一大敌,分为颉利与突利二部,颉利建牙帐于定襄城。所谓“建牙”之意,乃是指可汗的王庭所在,也就是可汗大帐所在,或者说可汗的老巢。定襄城本是当年中原政权的地盘,后来给突厥人夺去,就变成了颉利的牙帐,不只颉利住在这里,义成公主、萧皇后、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也都在这里。不住帐篷住城池,看来颉利也受到了义成公主的影响,有点汉化的趋势。那么定襄城到底在哪里呢?在黄河“几字形”顶部东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至于突利,则建牙于幽州以北。

  西突厥的地盘在今中亚和新疆北部一带,控制着西域诸国,由于内部常常火并,可汗换来换去,乱成一团,且按下不表。
  铁勒乃是匈奴人的后代,生活习性与突厥大致相同,部族众多,分为薛延陀、回纥、契苾、拔野古、仆固、同罗等十五部,散居于碛北,所谓碛北,又叫漠北,是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也就是地盘在东突厥以北。在铁勒诸部中,势力最强的是薛延陀与回纥两部,他们骁勇善战,甚至比起突厥人来,还略胜一筹,但由于各有各的小光景,力量分散,所以铁勒常受东突厥和西突厥的欺负,并被迫臣服。

  吐谷浑乃是鲜卑族的一支,地盘在今青海、新疆一带,曾被隋炀帝杨广攻灭,隋末大乱时又趁机复国,成为唐朝的西疆大敌。
  吐蕃,为今日藏族之祖先,地盘在今青藏高原。
  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地盘在今青海、甘肃一带,唐武德年间曾归附唐朝。
  契丹,地盘在中国东北,分为八部,当时臣服于东突厥突利所部。
  奚,地盘也在东北,分为五部,当时也依附东突厥突利所部。
  在当时的中国东北,除了契丹和奚之外,还有室韦、靺鞨等民族,在白山黑水间捕鱼打猎,生活方式较为原始,不一一尽述。
  北胡从西部、西北、北部、东北延绵万余里,把唐朝紧紧围了一大圈,当时的唐帝国周边可谓是强敌环伺啊。
  但本着推行王道,偃武修文,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扎扎实实苦练内功的国策,无论是对待南越还是北胡,即位之初的李世民都没有大动干戈,而是主要依靠外交手段,同时辅以小规模军事行动,来怀柔外邦,保疆卫国,并稳扎稳打,一步步地削弱强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他针对帝国北疆头号大敌东突厥的一系列军事、外交斗争。

  日期:2013-04-03 09:45:57
  连载58
  二、东突厥的衰落
  从贞观元年开始,就在唐帝国完成新老交替,李世民与贞观群臣励精图治的同时,强盛一时的东突厥却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贞观元年春末,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东突厥境内广袤的草原,暴雪深达数尺,冻死了牛羊等大批牲畜。贞观元年冬,暴雪再次来袭,又是平地深达数尺,这一次损失更惨重,不只牛羊,连好多马匹都冻死了。牛羊冻死,东突厥百姓失去了食物来源,马匹冻死,东突厥士兵战斗力直线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屡现,饥寒交迫,祸不单行,使得东突厥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