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小说——螳螂王(真实的民国武林,真实的国术格斗)》
第49节

作者: 宋别离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09 09:48:02
  原来,这宋氏是莱阳有名的书香门第,三百年来人才辈出,文名远扬。尤其是宋琬,崛起于清初诗坛,被称为一代诗宗。他和父亲宋应亨、兄长宋璜一门三进士,更是传为佳话。
  宋文鼎这一支百年前迁居城南的西赵格庄后,虽然也耕读传家,但族人一直没有中过举,仅出了一位拔贡。倒是他祖上在闹捻子年间,从一位奇人那里习得了螳螂拳,历经二十几年苦练,终于闯出一番名号。之后,他家门的男丁无不习武,艺成后多做镖师,吃起了刀头上舔血的饭。
  莱阳地面上非常兴盛螳螂拳,是有名的“螳螂窝”,这拳据传是由一个叫王朗的人所创。大约三百多年前,他学艺于少林,后跟人较技败北,便退而谋思取胜之道。偶然察观螳螂捕蝉,心窗豁然大开,于是取其形意,赋其阴阳,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螳螂拳传到宋启云这一代,在莱阳出了两把好手,除他外,还有他的姑表兄弟姜铁桥,现在烟台开拳坊收徒。
  宋启云自小跟父亲走江湖押镖,涉险犯难,九死一生,深知这碗武饭不好吃。发迹后,便渐渐淡出江湖,开办起胶东地面上很大的一家行栈——和顺德。
  十年前,宋启云盘下了现在的这栋宅院,全家搬来城里。算起来,作为莱阳五大世家的宋氏一族,多以功名文事闻名远近,像宋启云这般靠拳脚起家的,还是头一个。

  自从开行栈发了家后,宋启云便不想子孙再走这条路,尤其是搬进县城,跟宋氏一门的望族走近后,更加坚信诗书继世才是正途。
  故而两个儿子一个起名文举,一个起名文鼎,不愿他们再继续练武。从小,两个孩子便读私塾,进城后,又一起被送入文庙西边的卢乡书院就读。那书院原先便是宋琬的旧宅,宋氏一门德高望重的学者多有在此担任山长的,知县大人也常常亲临主考,乃莱阳最高等的学府。
  宋启云进城后,便往书院捐了一大笔钱,满心盼着两个儿子能学业有成,将来好求取功名。长子文举倒也安分,几年苦读下来,鼻梁上还添了副近视镜;少他两岁的文鼎就难调理了。
  这小子骨子里有一股子野性,桀骜难驯,用老话说便是惹事的领袖、闯祸的班头。从小就没少挨宋启云的打,可当面服了软,转眼又去调皮捣蛋,气得宋启云每每骂他是孽畜,连带着将发妻吕氏也骂,怨她娇惯了孩子。因为二儿子闯祸后,她总是背着他去安抚和善后。这不免长了那死小子的气焰。
  乡邻们也都知道文鼎是个“二旺种”、“滚刀肉”,走到哪里,那里就会闹得鸡飞狗跳。他打起架从来不要命,人有骨头,嘴巴也铁硬,所以还是小不点的时候,大人们便不敢招惹他。
  这样的材料要是再教他武功,哪还了得。所以,宋启云在家里定下一条死规矩,文举和文鼎不得碰兵器,更不得偷看他和弟子们练武。对此,文举丝毫没有怨言,他本来就不喜欢打打杀杀。可对文鼎来说,这霸王条款很没有道理,他千方百计地去挑衅父亲的权威,为此没少吃苦头。
  还好,长得八岁的时候,宋文鼎突然像是开窍了,人一下子就变得规矩多了。宋启云让他读书,便真的安心读了,让他不能碰兵器,果然便不再接近练武的院子。宋启云和吕氏心下甚慰,以为这孩子到底是明白事理了。
  他们可不知道,宋文鼎出现这些变化是有缘由的,其实他早就偷偷在习武了。暗中教他武功的便是高成。

  说起来,他们的相识还真有传奇色彩。那还是在文鼎七岁的时候,有一回,他跟母亲去水口村的姥姥家走亲戚。小家伙在家时有宋启云管着还不敢放肆,一旦出了栅栏,哪里还能归拢得住,外公家的玩伴又多,疯闹起来甭提多带劲了。
  所以三天以后,吕氏要回西赵格庄时,文鼎说什么也不肯走。最后,有舅舅求情、姥姥做担保,他才获准留下来再住几日。
  可那些一起玩熟的伙伴却不像他这样得闲。文鼎刚来时是新客,表兄弟们还能获准去陪他到处转悠,现在就没这待遇了。再说眼瞅着秋收了,小家伙们都要下田去给大人做帮手。
  不过,文鼎并没有觉得乏味,在姥姥家这股子新新劲还没过去了呢!再说,哪里没有宋启云管着,那里就是天堂。
  这一天过午,他正戴着姥爷的斗笠,在打麦场玩,舅舅牵着一头毛驴拖着石碾,骨碌骨碌地压着豆秸,文鼎瞅着好玩,不时地用藤条抽打毛驴的屁股,让它转得更快。
  突然,狗狂叫起来,他们看到一个瘦小的中年人一溜烟地跑过来,他穿着紧身黑衣,缠着绑腿,一看就是个练家子。
  再看远处,一小队官兵正吆喝着追来。那人蹿到打麦场附近,慌得直转圈子。这里地势平坦,一目了然,苞米秸子和高粱秆子又都被砍倒了,根本没有藏身的地方。

  眼看着走投无路,那人便央求文鼎舅舅让他藏进豆秸下,他尽管赶驴拖着石碾在上面滚打。尽管那人说他有神功护体,不会受伤,文鼎舅舅却不敢造次,怕闹出人命来。宋文鼎却胆子倍大,又想见识见识那人的神功,便忙不迭地去鞭打毛驴。
  他看得清清楚楚,毛驴拖着石碾压过那人藏躲的地方,一点动静没有。
  追兵转眼赶到,将打麦场团团围住,其中几个还用长枪挑开豆秸查看,有一个正好挑开了那人藏身的豆秸,文鼎的心顿时呛到嗓子眼。可没想到的是,那下面竟然不见人影。
  毛驴依旧拖着沉重的石碾在豆秸上不停地转圈子,追兵见没什么异样,才吆喝着朝远处追去。等他们的身影看不到了,文鼎和舅舅赶忙扒拉开豆秸,找来找去,他们惊奇地发现那人的身子居然深陷进结实的硬土里,身上果然毫发未伤。
  那人便是高成。如前所叙,这文鼎自小不喜读书,酷爱武术,偏偏宋启云又禁止子孙练武,所以一直没能如愿,现在看到高成武功如此高强,哪里肯放。但高成岂肯为一个孩子留下,谢过救命之恩后便匆匆离去了。
  文鼎不禁大失所望,吃晚饭时也闷闷不乐,姥姥还以为他受了欺负,舅舅哪里敢跟老人说起白天的事情,随便编个理由搪塞过去。
  半夜里,文鼎睡得懵懵懂懂,被舅舅悄悄叫醒了。原来,那个高成又去而复返。这一次,他身受重伤,逃到打麦场便昏倒了。
  文鼎舅舅当晚在打麦场的窝棚里看粮食,听见动静,便把他扛回家里来。因为此人是被官府缉拿的逃犯,他不敢声张,只能找文鼎过来帮忙。
  高成神智稍微清醒后,便写下一个方子,掏了银两让文鼎舅舅连夜骑着骡子去莱阳城抓药。这样子连着折腾了三天三夜,文鼎一直陪在左右。

  小家伙又是兴奋又是担心,从小听评书多了,他十分敬佩那些江湖好汉,再加上宋启云平时也好结交武林同道,他心里早就受了浸染,自觉是在做一件很仗义的事。
  三天后,高成总算脱离了鬼门关,但一身功夫却废了。一双手吃饭时,拿碗筷都有些哆嗦。经历了这一劫,高成无处可去,心也死了,只得跟文鼎回宋家当一名长工,从此隐姓埋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