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重口味:历史可以这样写·历史可以这样读》
第23节

作者: 公子齐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1-27 22:05:51
  看来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
  如今的窦家权倾天下,在这颗大树底下,很凉快,不过蔡伦头脑很清醒,斗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窦太后虽然垂帘听政,总有老去的一天,刘肇虽然只有十岁,总有长大的一天。
  虽然做了皇帝,但刘肇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不过是窦太后手中的傀儡,被囚禁在深宫之中,孤零零一个人。渐渐长大的他是绝不甘心做傀儡的,他要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力和江山。
  可是举目四顾,朝中公卿都投靠了窦家,而且窦宪还握有兵权,对付窦家,无异于以卵击石。就在刘肇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人,一个太监,中常侍郑众。
  于是刘肇心惊胆战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中常侍郑众,郑常侍当即表示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郑众跟蔡伦一样,都是聪明人,并不是最强的老板才是最好的老板,最需要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郑众很清楚刘肇的处境,更清楚刘肇的潜力,一旦夺权成功,自己也会跟着平步青云。虽然宫廷政变风险系数极大,但巨额的诱惑谁也抵挡不了。
  汉和帝刘肇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虽然只有十四岁,却比大人还大人,心思缜密。康熙十六岁计除鳌拜,被后人大加赞赏,刘肇比康熙更了不起,康熙还有孝庄,还有大臣,而比康熙小两岁的刘肇只是个人质,且他的对手窦宪比鳌拜更可怕,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号之外,不差别的了。
  元和三年,公元91年,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十四岁的刘肇在郑众等人的帮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摆平了窦宪,囚禁了窦太后,夺权成功。郑众也被提拔为大长秋,甚至可以参与朝政。

  东汉宦官干政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从此东汉王朝陷入了幼帝即位——外戚专权——皇帝夺权——宦官干政的恶性循环之中。
  权倾一时专横跋扈的窦家一夜之间,说倒就倒了,树倒猕猴散,蔡伦不得不重新寻找下家,寻找新的靠山。他要寻找的一直是女人,太后没了皇后,皇后没了找贵人。
  现在的皇后是阴氏,阴丽华的阴,她的偶像就是窦太后,盼望有朝一日也能垂帘听政,可惜同人不同命,她老公刘肇不喜欢她,而对另一个女人却宠爱有家。
  刘肇的后宫中有个贵人,名字叫邓绥,姿颜姝丽,亭亭玉立。现在的邓贵人就是后来的邓太后,她有倾国之貌不说,而且身世非常显赫,祖父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母亲是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的堂侄女。但她为人非常低调,从不炫耀,很得刘肇宠爱。她进入了蔡伦的视野,成为蔡伦新的目标。
  阴皇后嫉恨邓贵人,又一场腥风血雨步步惊心的后宫争斗开始了。无招胜有招,邓贵人以不变应万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被封为皇后。
  如何赢得邓皇后的赏识信任,这是个问题,邓皇后不是一般女人,简单地阿谀几句是不行的,蔡伦的方法是投其所好。邓皇后是个才女,喜欢舞文弄墨,这就需要纸张,但当时的纸非常贵,而且质量还不好,不方便书写。
  于是蔡伦独辟蹊径,决定通过搞科研改进造纸术来获得邓皇后赏识,为此不惜请求兼任地位很低的尚方令,尚方令的职责是管理宫廷的手工作坊,担任尚方令的目的是为了努力研究如何改良造纸术。
  因为皇帝的支持,汉代出现了一股发明热,当然了,皇帝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纯粹是为了玩,把发明当做万玩物,丰富生活的乐趣。
  搞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受得了挫折。蔡伦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假期时间,或自己闭门绝宾,一个人宅在家里冥思苦想,或跑到田间地头搞调研,理论结合实际,终于找到了造纸的新方法。
  纸跟字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两项发明,有了文字,才能记录,有了纸张,才能传承。纸,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发明人不祥,原料是麻,造出来的纸非常粗糙,不利于书写,而且成本很高。而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作为原料,成本低廉,质量又好。
  元兴初年,公元105年,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蔡伦改良造纸术成功,上奏汉和帝刘肇,从此,纸张真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蔡伦也因此和七下西洋的郑和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太监。
  当然了,蔡伦并非为了造纸而造纸,而是为了前途,邓皇后对他赞赏有加,很是赏识。
  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出几个女强人,比如清朝有孝庄和慈禧,明有万贵妃,辽有萧太后,唐有武则天,南北朝有胡太后,晋有贾南风,汉朝也有两个,西汉的吕后和东汉的邓绥邓太后。
  刘肇死后,邓太后垂帘听政,封蔡伦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又任命他为长乐太仆(太后长乐宫内侍首领),使得蔡伦成为最具权势的太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