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第53节

作者: 赤脚踏沧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23 07:49:53
  【097】
  第十章 北使团(5)
  如今弘光君臣耳朵里灌满的,都是多尔衮仗义兴兵,杀贼灭寇,替大明雪君父之仇,为先帝设祭发丧等一连串消息,这些,不正是我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吗?面对此情此景,弘光君臣强烈地感觉到,满清,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捐弃前嫌,共同对敌的盟友。
  从崇祯朝开始,明廷对满清的战略意图就一直判断不清,认为他们只是一伙满足于割据的叛臣,他们出兵的唯一目的就是掠夺,来中原抢人抢东西,是严重的“癣疥之疾”而已;而农民军铤而走险,扰乱天下,才是真正的“腹心大患”,于是原兵部尚书杨嗣昌向崇祯帝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具体说来,就是“平辽必先剿贼”,这才有了后来陈新甲、马绍愉的出使盛京(沈阳)议和。

  事实仿佛正是这样,崇祯年间大清兵五次深入内地,都是抢劫财物,掠夺人口,然后退回辽东,从没占据中原一城一地;他们就是一伙打家劫户的强盗。崇祯帝这样想,李自成这样想,吴三桂也这样想,这才萌生了他写信求援,联清灭顺的“聪明”计策。
  事实上,弘光君臣“借虏平寇”的如意算盘跟吴三桂当初如出一辙:马士英等人想先通过吴三桂联合清兵,消灭农民军,然后再通过谈判,支付给清朝一笔数量不菲的财物甚至割让土地,打发清兵退回关外。因为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回纥帮助唐肃宗平定了安史之乱,沙陀帮助唐僖宗镇压了黄巢起义,也确实没有危及唐朝的江山社稷。
  殊不知,现在的吴三桂已经成了大清国的平西王,根本不会将朱由崧封赐的什么“蓟国公”放在眼里;而皇太极——多尔衮兄弟掌握的“大清”,经历对蒙古和朝鲜的征服后,也不再是满足于割据一方的“后金”,他们的战略目标已锁定为——入主中原。
  事后诸葛亮式的评判,人人会做,但出于现代意识的好恶,不顾及彼时彼地形势的曲折发展和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有些人想当然地主张“联順抗清”,其实这是不了解史可法、马士英等人心中难言的苦衷和所处的窘境。很多现代人其实对南明政权并无好感,只是由于惋惜李自成农民军的倏然毁灭,才恨不得让南明、大顺赶快携起手来,以避免覆亡的命运。
  三国时期孙刘夷陵大战,昭烈帝刘备大败亏输,憋屈而死。在一片喊杀复仇声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却异常冷静。他力排众议,当机立断,马上着手修复孙、刘联盟,重建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它确保了魏蜀吴三国鼎足的力量均势。

  而今天,要让明、顺之间开启和解的大门,捐弃前嫌,共同抗清,其实比三国诸葛亮时期还要困难百倍,需要具备更宽广的胸襟,更高远的眼界,更强劲的魄力。因为此时大口吃福禄肉、喝福禄酒的李自成、刘宗敏等人还活在世上,并且不论是南明还是大顺,都自认为还有相当的实力,还没有衰弱到需要向昔日的对手和仇敌彼此靠拢以寻求援手、两家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够生存下去的地步。
  但这一天终究是要来到的!
  日期:2015-05-23 16:46:58
  【098】
  第十章 北使团(6)

  ▲▲ 男儿当自强
  由于信息不灵、判断有误,南明弘光政权制定了“借虏平寇”的外交政策,这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对其过于苛责。但“借虏平寇”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把扫灭“流贼”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倚靠清兵上,而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使命。
  南明政权已经建立了几个月,可毫无作为,每天忙碌于各谋私利,彼此争斗,既没有出兵收复山东、河南,更没有出兵陕西进攻贼寇。用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的话说,就是”人情泄沓,无异升平,清歌于漏船之中,痛饮于焚屋之内。“
  而督师大学士史可法的说法更不客气:“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其实复社名士陈子龙也是赞成“联虏灭寇”的,他甚至催促“北使团”快快起程。但有远见的陈子龙与史可法、马士英等人的主要分歧在于,他认为:出使大清只是权宜之计,自强自立才是立国根本(“通敌实出权宜,自强乃为本计。”)。陈子龙告诫弘光君臣:
  “自从建州努尔哈赤叛乱以来,兵连祸结三十年,把大明的财力都耗尽了,无奈只好向天下百姓征收“辽饷”,结果引起遍地流民揭竿造反,如果追究祸乱的本源,其实还是满人。
  如今满兵杀贼,为我报仇,虽蓄谋难测,但毕竟出师有名,我们与其通好,酬谢他们,目的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困境,使清兵不致即刻南下,以便让我们集中力量西征,消灭流贼。这也是我们为了中兴大明的一片苦心。
  祖宗之地,寸土必争,然开疆辟土,必定要凭实力,从未听说依靠乞求能够获得。如果说唐人借兵回纥,消灭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那也是因为唐朝本身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名将,朔方、陇右有可观的雄兵才行。如果完全依赖他人之力,像北宋借助金人的力量灭了辽国,南宋借助元人的力量灭了金国,最后却不幸都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臣建议皇上立即下令诸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待到秋后,趁清兵在山西牵制贼兵,我们则分兵三路,齐头并进,从而让贼寇腹背受敌。此举不仅可一鼓荡灭闯贼,威震华夏,也能让满清见识到我们的实力。只有这样,与满清的友好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君父之仇不可不报,中原之地不可不复,我们应该制造海船,组建水师,首先稳固好长江与淮河的防务。我们不仅要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还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因为弱国无外交,在谈判桌上能取得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本身的实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软弱无能的政权,人家根本不会把你视为谈判对手。”
  这是多么富有远见的战略!
  为了稳固长江与淮河防务,陈子龙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经购买了二十五艘海船,招募了一千多名水兵,并制造了若干器甲火药。当然这一千水卒、几十艘战船游弋长江,无足轻重,但江南各地如果都能像他们这样做,万人水师也将不难组建。
  最后,忠肝义胆的陈子龙还向南京政府推荐了一位忠勇干练的教练,希望由他负责训练水军。这个人就是兵部主事何刚。
  此时,兵部主事何刚也正给弘光帝上书,建议弘光帝:“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礼乐不必备,惟日求天下才,让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爵赏无出此三者,则国富兵强,大敌可胜。”
  这两个小人物的作为,倒真应了《左传》里那句著名的话,“肉食者鄙”,倒是陈子龙、何刚这些位卑言轻的小人物,反而能够深谋远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