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我所经历的职场,ITer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
第8节作者:
burno83 日期:2013-12-16 10:50:49
关于之前写的东西有的要说明一下,有的朋友很关注考证,我觉得大学期间应该努力去考各种各样的证,在大学生普遍无心学习的当下,证书至少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努力的积极的人。但是工作多年的同学,如果还是想靠一张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就有点别扭了,工作了的人在简历里应该多写自己做过什么样的产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来表达自己的能力。至于学什么,我之前回帖里也说过,我会去招聘网上去看,那些受人尊敬的收入高的职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资质、经历,我自己就会去往上靠,如果有内部转职的机会就转。但是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适合我的路未必适合别人,所以很多人让我给建议,我实在给不出来。有一点想说,千万别轻易换行业,行业积累很重要,比如知识、经验、人脉,应该慎重。
说一下人脉。一个ITer谈人脉挺少见吧。我前面一直在讲技术的重要性,没错,技术是基础,技术很繁杂,很容易放弃,很多人做了一段时间技术就放掉了,不想再碰,很多管理人员完全不懂,所以我以一个基层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领导们能够懂那么一点点技术,对整个企业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作为IT行业的从业者,很多人技术都已经达标了,很多人技术比我牛多了,但是沟通、交流的能力真的很弱。内向、孤僻、性格古怪、不爱团队活动然后技术很牛的人有很多,但人在社会上、在企业内,即使是长期面对电脑也总要和人打交道,学过项目管理的知道,干系人有很多,除了干系人以外,还有企业内的其他同事、企业外的同行、兴趣爱好一样的志同道合者,都应该去更多的交流、去交朋友、去开阔眼界。交朋友很难,作为一个IT人,主动开口很难,即使这样努力交了朋友,还是不能称作人脉。
我在其他帖子看到有人说,圈子很小、只剩下一些同学了,而且其中肯帮自己的估计没几个。哎,所以说,只有能帮助自己、肯帮助自己的才算人脉。别人为什么肯帮助自己,如果不是关系特别特别好,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自己有利用的价值或者自己曾经帮助过别人,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不是么。所以IT人要建立人脉必须提高能力,提升自己的利用价值,同时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我这次跳槽,前面说过是朋友帮我介绍的,包括拿到的其他几个OFFER,其中只有一个是猎头推荐,基本都是朋友帮忙,都是靠的人脉,在中国叫做关系。帮我介绍工作的朋友是我原项目中的骨干,我曾经对他委以重任,后来又推荐他当项目经理,他跳槽后还经常交流,帮他解决过一个业务问题。挺现实的,但是换位思考一下,也合情合理。现在在行业里也有了几个能在关键时刻帮我一把的朋友,很欣慰我想通的不算晚。
说这么多,是看见很多IT人有点内向、清高,感觉管好自己负责的东西就可以了,上班坐下下班回家,不爱团队活动,除非必要跟人交流很少,技术再好,发展也有限,中国是一个关系很重要的国家,我们常常说父亲的关系、家里的关系,希望我们当了父母,到了有了下一代,他们也能靠得上我们的关系吧。我有很多IT人工有的特点,开始也很内向,放不开,近几年明白了很多,有很多要领悟和习惯的,以此共勉。
日期:2013-12-16 17:50:34
这两天看了不少帖子,有的确实混得挺惨,想想我自己,除了努力意外运气确实不错,开始很幸运的得到工作,来上海一下子进了500强美资,最落魄的时候刚好有进大银行的机会,包括在企业内部的几次提拔,都很难用努力来形容。之前了解过了,我的第一家,那家日企现在还活着,但是近况不好,不招应届生还在裁人,第二家美资,用我当时那种技术的现在上海已经没有了,都迁往了外地;A银行的话更不用说,现在难进的很,里面的组织架构也比较成熟了,现在晋升转职都不容易。运气还是很重要。不错,之前在A银行曾经有位领导说过一段话挺有意思,他说有的员工,在高考的时候不舒服,在找工作的时候正好经济不景气找不到,工作了在项目最忙的时候生病,在最需要他发挥作用的时候家里有事,在让他加班的时候正好提前有了别的安排,不能说他不努力不积极,只能说他运气不好,一次两次运气不好就算了,总是运气不好那就是问题,总是运气不好的员工我们不能要,不小心要了也不能委以重任,否则会影响公司的运气。呵呵,这段话要好好体会一下的。所以珍惜运气好的时候,有了机会就要努力抓住。
谈谈加班的事,前面也提到过,IT行业的加班是逃不掉了,从05年毕业到11年吧,除了07年在美资的时候加班比较少,几乎是一路加班过来的,近两年还好一点,前期的疯狂加班还是很恐怖的,很多人没体会过连续加班到后期那种疲惫感,那种脑子无法想东西的感觉。好几次实在熬不住了,刚上班就请假回去睡觉,脸色都不对了,回去一头倒在床上,好像很多过劳死的报道都是有这个情节的吧。所以给很多女孩子,很多还在择业或者想转过来做IT的人泼一泼冷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