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第23节

作者: 修武兴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大英帝国首相张伯伦发来的电报被送到希特勒手中时,据说深感受宠若惊的希特勒当即飙出了这么一句话:“真让人有从天而降之感。”

  话说希特勒前面一个劲儿地喊要打仗不就是为了现在的谈判做铺垫的嘛!这次张伯伦主动送上门来要谈判,那就说明希特勒所料不差,英国人惧怕战争,他们这是要妥协了。
  心花怒放的希特勒当即回复张伯伦,他建议9月15日中午在贝希特斯加登进行一次会晤,以便商讨苏台德问题。
  张伯伦即将出访德国的消息几乎是立刻就激起了千层巨浪,听说此事的英国民众纷纷对张伯伦伸出了大拇指,他们觉得自己的首相为了和平居然屈尊去见希特勒,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而捷克斯洛伐克人对张伯伦的行为则表示了反对,在布拉格,报童们卖报纸的时候大声高呼:“号外号外!大英帝国的大人物向希特勒乞求。”捷克斯洛伐克人走上街头游行,一则抗议张伯伦胆怯的行为,二来支持贝奈斯继续抵抗侵略。

  日期:2013-04-13 08:49:39
  1938年9月15日清晨,张伯伦从唐宁街10号出来时,已然有大批群众等在街上。这些群众纷纷赞扬首相阁下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们期望首相此行能为英国带来和平。在众人的欢送下,张伯伦在克罗伊登机场登机飞往德国。
  大英帝国首相张伯伦当时已然是69岁高龄了,老人家这还是首次坐飞机飞如此之远的距离。老人家这次是抱着和稀泥的心态去德国的,老人家想的是答应苏台德日耳曼人的自治要求,以便平息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冲突。
  张伯伦对跟元首谈判充满信心,因为元首对英国怀有莫名的情感,且张伯伦认为尽管常常把战争挂在嘴边,但希特勒其实是个爱好和平的人,希特勒只不过是被头脑容易发热的民族主义分子裹挟罢了,像那种狂热有余,理智不足的民族主义分子,他见过很多。

  抱着这样的思想,张伯伦终于见到了希特勒。在希特勒的私人别墅伯格霍夫,张伯伦先是跟希特勒进行了一番友好但不亲切的寒暄,随后希特勒问张伯伦对此次会谈有何建议。
  张伯伦告知希特勒,他希望跟希特勒单独谈谈。听了张伯伦的要求,希特勒点点头,他将张伯伦和翻译施密特带到了楼上的书房里。
  在希特勒的小小书房里,希特勒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向张伯伦介绍发生在苏台德的可怕事件。张伯伦则始终带着笑容,只管听着。
  等希特勒说了很久很久之后,张伯伦才逮着个机会对希特勒说道:“只要你不动武,我就准备讨论为德国人申冤的可能性。”
  张伯伦的话音刚落,希特勒就饱含着强烈的情感,说道:“动武,谁说要动武?在苏台德地区对日耳曼人使用武力的不正是贝奈斯吗?”

  由于被张伯伦的话刺激到了,希特勒又开始滔滔不绝地抨击贝奈斯的暴政,捷克斯洛伐克人对苏台德日耳曼人的虐待。
  情绪激动的希特勒说起话来语速极快,施密特赶紧使出浑身解数完成同步翻译工作。老人家张伯伦明显跟不上希特勒的说话速度,他急忙劝希特勒停下来,让他思考一下希特勒说过的话。
  希特勒稍稍停了片刻,等张伯伦缓上一阵,希特勒继续道:“我再也不能容忍了,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将教训捷克人。”
  张伯伦听了希特勒的话,当即小吃一惊。他诧异地说道:“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您准备反对捷克斯洛伐克。果若如此,您为何又让我前来贝希特斯加登?此行纯属浪费时间,我还不如立即返回英国。”
  张伯伦这边一说要回家,希特勒这边立马就变了语调,希特勒不再激动,希特勒心平气和的说道:“在考虑苏台德问题时,如您承认民族自决原则的话,那么,我们便可继续讨论,看如何将此原则付诸实施。”

  希特勒这么讲明显就是服软的表现,张伯伦听了希特勒新的建议,当时并未马上同意,老人家为难地说:“在苏台德进行公民投票有着巨大的实际困难,现在并不算恰当的时机。”
  张伯伦这么讲,翻译施密特还以为希特勒的小宇宙会燃烧起来,希特勒会大发雷霆,跟张伯伦翻脸。
  结果,施密特多虑了。希特勒一直波澜不惊,一点儿要发火的意思也没有。很明显,希特勒生怕首相他老人家一怒之下,就此坐飞机回去了。那么他就不得不灰溜溜地取消作战计划,最后,人家会笑死他的。
  希特勒在那里一言不发,好似木头人一样。张伯伦还以为希特勒已经怒了,不想再谈判了,他急忙表示关于自决的问题,他需要跟同僚们商议一下,才好给出答复。
  原本沉静的可怕的希特勒听了这句话立即喜上眉梢,他忙不迭地答应用民族自决来解决苏台德问题。张伯伦见希特勒同意民族自决,他宽下心来,张伯伦问希特勒:“在我与同僚商议期间,德捷局势,将如何维持呢?”
  希特勒毫不迟疑地保证:“除非发生特别残暴的行为,否则,我不会下令进军。”
  到此为止,为时3个小时的谈话结束。张伯伦认为希特勒是友好的,只要将苏台德日耳曼人聚居区划给德国,希特勒就会放弃动武。希特勒则想看看英国人对战争有多惧怕,是否会妥协,再看看能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张伯伦回国后,不无得意地告知英国人民,他将和平的福音带了回来。对于首相的功劳,英国人很买账。有一个名叫约翰.梅斯菲尔德的诗人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表扬和平使者张伯伦。
  对于英国人这种态度,远在华盛顿的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罗斯福对他的内阁成员说道:“英国首相竟然不惜一切乞求和平,看样子英法两国要使捷克人陷入困境,然后再洗掉他们这些背叛者手上的血迹”
  从罗斯福说的这番话来看,罗斯福真不愧是干总统的,他看问题很准确,他已经预测到英法要出卖他们小兄弟捷克斯洛伐克了。
  罗斯福怎样说,怎样想,张伯伦可管不着。张伯伦此时真在跟他的同僚们讨论苏台德的自决问题。与以往一样,像丘吉尔这样的主战派坚决要求对德国采取措施,长痛不如短痛,剁了希特勒,从此欧洲无战事。
  张伯伦不同意主战派的观点,理由是德国过于强大。张伯伦提供了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提供的一份报告作为依据。该报告由著名飞行家查尔斯林德堡所作。
  林德堡在细致地观察了德军空军的演习之后,将他对德国空军的观感写在了报告中,林德堡显然认定德国空军的力量雄厚,已然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根据这份材料,张伯伦认定目前英国无法应付德国的空军。英国的备战几乎没有,而德国已经准备了5年之久。可以肯定,一旦战事爆发,德国飞机飞临伦敦上空时,英国甚至没有还手之力。
  张伯伦说的有鼻子有眼,把他的大部分同僚们唬得一楞一楞的。张伯伦的同僚们权衡一番,大多同意了继续执行绥靖政策。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仍然只有丘吉尔和艾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