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第60节

作者: 修武兴国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样的一份报告不仅可以起到挑唆德国民众对英国的仇恨的作用,还可以大大提高元首的知名度。德国各阶层的人都向元首发来贺电,庆贺他死里逃生。在德国,天主教的报刊虔诚地宣称,是上帝奇迹般的作用保佑了元首。
  就连教皇庇护十二世,都以私人名义发来电报祝贺元首。曾经有反对希特勒前科的教皇搞了这么一手,让德国元首很是费解,他相当怀疑教皇的诚意。
  在晚餐时,希特勒对自己的手下们说道:“教皇要是看见阴谋得逞才更愿意。”

  弗兰克马上就反驳道:“我的元首,教皇一直是德国之友!”
  希特勒想了想,就耸了耸肩,说道:“这倒有可能,但他不是我个人的朋友。”
  爆炸案之后12天,也就是11月20日,希特勒发布了“第八号战令”。陆地上的入侵将择日举行,但是在没有迫不得已的军事需要时,元首禁止轰炸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居民中心。
  元首此举的目的不难揣测,他进攻西方只是为了得到稳固的后方,以便他单线作战,突袭俄国。在他的大脑中,他永远想着的都是跟英国和解,而不是摧毁英国。
  几天之后,希特勒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这一次,他不仅邀请了参谋本部的高级将官,就连将要深入一线指挥作战的野战将领他也一并请来开会。11月23日,德国总理府会议室,他对众人说:“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我脑海中的想法有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未来的事件中,引导我的正是这个想法。我不是请你们来听我做决定的。”
  等希特勒打完了预防针,他就开始说正题了,他说:“我一直怀疑,我是否应先打击东方,然后打击西方,基本上我是为了打仗才组织武装力量的。打的决定历来在我的手里。我迟早要把问题解决。”
  元首的说辞,意思相当明确,那就是战争打与不打,他说了算,军队没有发言权。他说这番话时,将领们安之若素,毫不意外,默然承认他的独裁。
  希特勒接着说道:“帝国的命运只在我一人身上,我将按此处之。我承认,我的全盘计划是一场赌博。我非胜则亡,但是我坚信胜利。这是个历史性的决定,完全可以与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前腓特烈大帝的决定相提并论。如我要死,我将死而无恨,我注定是要这样来度过我的一生的。”
  在会议的结尾,元首对自己的命运做了一个悲壮的预言,他说:“在这次战斗中,我非站则倒。我的人民若失败,我绝不苟且偷生。”1945年,柏林总理府的地下室,他兑现了自己的许下的诺言。
  这个会议结束之后,当天下午,希特勒专门把布劳希奇和哈尔德找来座谈,他将一份关于陆军高级将领中失败主义的讲稿交给陆军的两位领军人物翻阅。

  布劳希奇看完了文件,当时大吃一惊,马上就向希特勒表示自己领导无方,要求辞职。希特勒不予接受(很难找到听话的高级将领),他只是提醒总司令,一定要像其他军人一样(比如戈林),尽其职责,履行义务。
  说完了这些不疼不痒的场面话,希特勒话锋一转,以一副极为严肃的语调对两位将军说道:“谁要是妨碍我,我就毫不留情地消灭谁。”
  心里有鬼的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听了希特勒的警告,还以为先前参与反希特勒政变的事情已经败露,当时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软,还以为希特勒是要送他们上路。
  结果,希特勒只是批评了他们一把,并没有要枪毙他们的意思,他就要求他们务必做个好榜样,哪怕心里没底,也要装的信心十足,好好带领陆军干一番大事业。
  逃过一劫的两位将军赶紧表示一定不辜负元首的期望,让陆军做好准备,踏平西方。希特勒见两人还算识相,也就不再说什么,会议结束。两位将军回到司令部以后,马上就跟密谋分子们划清了界限,坚决站在了希特勒这一边,作为德国元首忠实的鹰犬,为其效劳。
  1939年11月30日,当德国正与西方国家处于不战不和的奇怪战争状态之中时,斯大林又及时站出来,给战云密布的欧洲再添一道阴影。苏联军队悍然进攻芬兰。
  芬兰这个国家,一向跟德国关系不错。早在1918年,德国就曾帮助芬兰挫败过一次***暴乱。现在苏联以这种激烈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势力范围,令希特勒有些为难,因为芬兰的曼纳海姆元帅数次向他求助,要求他制止苏联的侵略行为。

  希特勒此时正跟英法顶牛,实在是不敢开罪苏联,所以他只好“心里滴着血”地拒绝了曼纳海姆元帅的请求。失望的芬军统帅转而去向英法求助。
  而希特勒的盟友墨索尼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写信给希特勒,请求德国元首放弃与西方对敌,转而去进攻法西斯的真正敌人苏联,他说他愿意充当调解人,使德国与西方达成和解。
  1940年1月8日下午,阿托利科亲手递交了这封信。希特勒只是礼貌性地翻阅了它,随之将它完全丢在一边,不予理会。他认为英国人提出的和平条件过于缺乏诚意,他完全无法接受,所以他一定要先打败英国和法国,再考虑进攻苏联。
  其实,希特勒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英国此时正在考虑是否就芬兰被入侵一事向苏联宣战。因为英国政府认为,真正的敌人是红色帝国苏联,而不是德国。毕竟,希特勒向波兰提出的条件还算合理,只是过于操切,手段也不甚光彩。而且,现在波兰已经亡国,为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再跟德国交战,不太合算。
  日期:2013-06-18 20:59:13
  事实上,从1939年9月3日一直到现在为止,法军仅仅发动过一次敷衍性质的进攻,也就是所谓的“萨尔攻势”,那次攻势结束以后,整个西线静悄悄的,一点儿大战的气氛也没有。
  当德军的输送物资的火车经过法军炮火射程以内时,法军的大炮从来不曾发射过炮弹。而德军部队的大炮和后勤车队经过法军防线时,法军就站在自己的防线里,默然地看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与“斯文”的法国人一样,英国人同样是极为克制的。当海军大臣建议英国皇家空军去轰炸德国西南部的木材厂时,英国空军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完全拒绝,他说:“不能这样做,那是私人财产,下一次你会让我去炸鲁尔了。”
  丘吉尔听了空军大臣的话,极为愤怒,恨不能命令英国海军把战列舰开到柏林去猛轰德国总理府,以便结束这场不像话的战争。
  在与西方对峙的时间里,希特勒的进攻并未依靠德国的陆空军,他进攻主要依靠的是宣传大师戈培尔。戈培尔为了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曾经亲临前线视察。经过他多日来的仔细观察,他发现普通的法国士兵精神不振,百无聊赖,士气低落,普遍厌战。
  据此,他亲自制作讲稿,大打和平牌,并下大力气挑唆离间英国和法国关系。白天,德国派出大批飞机飞临法军阵地上空,不过他们不是去丢炸弹的,而是去丢传单的。传单上面画的是,一个法国兵在前线瑟瑟发抖,而他的妻子却与一个英国兵同床共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