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59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次是李世民准备去终南山打猎,行装都打点好了,又忽然下令取消行动,当时老魏不在,出去办点事,回来听说此事后很诧异,便跑去问怎么回事,结果李世民苦笑一声道:“本来是打算放松一下的,想想又怕你唠叨,所以干脆不去了。”
  真是的,老魏你还问什么,还不是怕你嘛!
  另一次是,李世民不知哪里得了一只上好的鹞子(一种鹰属的短翅猛禽,比猎鹰体型小很多),正架在手臂上玩,忽然大老远瞅见老魏入宫奏事,顿时心里一惊,便赶紧把鹞子藏到怀中,以防被老魏当场撞见,有失体面。岂知老魏眼尖得很,远远一看便已心知肚明,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东拉西扯,讲了好多事,什么事呢?都是历代帝王因玩物丧志而荒政误国的事,目的就是规劝李世民吸取教训尽量少玩。

  然而时间一长,那只鹞子憋不住了,竟在李世民怀里乱动起来,把他的肚子都抓破了,李世民很无奈,又怕老魏那张嘴没遮没拦碎碎念,只好一面忍痛装作若无其事,一面使暗劲摁住鹞子,结果等老魏走后,李世民回头一看,可怜的鹞子竟已给闷死了。
  李世民出身关陇世家,关陇子弟大都喜欢打猎玩鹰,他也不例外。这也是他工作之余放松消遣的重要方式,不过同志们既然看不惯这个,还是不要让同志们当场揭穿吧,还是收敛一点吧。
  这期间,李世民与魏征等人一问一答,还创造了许多名言警句,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说的是一种领导艺术,也就是说领导要想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就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或建议,如此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进行施政或管理,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策。
  这句话是魏征讲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兼听,是一种充分听取,听取的是各方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听一面之词容易办糊涂事,听得太多了也容易糊涂,而且精力也达不到。既要充分听取,还要有决断力,能从中采纳正确的主张。
  接下来把王珪和温彦博合在一起说说。这俩人算是老乡,都是并州人,再具体一些说,都是今天的山西祁县人。王珪在贞观四年成为侍中,而温彦博则做到了中书令,两人都进入了宰相之列。很明显,这两位能进入帝国权力核心,自然都有两把刷子。比如都博古通今,忠心耿耿,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同的是,王珪比温彦博更刚直一些,且善于评点人物,适合进谏;温彦博比王珪更有才华,写文章更胜一筹,适合搞文案。鉴于此,李世民才根据各人的特长,让王珪主持门下省工作,让温彦博负责中书省。

  有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史载某次李世民因为一件事情发脾气,王珪和温彦博一同跑去劝说,岂料不劝还好,这一劝,李世民火更大了,当场开始冲两人发飙。见此情形,温彦博先自乱了阵脚,赶紧上前谢罪,可是王珪根本不服软,反而当场与李世民呛了起来,虽然王珪同志胆敢也发飙,但句句都在理上,结果李世民自知理亏,只好默不作声了。
  还说什么?听听王珪的话就明白道理在哪边了。
  您不是鼓励我们多进谏吗?现在我们好心好意来劝您,您怎么倒给我们甩脸子呢?难道您也玩忽悠?这是您不对,不是我们!
  当然了,这话并非史书原文,但意思与原文也大致相近。贞观朝无论君臣,都讲究的是理性做事,理性治国,理性施政,以理服人。只要都讲理,不怕吵,不怕呛,不怕都发飙,事情总会得到妥善解决。
  虽然王珪跟李世民也吵过嘴,但总的说来,他的进谏风格还是比较儒雅、沉静,属于循循善诱一类型的,而魏征和戴胄的进谏比起王珪来,显得更加激烈一些。王珪出身士族豪门,魏征和戴胄起自底层,这大概也是他们风格不同的原因之一。
  杜淹于贞观之初去世,戴胄于贞观七年去世,王珪和温彦博后来在贞观中期去世。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多年来跟随李世民,堪称铁杆亲信,与李世民关系十分密切,而魏征、王珪、戴胄三人与李世民的关系则相对疏远一些,为何关系密切的对李世民很少进谏,反而是关系疏远的倒常常直言不讳呢?

  这其实很正常。一方面是双方职责不同,房玄龄他们干的是行政,主要负责执行,并给领导捧场,而魏征他们干的是监督,主要负责制约,并给领导拍砖,有执行有监督,有捧的有拍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关系密切的如果专职拍砖,一般心疼领导,舍不得下手,即使偶尔狠狠心,也只是轻轻一拍,而关系疏远的,则拍得狠,也拍得准。当然还有各人性格、学识、能力等等的不同,就不一一尽述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领导要想把事情办好,别都用铁杆亲信,还需要一批关系相对疏远的,能下狠心拍砖的。
  虽然时不时也使个小性子,发个飙什么的,但其实,李世民为了克制自己的性格,鼓励群臣进谏,也做过很多努力。据《通鉴》所载,李世民的眼神十分犀利,不怒自威,群臣参见时,每每与他目光相接,便免不了忐忑不安,举止失措,如怀里揣了个兔子。李世民感觉到这点以后,便总是尽量把语气变得和蔼些,再和蔼些,眼神变得柔和些,再柔和些,目的就是希望众人胆大些,再胆大些,该说就说,直言不讳。

  (岑文本电脑画像)
  最后推出的是一位新面孔:岑文本。
  岑文本,南阳棘阳人(今湖北新野县),性格沉静,聪慧敏捷,博史通经。他可以说是人如其名,不但人长得帅气,还写得一手美文,不但是大才子,还是个大孝子。隋末大乱时,他曾供职于萧铣的梁政权,后又随萧铣降唐,进入唐政府体制内,成为一名普通的京官,贞观初年,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再加上李靖的推荐,他先是成为中书舍人,很快又升职为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撰写诏敕,职掌机密,深受李世民的赏识和重用。再以后,还会做到中书令,进入宰相之列。

  写文章是岑文本的拿手绝活,谦虚谨慎又是他的处事原则,而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更是他的工作态度,他能跻身于贞观名臣绝非侥幸。
  贞观群臣的事就先说到这里,这里再补充一点李世民的情况:
  贞观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渊搬出太极宫,住到了弘义宫中,并将弘义宫更名为大安宫,而李世民则搬出东宫,正式入主太极宫。
  由承乾殿而弘义宫而东宫而太极宫,李世民至此终于修成了正果。此时的他既掌握了皇权,也登上了与皇权相称的太极殿宝座,开始了真正的君临天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