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13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06 23:30:46
  * “据记载,在这些冒险家出没的极盛时期,每天有大小船只1200余艘在中国海岸活动。”

  此语见于《皇明经世文编﹒卷205》,朱纨《海洋贼船出没事》。但是原意是双屿被摧毁之后的几天里,因为不知道双屿已被摧毁而陆续到达的船只有大约1200余艘。不是“每天”。
  * “在日本方面,……起初,他们有一个空中楼阁式的希望,以为和中国海盗的联合军事行动可以迫使中国政府开放对外贸易,而他们中的领导人也可以受到招安而荣获海陆军将领的官衔。”
  这个“空中楼阁式的希望”,只有王直有过明确的表达。显然,在这里,黄先生把“寇”与“盗”混淆了。说日本人“可以受到招安而荣获海陆军将领的官衔”,未免荒唐,而中国的海盗有此想法,则比较正常。
  日期:2014-07-06 23:31:27
  * “虽然是杀人越货,也表现了日本下层社会结构的严密性。”

  这里也存在逻辑问题。嘉靖倭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国的海盗与倭寇的合流。即“寇”与“盗”合流。这种合流的具体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参见前文《关于倭》。在日本方面,其主要构成是武士、浪人、海盗、奸商。与“日本下层社会”似乎挂不上钩,而中国方面,常常“盗”的数量占到总数的70%-80%,但与“日本下层社会”更没有什么关系。
  * “在入侵的初期,他们几乎战无不胜,主要原因在于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中国官军根本无法对付这一套战术……实际上却是中国的外行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
  首先,初期是指什么时候?嘉靖年之前?那倭寇几乎是战无不败,典型的战例是望海堝大捷,2000余倭寇被全歼。即使以嘉靖倭患来说,嘉靖二十六年,俞大猷擒斩海贼康老300余人,是初期吧?完胜!嘉靖二十七年,朱纨指挥的双屿、诏安之战,是初期吧?完胜!“中国官军根本无法对付这一套战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我不否认,处于朝代末期和封建社会阶段末期的大明朝,整个社会已经开始衰败,而且不仅仅是军事。在此背景下,军事的窳败也不可避免。于是倭患猖獗。但是主要的原因绝不是倭寇“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我在前文《倭寇猖獗的原因》已经讲到,是因为大明政治的腐败,奸臣当道,能臣被排挤甚至杀害;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民”生活维艰;日本战乱;“寇”与“盗”合流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朱纨、张经、谭纶、胡宗宪、李天宠、徐渭、俞大猷、戚继光、汤克宽、刘显、卢镗、瓦氏夫人、彭翼南、曹邦辅、宗礼、任环、李遂、陈文治、月空……谁是外行?
  日期:2014-07-07 12:27:46
  * “而且据传说,戚继光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违犯军法而被他毫不犹豫地处死。”

  考之诸典籍与地方志,这个传说也就仅仅是传说而已。既然只是传说,也就不能作为论据使用。
  * “操练技术的主要着眼之点,可以说是用‘辩证法’的原理来分解动作……就是‘起-当-止’ …… 要求‘左右来俱有拍拉’,‘后发先至’”。
  显然,这是俞大猷《剑经》的内容。我们知道,戚继光《纪效新书》全文收录了《剑经》。
  在黄先生的《戚继光——孤独的将领》一章中,共计有134条引文的注释,其中只有2条引自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根据此条以及黄仁宇先生对戚继光的车营、战船的相关叙述,可以肯定,黄先生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认真读过俞大猷的著作。那可都是第一手的详实记录。很难想象,一篇以研究嘉靖平倭为主题的论文,可以不研究俞大猷的著作!我甚至怀疑,黄先生的这两条引文,是不是转引。

  黄仁宇先生明确指出《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操典”类的书,但却不知道还是“辑录”类的书。
  * “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枭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
  此说的谬误不待我分辨可知。不必说兵家,即使是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也可知道“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家喻户晓的是:张所问岳飞:“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张所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皆谋定也。”(《宋史﹒岳飞传》)就是一个证明。

  再者,冷兵器时代,重视个人的武艺,也没有错。这与现代军队重视航母、导弹、战机大致相当。
  至于“拳师、打手、盐枭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此说,当指张经,未免太不公允了。黄先生没有忘记“王江泾大捷”吧?
  朱纨被害,倭寇猖獗,张经召天下英雄共讨倭寇,致“王江泾大捷”,张经被害,倭寇再次猖獗,天下莫不扼腕!(前文有述)
  谁被谁击溃?击溃我们的,是我们自己!
  * “以藤牌、毛竹、铁叉作为标准武器,表现了戚继光的部队仍然没有脱离农民 气息。”
  说黄仁宇先生不懂军事,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毕竟黄先生上过军校并亲身参加过远征缅甸的讨日战争,还负过伤。但是,我还是要说黄先生不懂军事。这不,此处就又表现出黄先生对军事和军事哲学的无知。
  中国哲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契合。揆之于军事,也讲究“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在冷兵器时代,中国人使用得最普遍的兵器是什么?是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最容易获取的东西,几乎随手可致。那么棍和其他兵器相比会逊色吗?不,一点也不。中国人对于棍的使用形成了一套套完整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历代大家辈出。孙悟空自然是神话,赵匡胤、杨五郎、张保、王横大约是家喻户晓。经李小龙的推广,赵匡胤发明的双截棍也已经是全球皆知。(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也用双棍,而且娴熟无比。有好事者研究,中国人的聪明与筷子有关,因为使用筷子需同时调动26条肌肉。两支光秃秃的棍子,中国人可以实现夹、叉、舀、切、拨、摊、卷、刺诸多功能,功效与西方的整套餐具相当。)

  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民众组织诸条件的集中反映,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富国强兵成为重要的课题。这种主张出现于春秋时期,而流行于战国时代。在中国的兵法理论中,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农(生产)、战(战争)两不误,发展自己先进的生产力并保护好生产成果,历代兵家探索不断。较早而且比较典型的是《六韬》。其《龙韬﹒农器第三十》用专门的一章讲述这个问题:“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盾也;干、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武王曰:‘善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