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26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熟悉经济的黄仁宇先生这次居然在简单的经济问题上出了错!按:“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以1.75元∕斤计算,(余耀华:《中国价格史》)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660.8元。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按此计算,五十两的银锭价值33040元。我专门调查了木质纺织机的价格,约为6700元∕架。也就是说,购买一架木质纺织机仅需十两的一个小元宝。

  “同时代的书法家王世懋,在《二酉委谈》中提到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火光烛天,因而称之为“四时雷电镇”。当代好几位学者据此而认为此即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则王世懋的本意,是在于从堪舆家的眼光出发,不满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而后来时局不靖,停窑三月,即立竿见影,有一名秀才乡试中式。”
  这就更加不合逻辑了。无论王世懋记录此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只要“景德镇烧造瓷器,火光烛天,因而称之为‘四时雷电镇’”是事实,即可说明景德镇工业超时代发展的情况。
  日期:2014-07-17 23:42:45
  明末,社会分工和生产技术发展到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农业生产技术发达,水稻亩产可以达到5-6石。(徐光启《农政全书》)工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纺织、陶瓷、冶炼、制盐、榨油均有新技术、新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应星《天工开物》)嘉、隆、万年间农民纷纷有序地离开农村,流入城镇,努力发展商品生产。农村秩序已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力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城镇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明?李鼎《李长卿集?卷19》)“龙游善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睛类轻物。千金之货,只一人自赍京师。”(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山东皮岛“南货缯币,北货参貂”
  (文秉《烈皇小识?卷2》)“今北土之吉贝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徐光启《农政全书》)纺织业高度发达的嘉定,大量购买粮食:“商人载米而来,舳舻相衔”(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凡福之紬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王世懋《闽部疏》)“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吴南诸乡.岁有百十万之益”。(唐甄《潜书?下》)

  与商品贸易相对应,明末的市场随城镇的发展,也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各地均有专业市场出现。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名闻全国。据统计,明末全国共有50多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人口往往在10万以上。南京、临清等城市则人口已过百万。北京在洪武初年不过数万人,至嘉靖时已过百万,筑外城(城市新区,商业区),“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集于燕。”(张瀚《松窗梦语?卷4》)市场繁荣,商品丰富,不乏珍稀高档商品:“图籍之曰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珍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4》)苏州自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松江府志?卷54》)市场上“洋货、皮货、细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1917年,商务印书馆改名《消夏闲记摘抄》)杭州“列肆几四十里”,京杭运河往来船只每年超过万艘。军事重镇大同,繁华“不下江南”(明?谢肇淛《五杂俎?卷4》)“商贾辐辏,以浮靡相炫耀。”(崇祯《山西通志?卷6》)
  农村也有城镇化的趋势。吴江县震泽镇,元代仅几十家住户,至嘉靖年间,居民近千家,始称“市”(《吴江县志》);湖州双林,明初仅为数百户之村庄,明末,因为蚕桑业发展,成为有近2万人的大镇,自成市井;(《双林县志》)四川眉山临江小市,“商贾物货之所聚,买卖甚旺。”(明?李昌祺《剪灯夜话?卷4》)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出现了资本主义企业主和雇佣工人,出现了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并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情形。首先是农村的地主转向市场。南阳李义卿有田千亩,种植棉花,“载往湖湘之间货之。”(张萱《西园见闻录?卷17》)湖州茅处士在唐家村种桑万余亩(租赁土地?),售卖桑叶(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15》)。万历十九年颁布新题例:“官民之家,凡倩工作之人,立有文卷,议有年限者,以雇工论。只是短雇受值不多者,以凡人论。”(《明神宗实录?卷194》)如果说这还是带有封建性质的长工短工,那么,在纯工业的地方,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景德镇陶瓷业,佣工过万人,“工兴则挟拥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是自由的雇佣劳动者。万历二十一年,苏州的丝织业,染工、织工各数千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神宗实录?卷361》曹时聘奏疏)

  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在明末已经普遍存在。浙江乌程县“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以做暑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还有直接投资资本主义经营的:嘉靖三十七年,永康盐商施文六经过义乌县八宝山,发现矿藏,“辄起盗心……挖掘近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得到提高。明初的抑商政策(比如商人不得穿绸、子弟不得为吏)实际上已经废弛。商人已经可以凭借经济力量与地主、官僚相佶伉。清?花村看行侍者《花村谈往?卷2》记载,无锡商人邹望与做过尚书的顾某打官司,可迫使顾某讲和。商人子弟参加科举或者出钱买官的现象已不少见。商行、商会、会所的出现,更加壮大了商人这一社会阶层的力量。
  大量的史料无可辩驳的证明,明末的商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社会分工皆相应发展。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