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2——贫富之刀》
第33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官方铸币如此稀少,东汉又绝无铜钱匮乏之虞。
  ——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 46 年),南阳郡发生地震,在这场惨烈的自然灾害中很多家庭断门绝烟。地震之后,东汉朝廷出面为无人送葬的罹难者办理了丧事,并为每个普通人提供了三千枚铜钱作为殉葬品。
  ——1976年,浙江绍兴南钱清公社在一个东汉墓葬中出土了33万枚铜钱,总重为一吨。如此数量货币作为随葬品,在任何一代盛世都即位罕见,南钱清汉墓远非唯一以巨量货币作为随葬品的东汉墓葬。

  一般来说,随葬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希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这些物品。既然货币成为日常随葬品,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经常使用货币。
  官方没有铸造货币,这些铜钱又是那里来的呢?
  答:民间私铸,据彭信威先生考证,东汉一朝民间私铸货币总量应在300亿枚左右。
  出土的东汉货币证明了我们的观点。东汉初年的铜钱,制形虽然仍是“五铢钱”,重量也在4克左右。但是,制造技术却比“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差了很多,铜材也不再是紫铜。明显不是官家铸造。
  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三代,前后68年,物价稳定,每石粮食的价格只有二十钱,已经低于西汉文景之治的水平。然而,货币最好的投向却不再是土地,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有了更为赚钱的陶瓷、造船、畜牧……
  此时,铸币权已经重回民间。我们有了创新产业、有了遨游长江的舰船、有了自由铸造的货币,只要我们再向前走一步,可能就会率先走近海洋、走向世界。
  然而,历史的合理性有时候让人感到无比困惑……
  日期:2012-12-16 21:14:22

  钱断桃花源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人们以血亲为联系建立城堡,以宗族的力量对抗流民、官僚甚至皇权。人们生活在城堡之中,耕地围绕着城堡,一旦有事可以迅速回城堡组织防御。这种城堡叫做“坞堡”,是东汉最基础的社会单元细胞。
  某种意义上,正是有了宗族对人民的管理,东汉政府才不需要这么多官僚。当代中国乡村就起源于这个时代,现在绝大多数汉族村落仍旧以姓氏命名,比如,“陈庄”、“杨庄”,原型就是东汉时期的“坞堡”。
  《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有一个叫做田畴的书生,他在同姓之人中有着很高的威望。看到中原遍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田畴带领族人在徐武山找到一块盆地,披荆斩棘、凿井筑屋,自此,田姓人家在这块盆地中过起了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想到东晋陶渊明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桃花源记》。“坞堡”就是《桃花源记》的原型,只不过“桃花源”远非与世无争的人间仙境……
  “坞堡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私有经济,竞争和剥削的残酷性丝毫不亚于西方世界原始自由竞争时代。
  为了理解这个时代,我们首先介绍当代经济学一条公理性假设:资源稀缺。然后,强调一下,这个不是假设,是血淋淋的事实。所谓资源稀缺,直白的解释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钱不好赚。
  东汉时代赚钱就更不容易,当时人类开发资源的手段极为有限,为了生存下去,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宗族乃至每个民族都要付出极大的辛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与小农家庭相比,“坞堡”无论生产、分工还是对抗官府的能力都比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高很多。
  正因为能力强,竞争也更为残酷。
  光武、明、章三朝,在残酷的竞争中,一些坞堡衰败了,也有一些坞堡更加强盛。东汉帝国社会财富总量经远远高出西汉时期,坞堡的经济实力也远远超过了西汉的“官家豪强”。西汉中期超过万顷土地的大豪强已经非常罕见,东汉中期坞堡却往往占据一两个郡,其财富总额足以令人咋舌。
  《居延汉简》这样记载当时的大坞堡主:他们的房屋连接成片,肥沃的田地遍及郡县,仓库已经装不下他们的奇珍异宝,山谷已经装不下他们的牛羊……
  既然是竞争,就一定会有失败者。换句话说,竞争一定会产生贫富差异。一旦胜负已分,接下来的竞争中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最后产生极度贫富分化。
  汉章帝以后,坞堡之间的竞争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桃源不再是同姓聚居,而是多出了许多新人——“部曲”。这些人可能是外姓流民,也可能是竞争中离散的其他坞堡居民。“部曲”的生活如此悲惨,以至于后世经济史家认为东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奴隶制。

  《东观汉记》记述了一个叫“倪萌”的部曲,倪萌的哥哥在一次灾害中死去,倪萌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岁末的时候,为供养兄长的遗孤,倪萌自己的儿子反而被饿死了。
  本来,政府(强盗)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合法地“杀富济贫”,通过剥夺富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东汉朝廷却是这样一个政府——京兆、太尉这样的高级官僚同样要“食麦蔬”。所谓“食麦蔬”,说白了就是粮食和野菜搀和着吃——不是为了健康,不是因为饭局太怕患高血脂,而是因为真的吃不饱饭。
  连自己都吃不饱的封建官僚,如何能有能力管理强大的坞堡?
  不能管理自己版图上的坞堡,又如何能对抗异族入侵?
  如果封建官僚势力过弱,就无法抑制自由竞争产生的贫富分化,更无法有效集中资源。如果帝国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一旦面临强大的异族挑战,国家同样会生灵涂炭,甚至被灭族。
  东汉中期,在并不遥远西部,异族对中原财富早就觊觎已久……
  汉代,青海地区生活着另一个古老的民族——“西羌”。与匈奴一样,西羌也是一个游牧民族,自己只能饲养牛羊、马匹,粮食、布匹都要靠汉朝供应。对西羌人来说,能换到粮食、布匹当然更好,如果换不到,纵马抢劫更省事。
  西汉年间,汉武帝曾经收服诸羌,并在羌地设置了郡县;汉宣帝、汉元帝先后对西羌发动过三次大的战争,诸羌从此一蹶不振。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帝国无暇西顾,西羌由此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东汉中期,西羌人口数量已经与匈奴鼎盛时期相近。
  东汉举国上下对此却毫无警觉,醉心于发财的坞堡主当然不会关心军事;西汉时期的军马饲养基地也变成了“科研机构”,流传后世的《相马术》就是代表成果;甚至皇帝直接统辖的禁军(常备军)却不足万人,更可笑的是,帝国末年禁军居然有很大一部分由宦官组成。
  弱势的政府、弱势的军力、强大的经济,最容易引来外敌窥视。
  汉安帝永初年间,西羌多次侵扰冀县、平襄(今甘肃甘谷、通渭),经常一次就屠杀上上万名汉人;多名高官先后罹难,汉中太守郑勤阵亡、凉州刺史皮扬阵亡、征西将军司马钧兵败自杀;最后,西羌甚至一度围攻故都长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