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24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15 21:19:32
  3.2.5小结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的《自序》中说:1959年,为了研究“明代的漕运”,花了五年的时间。其后撰写“Taxation and Governmente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一书,读《明实录》一百三十三册,又花了两年半时间,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从计划到杀青,历时七年。“结论从材料中来。……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① “税重民穷”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明朝的税赋﹤20%,甚至有的地方在1%-5%之间,远远低于同时期的日本(50%),税收总额是英国的1∕30。② 明朝的施政方针是保护落后的经济。 税收制度与民间的经济发展脱节。③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从上述信息来看,黄仁宇先生确实是下过大工夫进行研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却仍然尊重他的原因。这与《百家讲坛》的一些学者,比如“抗倭英雄戚继光”讲座和“两宋风云”讲座的主讲者需要区别开来,后者是因为急功近利,不下功夫做学问而忽悠听众。
  黄先生之所以下了大工夫而依然得到错误的结论,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日期:2014-07-15 21:20:14
  ①、 没有将研究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坐标准确定位。以《万历十五年》而论,1587年,是大明朝的末世,也是封建时代的末世。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作为朝代的末世,意味着更新换代,作为时代的末世,意味着涅槃重生。也就是说,它必然具有末世的衰老、腐败、和种种乱象,但是也必然具有重生的种种新的生机。处于1587年的人们,是站在历史长河的最前沿,可以看见历史之河,在茫茫迷雾之中流淌而来,却不知道它将流向何方。站在400年后的今天,回望1587年,则400年的流向清晰可见,而1587年却又已经模糊了它原有的形态。问题是,历史之河自今天起,又将流向何方?如果不知道它的流向,我们又怎么确定这400年的流向是历史的主流方向?如果不是主流方向而是一个弯道,那么,站在弯道上的我们,又怎样去确定主流的方向?凑巧的是,我们恰好处于弯道之上!真正的大历史观,要求我们,站在未来的历史主流之上,回头考量今天,考量1587年,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显然,直观的方法无法凑效。就像我们无法用直观的、肉眼的方法确定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我们必须用另外的、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之。

  说1587年具有特别的意义,还因为他面临双重的歧路。就中国历史而言,本来封建时代已经走到了末世,中国的历史应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但是却因为偶然的因素,而使应该结束的封建时代延长了两百多年。明白地说,就是因为生产力更为落后的满清的入主中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它其实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1587年之后的世界历史,是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历史,由于西方世界文化发展的落后,导致400余年的世界历史,走入“技术极大发展,文明极大倒退”的弯路。在后文我将论及此事件的意义,论述400余年的历史何以是一个弯道。

  日期:2014-07-15 21:20:36
  ②、 将经济的研究结果推而广之,用以覆盖文化、政治、军事。不同的领域自有其特有的规律,是不可能覆盖的。诚如我在前文所讲,黄先生从经济角度(税收、漕运)入手,却又被淹没在浩瀚的史料之中。这也是历史研究的固有矛盾之一:必须尽量多地掌握史料,又不能被浩瀚的史料所淹没。这需要治史者有相当的高度。黄先生由于对军事的陌生,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的根本性同异缺乏足够的认知,因而限制了他达到这个高度。

  日期:2014-07-15 21:21:13
  ③、 虽然黄先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史料,但是,在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之后,没有对这些看法花同样大的精力去验证、梳理,没有经过自我诘难,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就黄先生的作品来看,其核心思想均可商榷。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几乎忽视了清朝的历史历史存在,而这恰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情况。就研究的方法而言,以经济覆盖文化、政治、军事,也显然是不可取的。另外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错误,就是对不同的史料,尤其是有矛盾的史料,不做梳理、分析,采取选择性的使用,实在是治史之大忌。最后,从黄先生的作品来看,似乎逻辑推理也不是黄先生的强项。

  虽然存在大大小小的众多问题,《万历十五年》依然流布甚广。
  也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