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企三十年》
第2节

作者: atong2439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眼看她俩一副不说服我誓不罢休的架势,我由衷意识到,记者的能言善辩果然非同一般,多说无益,还是先打发她俩离开再说吧,我说:

  “感谢两位的欣赏和鼓励,发言题目我留下,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发言。”
  “行,那就不多打搅了,我把发言题目发到您的邮箱里。”曹小姐爽快地说着,眼睛看着茶几上我的名片,随手就在键盘上“哔哔啪啪”一阵敲打。搞定之后 ,她说:
  “您的发言稿写好后,最好能事先传一份给我。您千万别误会,不是我们对您的发言不放心,要对您的发言进行审查,而是要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配合各种媒体宣传的需要。”
  送走两位女记者,我打开邮箱,发现曹小姐给我的邮件中,除了发言题目之外,还有一份这次高峰论坛的广告费和赞助费报价一览表。曹小姐没有用什么动人的言语劝说我买广告或交赞助,只留下四个字:仅供选用。
  我会心一笑,这就对了,这恐怕才是两位女记者亲自登门的主要目的所在,我没有丝毫犹豫,轻轻一按鼠标,就把这个报价一览表删除了。
  合上“收件箱”,打开了“我的影集”。这个电子影集是我春节前刚刚用数码相机翻拍、整理出来的,上面有我三十年来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与不同的中国人、外国人合影的照片数百张,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一次性成形的照片,还有直接用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我找出了三十年前第一次给日本人做翻译时留下的那张黑白合影照片, 照片上的我是那么年轻,当年我才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照片上的日本人叫植田,他当时四十岁左右,是日本AP公司的工程师,来华指导彩电调谐器的流水线组装。照片中还有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姚先生,是市无线电元件厂组装车间的车间主任。植田先生是我日语翻译生涯中接触的第一位日本人,假如没有这张照片 ,我恐怕已经丝毫不记得曾经给他做过翻译。有趣的是,另外一位日本人的模样已经不记得了,但我给他做翻译的情形却一直记得很清楚。这个人是日本AP公司的营业部长,姓三浦。

  记得那天下午三点左右,我和植田先生正在厂区一角的吸烟区吸烟,突然响起的救护车喇叭声让我心里一惊,我本能地扭头向救护车看去。救护车停在了办公大楼门口,救护车的上方挂着一副醒目的巨额横幅大红标语:热烈祝贺我厂引进日本彩电调谐器生产线成功!

  (未完待续)
  2012-7-30
  日期:2012-07-30 11:14:36
  第01章,女记者勾起了我的回忆(4)——《我在日企三十年》(修改稿)
  担架很快被抬进了救护车,因为距离远,看不清躺在担架上的人是谁。我在想,会是谁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病倒了?正在这时,姚主任急匆匆地走过来找我,让我立刻去办公大楼的二楼会议室做翻译。我边走边想,难道刚才被送进救护车的是郭小姐吗?
  厂里商业会谈的翻译一向是由郭小姐负责,她是外国语学院毕业的职业翻译,是元件厂的专职翻译。我当时还不是职业翻译,是元件厂临时请来帮忙的兼职翻译,平时只在车间里负责一些简单的现场翻译工作。现在突然让我去会议室担当商业会谈的翻译,这是对我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我的一个挑战。
  一进会议室,我就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头,虽然会议室里只有两个人,方厂长和三浦部长,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搏杀之气。方厂长四十多岁,长得高高瘦瘦,长相斯文、雅儒,一看见就是个知识分子,他是元件厂的总工程师兼技术厂长。三浦部长是日本AP公司的营业部长,五十多岁,长得胖胖墩墩的,皮肤比较黑,有点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我微笑着分别用日语和汉语向他俩打了招呼,但是他俩的回应都很敷衍。方厂长直奔主题,简单向我介绍了会谈中断前的内容,元件厂希望从下一批零部件采购开始,以散件的方式购买,目的是实施逐步零部件的国产化,以部分国产零部件取代日本零配件,但是AP公司坚持必须整套购买。
  随即,方厂长考虑周到地将一张便签纸递给我说,“我简单地写了几条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你帮我详细向三浦部长翻译一下,希望能取得他的谅解。”
  我粗略看了一下,一共有国产化、外汇管理、工厂效益、产品销售等六大理由。我略一思考,就流畅地将这六大理由翻译成了日语。谁知等我翻译完之后,三浦面无表情地一句话就打发了,他说:
  “贵司的这些难处与我们一点也关系没有,这是你们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
  方厂长还想继续说服三浦,三浦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了我的翻译:
  “不行,我社的零部件只全套出售,不分散出售。如果贵厂坚持要分散购买,那么我们将无法继续会谈下去。”听三浦的口气,似乎毫无商量余地。
  “如果贵厂坚持要分散购买,那么我们将无法继续会谈下去。”见方厂长不啃声,三浦把这句话又重复了一次。

  方厂长试图说服三浦的发言被打断,于是沉默以对,以示抗议,不接三浦的茬,径自盯着手中的散件采购清单,仿佛在欣赏一幅世界名画。三浦越发急躁起来,略微提高了嗓音,把这句话又重复了一遍:
  “如果贵厂坚持分散购买,那么我们将无法继续会谈下去!”
  我没有立刻把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我看出来了,方厂长的沉默是在跟三浦打心理战。说句心里话,我当时并不是想主动配合方厂长,故意不把三浦的这句话翻译出来,而只是简单地以为,这句话我已经重复翻译两次了,没必要再次重复翻译,方厂长又不是傻子。
  (未完待续)

  日期:2012-07-30 11:15:17
  第01章,女记者勾起了我的回忆(5)——《我在日企三十年》(修改稿)
  “你为什么不把我说的话翻译出来?”见我没翻译,三浦突然板着脸质问道。
  “不好意思,你刚才的话我已经翻译过了呀,方厂长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我心里一慌,本能地做出了自我辩解。
  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辩解更加激怒了他,还是他想借题发挥,他满脸怒容地训斥道:
  “我说几遍,你就应该翻译几遍!你是翻译,这是你的工作,懂吗?”
  见他发怒,我更加紧张了,连忙向他道歉,然后很不情愿地翻译了他刚才重复的那句话。

  方厂长还是毫无反应。现场陷入了更加尴尬的气氛,原本是两个人僵持,现在是三个人沉默。
  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消除了三浦对我这一责备的不满,逐渐认识到在翻译的时候,是不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偏向带到翻译中去的。翻译只是中外双方交流的工具,不是中外双方交流的裁判、更不是中外双方任何一方的帮手,翻译必须保持中立。同时,翻译、不只是翻译中外双方的语言文字,还必须把语言文字后面的潜台词、情绪、气氛等语言文字之外的东西翻译出来。尤其是在中外双方谈判的时候,每次重复,都是有用意的,绝对不能擅自省略或发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