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评明帝国的灭亡》
第1节

作者: 泪痕春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家都官僚 谁也别说谁 笑评明帝国的灭亡  长篇连载
  第一章 简单说一下辽饷与矿税
  第一节 辽饷是一个什么概念
  据说,辽饷一出,把帝国的老百姓都逼的没法活了。
  问题是,在崇祯十年前,辽饷最高时,一年也就是650万两;分摊在每亩地上,一亩地也就多收一分二厘的银子(0.012两)。[注1]笔银子,按当时的物价折算,也就能买3斤米。[注2]

  甚至在崇祯十年后,明帝国已到最后的疯狂,但是,所谓的三饷全算上,分摊在每亩地上,也就三分银子(0.03两银子))。这笔银子,按当时的物价算,最多也就能买五六斤米。
  按理说,一亩地多收3斤米的税,并不会让老百姓感觉难以活下去。问题是,在现实中,他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感觉难以活下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无非是因为,在收税的过程中,经手的官员,永远是不会按中央政府的指示办事。换而言之,他们总会想尽办法,把既得利益集团的税收,转嫁到底层百姓身上;甚至借此机会,大发国难财。
  这种事由来已久了,绝不是新鲜事;事实上,在辽饷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了。而且这从来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这种背景下,最后就出现了一种怪事。“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日期:2013-12-03 17:02:57
  一亩地,本来只需要纳0.012两银子,最后为什么会变成纳银十两呢?原因很简单,有钱有势的人,都能想办法逃避这种税收,最后相关的税收,就都落在了底层百姓身上。更主要的是,既得利益者还会借机大发国难财。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中央政府开始向一亩地多收0.009两银子(9厘银子);后来涨成了0.012两银子(一分二厘);最多时也不过0.03两银子。但是,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就有可能翻十倍(成为0.12两银子),甚至百倍(成为1.2两银子),更有甚者,是翻几百倍(成为好几两银子)。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帝国政府在收税的环节上,能够做到相对公平,所谓的辽饷,是不会对帝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问题是,无论是阉党余孽,还是东林党成员,从普遍意义上,都是这种腐败行为中的主要受益者,所以面对这种问题,他们永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换而言之,无论东林党,还是阉党余孽,都也不会对这种事大呼小叫的。
  你别看东林党,为了所谓的三案,那是上窜下跳、大呼小叫。但是,面对这种事关民生的大问题,那是永远懒得多说一句;更懒得为此上窜下跳。

  其实呢?所谓的三案,也就是一些八卦新闻的集合。
  比如,先皇当太子时,差点挨一蒙棍的真相是什么?先皇临死前,吃的那颗药,有着什么大家不知道的内幕?皇帝刚继位时,他的小妈赖在前宫不走,到底有什么阴谋?
  幸好当时大明帝国没有网络,否则,整个网络肯定早就炸了窝,因为,扯的个蛋疼。身为政府官员,不干正事,天天就扯这种八卦新闻,你们的别名,是不是狗仔队啊?你们真的关心国家、社会、百姓,就多关注一下官员乱收费的问题!天天扯这种八卦新闻,算什么事?
  日期:2013-12-03 17:04:07
  也许有人会说,皇帝家的事,没有小事;关心皇帝家的事,就相当于关心国家大事。
  问题是,康熙不立太子;谁敢多嘴?雍正不立太子,谁敢多嘴?乾隆不立太子,谁敢多嘴?这几个皇帝,和哪个老婆关系好,谁敢多嘴?
  皇帝和哪个老婆好,皇帝喜欢哪个儿子,皇帝想让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关你们屁事来着?身为政府官员,不关心军国大事,不关心民生疾苦,天天就扯这种八卦新闻;天天就想着借这种八卦新闻上位,这叫什么事呢?
  人们在说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却需要纳饷十两时,常常总是非议税收本身。却忘了,它绝不是这笔税本身可能造成的;事实上,这就是官员乱收费造成的。

  人们在说三饷本身,可能造成这种结果时。为什么不想一想,这可能吗?
  第一,一亩地纳饷十两;帝国在册需要纳税的田地,就有五六亿亩[注3]算,帝国一年岂非就可以多收五六十亿两的白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二、如果一亩地纳饷十两,那整个地主阶级,恐怕早就炸窝了。如果是这样,明帝国发生的就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地主起义了。因为,拥有良田千顷的地主,一年就得交100万两白银。你觉得,他会交出来吗?你觉得,他能交出来吗?如果帝国政府硬让他们交,他们自然只有起来造反了。
  第三、如果一亩地纳饷十两,那社会主义早就实现了。因为,这样重的赋税,人们肯定都会齐声高呼,我们想把田地上交政府。因为,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傻子,谁还会想拥有土地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本身只是二三斤米的辽饷,却能演变成老百姓无法承受的负担,主要是各级官员乱收费造成的。

  但是,无论是邪党、还是东林党,很少有人就此大呼小叫。因为,它代表着整个官场的利益,所以根本没有人,敢就相关问题大作文章。
  因为,你没事骂皇帝,那没事;你没事骂骂政府也没事;如果你敢威胁整个官场的利益,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日期:2013-12-03 17:05:02
  从理论上,帝国加税并不是按人头加的,而是按田产加的。换而言之,田产越多,需要交的税越多。换而言之,这笔赋税,从理论上,主要是针对有钱有势的人。
  而杨嗣昌在支持政府加税时,也是这样说的。
  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明史、杨嗣昌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理论上,帝国加的税并不重(因为,一百亩增银三四钱),更主要的是,从理论上是针对有钱有势者进行的。而且说得冠冕堂皇些,这似乎还可以抑制社会的两级分化。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反对加税的声音会那样响彻云霄。
  因为,整个既得利益集团,都希望借此混淆是非。因为,在他们极尽夸张的说词中,底层百姓渐渐都无法搞清政府加税的原则,更搞不清政府到底加了多少税。这样一来,官员们肆意敲诈底层百姓时,就方便多了。
  总而言之,我们也没有办法,皇帝非要逼着我们这样干。你要怪,就怪皇帝没人性吧。

  总而言之,借着收辽饷的名义,官员可以狮子大张嘴的随便向老百姓收钱。于是,政府加税时,一亩地只多收0.009两银子;或是多收0.012两银子;到了具体执行时,官员就敢翻十倍、甚至翻百倍的收。
  日期:2013-12-03 17:06:13
  本来呢,从中央政府发布的文件去看,谁的田产多,谁出的税就多(因为,税是按田产加的);本来呢,从中央政府发布的文件去看,一亩地只需多交0.012两白银,或折合3斤米。但是,相关的中央文件精神,老百姓永远也看不到、听不到。因为,官员们在具体执行时,会完全无视、违背中央的文件精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