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重口味:历史可以这样写·历史可以这样读》
第14节

作者: 公子齐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2-14 12:27:34
  然而这次的主帅却不是一年前让赵国闻风丧胆的武安君白起,因为白起去不了了。
  上次回秦国不久,白起越想越愤怒,越想越悲哀,想不开再加又上了年纪,最后病倒了。
  白起不能去,昭襄王也没让王龁去,而是选择了一位新人,五大夫王陵。

  白起并不看好这次报复赵国的行动。攻赵的最佳时机是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错过了。此时赵国已经休整了半年多,暂时缓了过来。而且长平坑杀赵卒四十万,赵国举国上下对秦国充满了仇恨,他们必然会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共赴国难,与秦国拼个鱼死网破。况且赵王重新启用擅长防守的廉颇为将,秦军攻破邯郸的机会很渺茫。
  次年正月,王陵向邯郸城发起了攻击,刚开始还算顺利,昭襄王一看,攻下邯郸有希望,信心膨胀,便给王陵增兵。
  秦军虽然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不顺。廉颇利用坚固的邯郸城,继续坚守战术。王陵一次次攻城,一次次被打回来,一连几月,损兵折将,连亡五校,死伤惨重。
  昭襄王急了,王陵还是太嫩,看来只能有天下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出马,才能摆平赵国。正好他的病也好的差不多了,于是昭襄王下令让白起出战。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白起竟然没有答应。白起说:“邯郸着实不容易攻下,况且诸侯与秦国结怨太深,每天都有诸侯的救兵赶到。秦国虽然在长平打破赵军,但秦兵也是伤亡过半,国内空虚。如今劳师远征攻打赵都邯郸,赵军与诸侯内外应和,夹击秦军,秦军必败,这场仗不能打。”
  秦王不听,又让范雎去劝白起出征。昭襄王还不知道,白起跟范雎,将相早已失和,让范雎去劝白起,结果只会更糟。
  其实,白起是最不合适攻赵的人选,他在长平坑杀赵卒四十万,几乎每个赵国人都跟他有仇,不是杀父之仇就是夺子之恨亡夫之痛,此时他出征赵国,哪怕他是恶魔,他是死神,他是人屠,赵国人也绝对不投降,与他死拼到底。
  而且赵国敢变卦拒绝割地给秦国,说明赵国已经做好了迎敌准备,孝成王痛定思痛,总结之前失败教训,重新振作起来,带领赵国百姓救亡图存,妇女老人小孩在后方大生产,能打仗的全被拉到了邯郸参加防守,城下就是他们的仇人,用不着动员。而且孝成王这次对廉颇信任之至,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白起为打仗而生,疯狂迷恋战场,只有战场能让他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对手又是名将廉颇,但这次他忍住了。
  日期:2012-12-15 12:10:45

  白起不愿意去,昭襄王只好退而求其次,派王龁去前线替下王陵。
  王龁去之后,除了让更多的秦兵死于邯郸城下之外,没有别的突破性进展。范雎也是一筹莫展。
  突然,他想起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一饭之德必偿的他决定给郑安平一个机会,以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他建议让郑安平领兵前去支援王龁。
  可郑安平不过泛泛之辈,他去了之后,对战事于事无补,秦军的进攻依然毫无起色。
  秦兵虽然攻不进来,但就是不走,一待就是三年,毕竟实力有差距,赵军有些支持不住了。

  到了公元前257年,赵国的防守越来越吃力,平原君赵胜受孝成王命开始四处求援,便发生了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请到了楚、魏援军。
  春申君带领十万楚军,信陵君带领八万魏军往邯郸赶的时候,平原君毁家纾难,召集了三千敢死队员,向秦军发动了一次反击,打得秦军措手不及,后退了三十里才稳住阵脚。
  不久,两国援军赶到,三国合力夹击秦军,秦军连连败退。
  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赵国四公子,让秦国吃尽了苦头,但终抵挡不住秦国扫尽六国一统天下的大势。
  邯郸前线秦军连败的战况传来,白起感叹了一句:“秦国不听我的,结果如何!”
  昭襄王得知后,又急又气,亲自跑到武安君府上,强行命白起出战。可白起固执地很,连君命都敢违抗,他说自己病得很严重,去不了。
  昭襄王不敢相信,天下竟然有人敢对自己说不,他的脸色铁青,什么也没说,一甩袖子走了。
  白起毕竟是秦国的战神,为大秦立下累累战功,昭襄王想最后再给白起一次机会,让范雎劝白起出征。可白起再次称病不起,

  范雎走了,房间里只剩下白起一人安静地坐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拒绝了昭襄王,也就等于拒绝了继续活下去。
  几十年来,白起纵横疆场,无人能敌,无一败绩,杀人无数。如今,历经岁月洗礼,英雄迟暮,白起已是白发老人,生命的终点就在不远处。
  昭襄王终于对白起失去了耐心,纵然他是战神,违抗王命,一样得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