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
第25节

作者: 黄金战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既然主业不赚钱,那么钢贸商贷到的款都到了哪里?据现在的统计,大约20%进入了民间资金市场,70%进入房地产市场,自己用了不到10%。民间资金市场基本血本无归,随着整个钢贸行业的蹦盘,他们的资金注定是收不回来了。在房地产市场,他们也是门外汉,东投一个项目,西投一个项目,而且运作经验不足,很多都成了房东。
  这时,只要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能按期还得上贷款,银行还会接着和他们玩下去的,何况有的银行己经不能自拔。但是2012年,银监会的一个风险提示,很快就把这个泡沫吹破了。因为,任何一个局外人,都看到这种放贷行业是不正常的。起初,钢贸商们还在争取,还在挣扎,和银行谈判,要求还后再贷。可是监管部门的态度是明确的,泡沫必须是要破的。关键是这时,泡沫不破也不行了,有些后进入的银行,一看到风吹草动,就全力收贷,起诉,保全,企业不想完也完了。既然有人做空,这轮行情是没法继续了。看来续贷无望,钢贸企业干脆不还了。

  到清收时才发现,即使是质押,水分也很多,假仓单,空仓单,重复质押,货物处理根本不够还贷款的。
  一场泡沫剧就这样结束了。银行的损失,以几百亿计。
  日期:2014-02-04 21:49:39
  从钢贸行业中,可以总结出信贷泡沫的几个特征:
  第一,明知企业不好而发放贷款。明明看到贷款超出了企业的资金需求,明明看到了企业不盈利,明明看到企业挪用了信贷资金,还是向企业发放款。大家都不冷静,都被利益冲昏头脑。
  第二,在泡沫破裂前,信用环境是好的。在2010年的时候,上海有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钢贸商,因为炒期货赔了,他的同乡为了还了两亿元的贷款。这个事件,不但没有打击银行向钢贸行业投放贷款的热情,反而觉得周宁人信用好,更加加大了对钢贸行业的信贷投入。在所有的泡沫破裂前,市场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家都赚钱,皆大欢喜。

  第三,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不断进行博傻。如果只是一两家银行在做,那也不至于引起泡沫,也不会引起监管当局的注意,主要是参与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银行盯上了这块蛋糕,不断地把泡沫吹大。
  第四,有人做空市场,导致泡沫破裂。有的银行抽贷,就是做空市场,一家银行抽贷,其他银行也抽,抽到后来的就抽不回来了。有时候监管部门开会,反复叮嘱各家银行的行长,对于大企业的贷款,一定要“同进同退”,决不允许任何一家银行抽贷,否则会如何处罚云云。可是,真要是“同进同退”,那还叫市场经济吗?出了问题是自己的,自己先收回来再说。
  日期:2014-02-04 23:06:34
  担保公司
  这个案例本来是不打算讲出来的,毕竟和当事人走的很近,而且事情的影响也不算小,怕让他知道也不太好。前几天,这家担保公司的一个员工过来说,过了年不打算在那里干了,年底发了前两个月的工资,总共3000元,也没有干下去的可能了。到银行去吧,也不太容易,一是现在形势不好,没有好户可做,二是公司声名狼藉,银行也不是很认可。唉,事己至此,也该反思一下了。但是大家千万别去对照是哪家公司,就当听故事就行。

  这家担保公司,规模最大的时候,担保总额超过10个亿,这个规模,在担保行业,应该是不算小了,在全省,也算是比较靠前了。可是最近,公司因为债务问题,有上亿的资金不能兑付,因为被担保的企业有一大批,不能倒闭,被政府接管了。
  说到这里,又要说到担保公司这一行业的问题了。就担保业务来说,担保公司是几乎是不能能盈利的,这家公司的担保费不超过3%,这个比例,覆盖不了损失。担保十个亿,一年出两三千万的不良是很正常的。担保公司要想盈利,担保费至少要收到5%以上,可是本身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不低,担保公司再收高了,企业又负担不了。在国外,基本没有民营的担保公司,几乎所有的担保公司都是政府设立的,或者行业协会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为了支撑中小企业融资而设立了。而现在的担保公司,大部分是民营的,政府出资设立的也有,但基本不做业务。这些民营的担保公司,既然担保费不能盈利,就要看他的盈利点在哪里。

  日期:2014-02-04 23:46:05
  在企业问题暴露之前,我一再追回,企业的盈利点到底在哪里。就担保费的收费水平而言,谁都知道不盈利,如何保住公司庞大的开支?出事之后,一切也就真相大白。担保公司凭借着自己的信用,当然主要是银行给予的信用,也或多或少地向社会融资。融资来投到哪里,无非还是那两个领域,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当然,在担保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垫款,但是,仅是垫款,还不至于企业倒闭。就房地产而言,他需要的周转期很长,从前期项目投入到最后回款,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民间借贷的期限都比较短,和房地产开发有一些不匹配。民间借贷,稍有不慎,再加上运气不好,就会损失上千万。这两项业务,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一片风雨飘摇。

  日期:2014-02-05 00:04:11
  至于对担保公司的不利传闻,我始终不太相信,总觉得是同行在诋毁他,毕竟人家做到那么个规模了。可是现在想想,还是犯了错误,不够理性,前面讲了,和担保公司的关系比较近,甚至带有一些感情色彩,不愿意相信担保公司出现了问题。第一,更换法人,大股东撤股。当时的解释是,为了办业务方便,法人不在当地,有时签字不好签。现在看,大股东撤股是转折点。第二,有人传闻,担保公司虽然收费比较低,可是向被担保单位借钱。我总觉得不可信,怎么没听客户说起。后来从别的客户那里听说,很多担保公司都向企业借钱。还有其他传言,但这两个是最关键的,也是我判断失误的。

  当时总觉得担保公司大、大、大,只要大就没问题,事实也差不多,政府后来是接管了,因为他的担保量太大,不接管不行,这么多银行,这么多企业,一出问题就是一连串反应。但是大不能压倒一切,企业大了,可是问题也多。不慎重啊,走到今天,没有估计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