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2——贫富之刀》
第52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钱抢钱的方法,说穿了就是货币改革。
  刘宋元嘉七年,宋文帝设立钱署开炉铸币。对中国货币史来说,这次铸币有着特殊的含义,此时,官铸货币在中国已经消失了三四百年,数百年来货币始终靠旧钱和民间私铸。刘义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官铸货币再次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宋文帝推出的货币在历史上被称为“四铢钱”,制形与汉代五铢钱相似,重量也在3.5克左右。四铢钱与五铢钱最大的不同的是,一枚四铢钱可以当两枚五铢钱,又可抵大致八枚“沈郎钱”。反正包括刘义隆在内的皇族和封建官僚都没多少钱,只有士族高门才有五铢钱和沈郎钱。
  对拥有五铢钱和沈浪钱的士族高门来说,这绝对是一笔赔钱的买卖。与晋王朝相比,刘宋王朝更倾向于以暴力解决问题,今夕不同往日,士族高门对此几乎无法反抗。货币改革后,皇权和士族高门的财富优劣立刻扭转。
  这里要说,刘义隆推行的“四铢钱”还不是刘宋一朝最恶劣的货币制度。
  “四铢钱”与西汉五铢钱重量相当,只是一种“大钱”。文帝之后的几代帝王不停执行货币减重,宋明帝刘彧年间居然推出了一种“永光四铢”,虽然钱币上还铸有“四铢”二字,实际重量不足1克。就是这种永光四铢钱,居然要和文帝四铢钱一样要换两枚古钱或者八枚沈郎钱!
  民间私铸者无论如何也不能强迫所有人接受他的货币,也就没有人能靠铸币抢劫别人财富。封建官府铸币的基础却是皇权,是具有暴力性质的国家机器,无论如何减重都是法定的货币,也就成为最犀利的抢劫利器。
  光怪陆离的末世王朝,当帝国统治者已经丧失了其他掠夺手段,虚幻出来的货币财富也就成了救命稻草。超级货币减重又无异饮鸩止渴,如果封建帝国已经丧失了统治能力,谁会承认虚值货币,谁又会真的把财富让渡给帝国统治者呢?

  日期:2013-01-14 19:56:17
  钱财断手足
  最显而易见的赚钱方式是创新,只有全新的技术、全新的产品、全新的运作模式才容易形成垄断、才可以由经营者定价、才能赚大钱。对中古时代的农耕民族来说,任何一种异地商品都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商业也是利润最丰厚的行业之一。
  魏晋年间,江南扬州、建康、益州、荆州水路通畅,本来是天下货物的集散地,也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刘宋年间,江南民间商业几乎绝迹。能做生意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封建官僚。其他人想经商,也可以,只要缴足够多的税收——足以让任何一家富商破产的税收:刘宋时代商路关卡林立,每个关卡都要缴1%的关津税,另外还要在贩卖地和采购地缴4%的商税。
  蜀马耐走长路、天府织锦更是冠绝天下,益州典签刘道济正好经营蜀马和蜀锦。典签不过是一个七品官,却握有很大权力,因为典签是皇帝派来监视刺史的。就是这个刘道济,居然以官府名义出台这样一个政策:苛杂的税收之外,普通商人贩运丝、锦加在一起每次不得超过五十斤;除他本人之外,只要川马出境,无论良莠,价格都不准低于二万钱——这是一个不可能交易的价格,当时一头耕牛的价格不过只有三千钱。通过垄断川马和丝锦贸易,刘道济短短数年间赚到了3亿个铜钱,可以买到10万头耕牛。

  任何一个时代,小康之家都有一个公认的非货币标准,比如今天的“有房有车”。刘宋年间小康之家的标准则是有一头耕牛,也就是说,刘道济一个人的财富至少抵得上10万个小康之家。以今天耕牛的价值核算,10万头耕牛需要三亿人民币,如果将耕牛折算为今天成都的房产,这个人的身价量级已经是千亿。
  千亿,一个多么恐怖的财富单位!
  财富积累自有规律,除非改变世界的创新,比如机械、电能、互联网,除此之外,如此暴利唯一来源就只能是存量财富的再分配。这种利益分割甚至是通过市场的名义进行的,一类名为商品的货物只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即使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本质也只是以市场为手段重新分割财富存量,实现财富向一小撮人手中转移。
  刘宋是封建官僚最幸福的时代之一,据《宋书》记载,当时的封建官僚那是相当有钱:宁州刺史萧惠开家财数亿钱,益州刺史刘郡以黄金铸造浴盆……。《南史》中绝大部分刘宋官僚都有这样的绰号:刺史一级的经常被人称为“孙亿万”、“刘千万”,县令一级的则被人称为“王新车”、“庾大宅”……
  如许规则之下,最赚钱的行业当然是“当干部”,最能搂钱的“干部”是最大的官——皇帝,刘宋皇帝中最能搂钱的当属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抢劫的第一个对象,当然就是这些“有钱的官”。
  我虽不会玩麻将以及扑克牌,却也知道,下级跟上级打麻将、玩扑克是不能真赢的,所以“领导听牌我自摸”属于几大傻。时光流转,刘宋孝武帝时代领导与下属的赌博规矩要残酷许多:封疆大吏是一定要跟皇帝赌博的、赌博是必须输的、输钱是必须输到倾家荡产的。这就是宋孝武帝别出心裁发明的搂钱方式——赌博,专门对付有钱的封建官僚。
  宋孝武帝末年,凡两千石以上的官僚罢任返京,皇帝都要亲自跟他玩几把骰子,结果自然皇帝是有赢无输,一直要把对方家产赢干净才肯罢休(孝武末年贪欲,刺史二千石罢任还都,必限使献奉,又以蒱戏取之,要令罄尽)。

  日期:2013-01-15 20:35:39
  对付没钱的黎民百姓,宋孝武帝也有自己的方法。
  黎民百姓不是封疆大吏,皇帝不会为了几个小钱亲自动手,况且收税的皂隶还不知要搂多少中饱私囊。宋孝武帝很聪明,他想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囤积居奇,只不过手法远比一般奸商高明。
  两晋以来,江南就有“衣被天下”之称,历代君王对江南纺织业始终轻徭薄赋:养蚕户纳绢不过三匹,而且只限于长江下游一带。为了抢夺黎民百姓的钱,宋孝武帝以江南绢丝为题布下了一局大棋……

  第一步,布局。
  大明四年,宋孝武帝开始在全国高价收购绢丝(请注意,是高价收购,不是强行征收)。结果,一年间,江南所有绢丝全部断货。
  第二步,中盘。
  大明五年,宋孝武帝突然宣布:养蚕税税基扩大到全国所有黎民百姓,每户百姓要纳绢四匹。这对黎民百姓就是一个悖论:百姓根本不可能上缴如此多的绢丝,新产绢丝存量不足,原有的绢丝又早就被皇帝买走了;百姓又必须缴纳绢丝,否则,对抗皇粮国税是要坐牢的。
  结论:手里没有绢丝的人也可以去市场上去买,比如,皇家的直营店。全国绢丝价格立即暴涨,当年,一匹绢居然涨到2000-3000钱,这可是当时一头耕牛的价格,相当于今天让每家一年内缴纳一套房子作为税款!
  第三步:收官。
  就在这个时候,宋孝武帝不失时机抛售了一批绢丝,虽然绢丝价格最后控制在1000钱左右,但是,百姓仅有的一点土地、仅存的一点铜钱也都流入了皇帝的腰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