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写上海钢贸业兴衰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浪奔浪流》
第10节

作者: 水哥shuige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吴新民接着说:“91年的上海刚刚开放,百废待兴。来上海做生意的人很少。我舅舅农副产品的生意不过小打小闹,赚点小钱而已。后来受到周宁人启发,才改行做的钢贸生意。”
  陈建飞不禁问道:“周宁人比我们还要乡下,怎么能想到钢贸生意呢?”
  吴新民说:“这我还真不知道。我想总是有什么契机吧,或许周宁人当中有钢铁厂的什么亲戚朋友做这一行也说不定。周宁人当中总归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然后带领一批人出来。关键在于当时的上海钢贸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否则大家不可能一下子涌向上海”
  陈建飞说:“你说的不无道理。只要一个人进入钢贸行业,后面就会跟随一大批老乡。都说上海是一个淘金的地方,果然不假。”
  吴新民嘿嘿一笑,说:“我们福安人别的本事没有,模仿跟风倒是一流。只要听说什么生意来钱快,随后准来一大批,赶都赶不走。”
  陈建飞笑着说:“听你这么说,福安人好像跟苍蝇差不多。”
  吴新民说:“可不是吗?福安人就知道跟风,没有半点创新精神。不过当年想在上海注册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甚至开个店都困难。不像现在的上海,鼓励外地人随便让你开公司。那个时候的上海管得很严,注册公司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首先要到户口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开具介绍信,再经过上海有关部门审批,经过层层审批,所有关卡全部通过的情况下才允许你开店。”

  陈建飞大为不解,问道:“哦,那时候的上海为什么管得这么严吗?”
  日期:2014-10-08 14:02:06

  吴新民说:“前几年上海商业没有完全放开,注册公司真的很难。正因为审批卡得严,大部分想到上海做生意的福建人见到这个情况,个个知难而退,只有少部分坚持下来。不过话又说回来,严也有严的好处,入沪门槛高了之后,竞争对手自然就少了,生意自然好做些。我听第一批钢贸人说那时候买钢材都要排队的。你都无法想象生意火到什么程度?”
  陈建飞又问:“那后来呢?”
  吴新民说:“后来他们经历的事情就多了,钢材价格起起落落,听说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
  陈建飞问:“你不会跟我添油加醋吧?钢贸生意哪有这么玄乎?”
  吴新民说:“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我听老一辈的钢贸人说,1992年到1993年十月国内钢材供不应求,价格一下子暴涨三到四倍,很多人由此一夜暴富,可是1993年十月之后钢材价格又快速跌价,价格,,跌到历史最低点,就跟过山车一样,从最高点跌倒最低点,许多人倾家荡产,听说还有一些老板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现在想想都可怕!”

  陈建飞说:“看来做钢贸生意风险真不小。”
  吴新民说:“那当然。当你羡慕别人风光的时候,哪里晓得别人背后的艰难?不管哪个人来上海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看见一个成功人士的同时就有九个失败者。只不过失败的那9个人你看不到而已,所以你暂时的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
  说到这里,吴新民看了陈建飞一眼,见他沉默不语。
  日期:2014-10-08 14:02:53

  吴新民接着说:“好在我舅舅他们公司挺过了这一关。后来,我舅舅的公司门面越开越大,钢贸公司也越开越多。我们几个亲戚的公司都有他的股份。”
  陈建飞问:“你舅舅最初成立的的钢贸公司应该不止他一个老板吧?”
  吴新民说:“是的,他原来的公司有三个股东,都是福安人,当初他们跟现在的我们一样,没什么本钱做生意,现在他们三个人都是几百万的身价了。其中一个大股东叫倪老魁,资产最多,少说也有500万。那个倪老魁,原来穷得叮当响,哪里想到来上海没几年就成了百万富翁?”
  陈建飞听了有些好奇,就问:“你说的这个倪老魁有多大岁数?”
  吴新民说:“他呀,完全属于大器晚成。58岁到上海创业,现在64岁有了。当年他刚到上海的时候还是一个穷光蛋,本钱都是借来的,不出几年就从一个穷光蛋到大富翁,算起来也就短短六年时间。你说他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子都可以闯出一番大事业。我们两个都是年富力强的大学生,哪一点不如他?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来,以我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出人头地。”
  他看了看陈建飞,见他听了入神,又接着说:“这个倪老魁,自从他有钱之后,还改不了节省的习惯。出门舍不得花钱打的,每次都挤公交。有一次乘58路公交车,结果被小偷摸走一万块钱。我们知道后,都笑话他是南京的财主乞丐的命……”
  陈建飞说:“还有这种事?这个倪老魁可能以前穷怕了,有钱不舍得花。那他赚钱有什么用?”

  吴新民说:“谁说不是?我如果有钱,肯定跟他不一样。”
  陈建飞突然想起一件事,就问:“你舅舅实力雄厚,有他给你做后台还有什么好怕的?对了,你这个店也是你舅舅一手操办的?”
  日期:2014-10-08 14:03:16
  吴新民说:“差不多吧。我来之前,这个店已经租下来了。我来之后,只是进一些钢材摆摆货架,没有库存现货。刚开始的第一年,业务都是我舅舅帮忙,给我介绍一些小单子。后来,我自己店里有了上门的生意,就这样慢慢做起来。所以,你刚刚到上海,就想马上做到生意,哪有那么容易?像你这种情况,真的不能太急躁。你想想看,你在上海没有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效益,这很正常。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问题是你的机会未到,我相信只要给你一个机会,你一定很快做起来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谁都会说,问题是没有摊在自己身上。陈建飞当然明白自己跟吴新民没得比。他上海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舅舅,说到背景,自然比不上别人。他苦笑一声,说道:“上海虽然很大,但对我来说十分茫然,你说的机会在哪里?总不会天上掉下来吧?”
  吴新民说:“你的机会在哪里?我不敢说,但我相信一定有。问题是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只要你耐得住,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这里是上海……”
  陈建飞心里清楚吴新民作为朋友,说的都是安慰话。但他很清楚,等绝对不是办法。虽然这里是充满机会的上海,但机会靠等是等不来的。
  他必须走出去,了解上海,了解市场,了解身边的一切。
  日期:2014-10-08 14:12:15
  《浪奔浪流》一(9)
  陈建飞理了一下思路,如果想做石材这个行业,首先要了解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基本情况。只有掌握原材料的来源和终端客户才能做到大理石生意。可是石材的源头在哪里?从来没接触过石材的陈建飞当然无从知晓。另一头也就是石材的终端客户就更不谈了。他初来乍到,连工地都没进去过,哪里能认识什么客户?来上海这几天,除了几个老乡之外,没接触过任何人。几天下来,他所看到的加工厂不过是石材行业的中间环节。至于如何将供销两段链接在一起,需要他慢慢摸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