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第54节

作者: 赤脚踏沧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24 08:54:26
  【099】
  第十章 北使团(7)
  ▲▲ 谈判方案
  对于外交政策,弘光君臣已达成共识,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还有些无聊的争论。
  对于“借虏平寇”的提法,有的大臣认为这个“借”字太过直露。坐山观虎斗,巧劲使唤人,实在不算什么光明正大的行为,于是主张改为“联虏平寇”,即联合清军,两面夹击,共同扫灭闯贼。

  有的大臣则认为,跟满清和谈,不能空手套白狼,关键是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真金白银甚至土地,讨得满人的欢心,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应该称作“款虏灭贼”。款者,人民币也。当然,“款虏”的目的还是为了“灭贼”。
  可工科给事中李维樾老兄不高兴了,他说“款虏”怎能体现我堂堂中华礼仪之邦恩怨分明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不如改成“酬虏”即酬谢满清更名正言顺。
  其实,不论“联虏平寇”、“借虏平寇”,还是“款虏灭贼”、“酬虏灭贼”,并无本质的区别,我们也犯不上跟弘光君臣较真。只是发现,在南明诸臣的心目中,揭竿造反的农民军是十恶不赦的“贼”和“寇”, 而满清这个曾是自己属臣而又反叛了的异族,也永远是“胡”,是“奴”,是“虏”,是“夷”(都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本已偏安一隅、处境窘迫的弘光政权,仍在做着上国的美梦,他们的思维停留在过去,丝毫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总是一副傲慢自大的神态,对待蒸蒸日上的大清国,好像永远放不下居高临下的臭架子。
  既然要去北京跟人家和谈,就应该拿出个切实可行的谈判方案,作为讨价还价的基础。
  七月初,弘光帝委托高弘图、马士英召集副部级以上干部开会,具体商议、制定谈判方案。大臣们围绕如何酬谢满清为明朝复仇雪恨一事,七嘴八舌,侃侃而谈,会场上气氛相当热烈,对有些问题的争论也很激烈。会后,经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归纳总结,形成以下意见,呈送最高领导朱由崧审批。
  第一,特立园陵,改葬先帝。如今崇祯帝被埋在田贵妃的坟坑里,这不符合其身份,应当在天寿山(今北京市昌平区内)专门为崇祯帝修建一座大墓,重新隆重安葬,至于园陵的配套设施如享殿、明楼等可待将来另修。
  第二,酬劳满人的礼物,除这次出使带去的款项之外,每年再赠送一定的金银。每年赠送多少,待双方谈判商榷,如果在十万两以内,使臣可以当场拍板敲定;如果十万之外,数量庞大,使臣不得擅自做主,应派人骑快马回南京请示。
  第三,吴三桂能借来清兵,当时定然有过许诺,如果一定要割让土地,那就以山海关为界,把山海关外的土地全部割让给满清。考虑到他们现在已占领北京,未必会痛痛快快退回关外,可以多给他们些金钱作为补偿,但关内之地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
  第四,对满清的称呼,要仔细斟酌。虽然努尔哈赤曾被封为“龙虎将军”,是大明的属臣,但自万历末年以来,他已建国称号,当然不能再用“龙虎将军”的头衔称呼,可依照夷狄的风俗,称呼他们的幼主(福临)为“可汗”,或按南北朝的旧例,称呼“金国王”。
  第五,尽管这次是出使外夷,但满清据有北京,对我朝又有恩德,不能按出使外夷的礼节对待。我朝的使臣只要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就算保全了大国的脸面,不辱使命,。(“我使第不至屈膝,即为不辱使命,全体。”)

  第六,夷狄无信,等满人退出关内后,再把带去的金银财物交付他们,这叫做“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他们坚持要先得到金币,使臣必须跟吴三桂面议,要求与满人歃血开刀,约誓定盟。
  第七,“彼主年幼,与我朝皇上为叔侄可也。”这是马士英特别坚持的一条。马阁老从两国皇帝的年龄考虑,弘光帝朱由崧三十五岁,而清朝的顺治帝福临仅有七岁,二人叔侄相称,也算多少给南明朝廷挣回点体面。
  下面还有几款,但弘光帝没有看完,就已经满脸放光,堆起灿烂的笑容。他感觉大臣们真太了不起了,竟考虑得如此周详,于是满意地大笔一挥,批复了两个字:“可行”。
  可当把这份具体详尽的议和方案交到“北使团”首席谈判代表左懋第手里的时候,左先生真是哭笑不得。这哪里是什么谈判方案,简直是痴人说梦,从方案每一条款的字里行间,展示出来的都是南明君臣的狂傲自大,或者叫天真无邪。
  左懋第对和谈的前景感到一片茫然。
  日期:2015-05-24 19:13:20
  【100】
  第十章 北使团(8)
  ▲▲ 不该派遣的使者
  南京北使团,除了首席谈判代表左懋第,还有左都督陈洪范、老外交官马绍愉两位副代表。这“三个代表”组合在一起,那是相当地有意思。
  北使团团长、首席谈判代表左懋第,号萝石,山东莱阳(今属胶东半岛)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出生,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屈。

  那时流民起义刚刚兴起,三年之内起义军竟然抵达韩城城下三次,进入韩城县境五次,但都因左懋第通晓兵法、攻守得力而被击退,于是在山、陕一带,韩城号称“坚城第一”。
  崇祯七年(1634),因父亲去世,左懋第辞官回家,守孝三年不入内寝,侍奉母亲至孝。崇祯十二年(1639)重新被起用为户科给事中,屡次上书,针砭时弊,直言敢谏,提出多项救国救民之策,为朝野所瞩目。
  崇祯十七年(1644)春天,左懋第奉命前往襄阳监军,母亲陈氏催促他说:“你一介书生受皇上知遇之恩,担此重任,应赶快启程,不要挂念我。”左懋泰抵达襄阳不久,就听到北京失陷、崇祯殉国的消息,惊魂未定的左懋第下令全军缟素,誓师杀敌,准备渡河北上。
  恰在此时,朱由崧在南京建国称帝,下诏讨贼。左懋第立即入见弘光帝,含泪陈述中兴大计,被弘光帝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

  真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六月份忽然从北边又传来母亲陈氏去世的消息。自从京城失陷后,陈氏就不吃不喝,由侄儿左懋泰护送回山东莱阳老家,走到白沟河(今河北保定境内)时,她声音微弱地长叹一声说:“这是剿灭宋江起义的北宋名将张叔夜自尽的地方啊!”说完,头向后一仰,绝气身亡。
  悲痛欲绝的应天巡抚左懋第决定辞职回家守孝,弘光帝没有批准。左懋第又提出让皇上给他一支人马,为大明恢复山东、畿南(北直隶南部)一带,顺便迎请母亲的灵柩归葬老家。
  此时,弘光朝廷准备派人出使北京,正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呢,一看老成持重、精明强干的左懋第自告奋勇要去北方,于是决定派遣他担任北使团的首席谈判代表。
  左懋第的本意,是要为南明收拾山东一片河山,联络吴三桂,并取回母亲的骸骨;出任和平谈判代表,他并不情愿。

  当时,第一个毛遂自荐愿意参加“北使团”的,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陈洪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