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啸九州——五胡乱华300年实录》
第34节

作者: 拓跋敕勒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1-23 20:58:37
  四、
  石勒与家人团聚了,格外高兴,但新的烦恼接踵而至。
  石勒的侄子这年十六七岁,心灵扭曲变态,残忍得令人震惊。这很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石勒的母亲和侄子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定历尽苦难,每天都可能看到疯狂残忍的事情,一个未成年孩子心理很容易扭曲变态。石勒也历尽苦难,但为什么没像他侄子那么变态呢?因为石勒未成年以前生活环境还算稳定,受苦受难只是在二十多岁以后。
  石勒难以忍受侄子的变态,就想杀死他,对母亲说:“这个小子凶暴无赖,早晚有一天会被别人杀死,与其让他辱没我们家的名声,还不如我们自己动手除掉他算了。”石勒的这个侄子是母亲带大的,所以格外疼爱,怎么忍心看石勒加害于他。连忙劝说石勒:“快捷的牛在牛犊时,大多都会把车弄坏。你稍微忍耐一下吧!或许长大就好了。”
  由于母亲的袒护,石勒没法对侄子动手,只好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石虎,带着他出入战场。石勒本指望侄子在战场上自生自灭,没想到石虎却名如其人,打起仗来异常的勇猛,骑马射箭、冲锋陷阵样样精通,不仅没被打死,而且一再立下战功,石勒只好公事公办给他点小官做,结果石虎年纪轻轻就表现出过人的领导天分,他带领手下攻城略地,丝毫不逊色于石勒,大有当年杀人王张方的气概。石勒只好任命石虎为征虏将军。从此,石虎更加如鱼得水,打仗更加勇猛残忍,每攻打下一座城邑,很少有遗留下来的人。驾驭部下却严厉而不繁琐,没有谁敢违反,指派他去攻战征讨,都所向无敌。石勒喜爱侄子的本领,便放弃了除掉他的念头。

  皇帝被俘,晋朝朝廷垮台以后,众多的能人志士要么渡江南下,要么就地投靠北方的势力。刘聪的匈奴汉国、王浚的割据势力、西凉的边地州郡,甚至拓跋鲜卑、慕容鲜卑都吸收到不少中原的能人志士。
  刘琨这里自然也吸引了不少人来,但刘琨擅长于招揽安抚远方的人,却不擅长抚慰驾驭近处的人,一天之中,虽然归附的人有好几千,但离开的人也有差不多那么多,也就是说每天都在白忙乎。
  刘琨的部下,高阳内史刘希在中山聚合部众网络天下人才,幽州所统辖的代郡、上谷、广宁等地的百姓纷纷归附刘希,由于受到刘希的优待,归附的百姓很快达到三万人。这引起幽州刺史王浚的不满,他派部下带领军队,与辽西公段疾陆眷一同攻打刘希,刘希兵败被杀,王浚又把三郡的百姓驱赶回自己的领地。
  段疾陆眷是段务勿尘的儿子,他击败刘希后,就在中山一带驻扎下来。刘琨为了遏制他们,就向拓跋猗卢求救,拓跋猗卢派自己儿子拓跋六修带兵驻扎到新兴震慑段氏鲜卑。
  新兴的长官是邢延,他曾经送给刘琨一块碧石,刘琨为讨好拓跋六修,就把碧石转送给拓跋六修。拓跋六修听说碧石是从邢延那里弄到的,于是又去邢延那里索求更多的碧石,但邢延手里已经没有了,拓跋六修就抓走邢延的妻子儿女。邢延大怒,带领所辖的军队袭击拓跋六修,拓跋六修慌忙逃走,邢延害怕他回来报复,就献出新兴向汉投降了。
  刘琨的军事才能、管理才能确实很差。他的才干更多体现在文学上。作为金谷24友之一,他的才华虽然不如潘安、陆机、左思等人,但也算的上是一代文豪。刘琨一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除了“闻鸡起舞”、“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典故外,“枕戈待旦”也是出自刘琨和他的好基友祖逖之间的书信中。临死的一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更是千古流传。
  日期:2015-01-24 21:45:41
  第十七章  慕容鲜卑的崛起
  一、
  中原地带战乱频仍、纷争不断的时候,东北方白山黑水间的一个部族却在悄然崛起。
  前面说过,公元309年的时候,辽东太守庞本因私怨杀害了东夷校尉李臻,朝廷新任命的东夷校尉封释除掉了庞本。但辽东却就此乱了起来。靠近边境的鲜卑人素喜连、木丸津假称为李臻报仇,聚众起来造反,攻陷了辽东所属各县,杀死掠夺士人百姓,多次打败郡属军队。封释无力与敌人作战,只好求和,却遭到拒绝。眼睁睁看着素喜连、木丸津等匪众继续作乱,辽东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对晋国政府也失去了信心,纷纷投奔另一股地方势力——慕容鲜卑。

  像拓跋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一样,慕容鲜卑也是臣服于晋朝的一个鲜卑部落。
  说起慕容鲜卑,不得不先说一说鲜卑一族的由来。据说鲜卑人祖先曾居住在鲜卑山上,他们的族群便以此为名。而这个鲜卑山确切位置至今仍无法考证,只能确认在大兴安岭北麓一带。
  那么鲜卑人是白种人,或者是高加索人吗?晋朝之后的诸多文学作品描述了鲜卑人的外貌,几乎毫无例外地印证上述说法。
  比如唐朝张籍所作《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持戟升明堂。
  晋朝同时代,东晋第二任皇帝司马绍因为长得金发碧眼,也被一些人称作黄头鲜卑奴。

  但近些年在内蒙已经辽宁等地的考古挖掘却发现,不论是北方的拓跋鲜卑还是东北的慕容鲜卑,他们都没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都算是比较纯粹的黄种人。
  也就是说,鲜卑人的主体的确不是白种人更不是高加索人。
  为什么后世对鲜卑人会有白种人的印象呢?
  个人以为,这是因为从八王之乱到永嘉之乱以来,入主中原的的确是白种鲜卑人,史书上称他们是白部。他们是以雇佣兵的形式入主中原的,尤其是王浚率领的那部分鲜卑雇佣兵,也就是燕地的鲜卑人,而司马绍的母亲便来自燕地,她多半是个出身卑贱,金发碧眼的女子,所以史书都一带而过。白部鲜卑跟慕容鲜卑、拓跋鲜卑这部分人不同,他们不是贵族大姓,所以史书中没有确切记载,但因为他们最早入主中原,后人便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把他们的外貌特征当做了整个鲜卑人的外貌特征。

  说完了鲜卑人,咱们继续说说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这个称谓来自他们的首领莫护跋。曹魏年间,曹操父子为了稳定后方,大量迁徙匈奴人和鲜卑人。莫护跋相应号召,抑或是被强迫,率领着部众迁徙到辽西,定居在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一带。此时的辽西多民族混杂,有鲜卑人,也有汉人,估计还有白种人。汉人男子喜欢戴一种叫做“步摇冠”的帽子,大概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那种,走起路来两边直摇晃。落后民族的莫护跋觉得汉人挺时尚,就跟着学了,走哪都戴着“步摇冠”,于是当地人就把莫护跋的部众称为“步摇”,因为谐音,就渐渐演化成更美妙的名字“慕容”。

  当时的辽西有一股最大的地方势力就是公孙家族。东汉末年,辽东人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随着中原陷入战乱,公孙度趁机割据称雄。一直传到公孙家孙子辈儿公孙渊这里,中原已经三国鼎立,称霸一方。公孙渊谁也不敢得罪,就在魏、吴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接受曹魏的封赏,拜为辽东太守、扬烈将军,一会儿又接受东吴的奖赏,被立为燕王。然后又杀了东吴的使臣向曹魏献媚,再被曹魏皇帝曹叡拜为大司马、乐浪公。

  公元237年,公孙渊再次叛魏,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曹魏大将贯丘俭,自立为燕王,并设立百官,打算建立国家。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前来讨伐,莫护跋追随司马懿,率领部众参加战斗,击败并斩杀了公孙渊,获得朝廷奖赏,被封为率义公,慕容鲜卑渐渐崛起,成了当地的名门大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