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写上海钢贸业兴衰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浪奔浪流》
第9节

作者: 水哥shuige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生病是件麻烦事,身边没人照顾,吃饭都成问题。谁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其实出门在外,一切靠自己,身体最重要,尤其不能生病。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情绪比较低落,便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他准备找个机会跟吴新民谈一下他的想法,却无意中听到他和他表哥的一段对话,更坚定了打道回府的念头。
  老汤建议门市部应该再找一个小工,吴新民不同意。原来吴新民的门市部最近的零售业务增加,靠一个小工忙不过来。按理来说老汤的建议十分中肯,面店增加一个小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吴新民坚决反对。吴新民反对的原因是陈建飞还住在店里,而且生病没有痊愈,如果现在就来一个人的话,住宿都成问题。
  听到他们的对话,陈建飞十分难过。他理解吴新民的难处,作为同学,他没有义务长期提供住宿给陈建飞,何况这个门市部也不是吴新民一个人的。吴新民对陈建飞真够朋友,虽然无奈,但以他性格,绝不可能将他扫地出门。

  日期:2014-10-08 13:57:32
  这事就这样一直拖了好几天。时间一长,陈建飞明显感觉到吴新民的几位股东对他表示嫌弃,虽然嘴上没说,眼神还是看得出来。他想,自己再赖在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必须马上找到一个新的地方,先搬出去再说。
  陈建飞很快打听到吴新民的门市部楼上就有旅社,虽然费用有点高,但为了不为难朋友,他决定尽快搬出来。
  为了省钱,他跟旅舍老板讨价还价,以每天30块钱租下一间不带窗户的小房间。这间三楼最角落的房间,墙地都是毛胚,除了房门,什么都不配备,卫生间还是公用的。条件虽然有点简陋,但跟寄人篱下相比,已经很不错了。他准备安顿下来,在这个房间好好计划一下未来。这件房间只要添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就是他的窝了。

  为了鼓励自己坚持留着上海,他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住的差一点不算什么。住的越差,越能磨练意志,越能发奋图强。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跟干苦力的农民工比起来,自己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日期:2014-10-08 13:57:54
  人的确需要自我安慰,特别是最艰难的时候。陈建飞性格内向,还有一些多愁善感,从来就不是一个乐天派,他的表情虽然装作若无其事,但眼神却有些忧郁,甚至还有些悲观的成分。
  吴新民最了解陈建飞,也十分同情他的现状。但同情归同情,如果要他施以援手,恐怕爱莫能助。他虽然是公司总经理,但公司是集体联营的企业,他不能动用公共资源去资助一个外人,虽然这个外人是他最好的朋友。

  出门在外,让陈建飞深深体会到梦想虽然美好,现实却十分残酷。他第一次尝到一份钱难倒英雄好汉的滋味。旅社的租赁手续办完之后,陈建飞也不顾吴新民的反对,在他新的小工没来之前,搬到他门市部楼上的一家旅社。
  日期:2014-10-08 14:00:48
  《浪奔浪流》一(8)
  很快一个月时间过去了,身上的出差费用花了一大半。陈建飞担心照这样下去,恐怕撑不到第二个月。
  自从来到上海这些日子吃住都在吴新民店里,短时间没关系,时间长了,他的几个股东肯定不乐意,虽然已经搬出去住,但还是在一起搭伙,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难免尴尬。他终于体会到被别人冷眼相看的滋味,心里实在不好受。为了避免大家尴尬,他有的时候就在外面快餐店随便对付一餐。

  吴新民这段时间连续接了几个业务虽然只在店里上班,也是一天忙到晚,根本无心顾及陈建飞的感受。他见陈建飞都来了一个多月,还是无所事事,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这天,吴新民吃过晚饭,约陈建飞一起出去散步,准备找个话题开导开导他。
  岚皋路往南走两步就是华池路。华池路的居民楼比较集中,有一个小公园比较热闹。他们刚走到华池路路口,陈建飞望着昏暗的路灯心乱如麻,忍不住说道:“新民,这几天,我想了想还是回去算了。我到上海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找不到事做,这样毫无目的拖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吴新民本来想说,不如留在他的店里打工。几次要说出口,可话到嘴边,欲言又止。他考虑到这样安排有些欠妥。他很清楚,陈建飞来上海,绝对不是给人打工这么简单。以他对陈建飞的了解,他十分清楚陈建飞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缺少一个机会。吴新民相信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一定很快发展起来。但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开头尤其艰难。这个时候陈建飞最需要别人提携一把。他很想帮老同学一把,哪怕是帮他安排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可是他自己还在打基础,哪有能力帮助他人。

  日期:2014-10-08 14:01:23

  他真心希望陈建飞能挺过眼前的困难,与他一起创业。他也相信他的老同学一定能挺过去。如果陈建飞知难而退,那他就不是陈建飞了。所以听他一路唠叨什么打道回府之类的话,完全没往心里去。以他对陈建飞的了解,当然明白陈建飞也就是在他的面前发发牢骚而已,真要他马上打道回府,不大可能。
  问题是如何开导,才能让他不再如此消沉下去呢?吴新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由头。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陈建飞的提问,而是重启了一个话题,说道:“建飞,你不是很想知道我当年为什么选择来上海经商吗?”
  陈建飞说:“我想一定有什么原因吧?你跟我说说看。”
  吴新民说:“说来话长。我之所以比你早一步到上海都是因为我舅舅的原因。”
  陈建飞一听,马上来了兴趣。吴新民的舅舅是一个成功人士,他们公司在福安人的圈子内排名第一。他很想知道福安人在上海成功的创业经历。尤其感兴趣第一批老钢贸人发家致富的事迹。
  于是问道:“那你就跟我说说你舅舅吧,你舅舅当年是怎么做起钢贸的?”有关上海福安人创业的事,一直都是陈建飞想解开的疑团。
  福安山多地少,自古就有“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的说法。从山里刚刚出来的农民怎么懂得钢贸的经营之道?他们这批钢贸人的经历一定相当传奇,所以陈建飞有此疑问也是正常
  吴新民说:“我舅舅比我早来上海六年。其实他当年刚来上海的时候也不是做钢贸的。”

  陈建飞问:“那你舅舅刚刚到上海的时候做什么生意呢?”
  吴新民说:“他们刚来上海那时候卖茶叶和香菇。就是将老家出产的农副产品批发给农贸市场,但光靠批发只能赚点蝇头小利,根本剩不了什么钱。为了多赚一点,他们经常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陈建飞算了算,六年前应该是1991年。1991年陈建飞还是一个大学生,当然不可能知道上海的情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