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
第38节

作者: 总老师麦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19 12:19:23

  附文:
  浅析李克用的“十三太保”
  据说在元末明初,大作家罗贯中在创作不朽巨著《三国演义》的同时,忙里偷闲,也信手给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乱世,写了一部篇幅、水平以及知名度都远逊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
  但凡小说,多半会有一个或几个重点刻画的中心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头号人物无疑是诸葛亮,而《残唐五代史演义》的头号人物则应该是李存孝,书送名号:“十三太保”。虽然罗老先生厚此薄彼,这部小说写得很不上档次,但它还是为后世的评书、话本、戏剧等提供了不少发挥的素材。到了现代,号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香港小说家倪匡先生,也用李存孝为主角写了一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中篇小说《十三太保》,七十年代又被邵氏公司拍成了电影,继续为这个传奇添砖加瓦。

  正是在古往今来的这一批批文化界高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地在五代这个非著名时代,创造出了“十三太保”这个罕有的著名团体,其知名度差不多可以与《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相媲美。从此后十三太保的山寨版层出不穷,例如近现代名人冯玉祥、蒋介石等,都可以有自己的“十三太保”。
  我们现在姑且不讨论山寨版的问题,那么,原装正版的十三太保究竟是些什么人呢?百度百科中,给出了关于“李克用十三太保”的典型叙述:
  “李克用有十三位义子,皆获太保衔。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其中李存孝最厉害,百战百胜。后来被谗言害死,受到车裂的极刑而死。”
  这一词条,看起来解释得很完善了,但世间凡事就怕有些无聊之辈瞎较真,比较在下,就想仔细琢磨一下:这十三太保究竟是用什么标准排出来的呢?

  最常用的排行方式自然是比年龄,谁年纪大谁就是大哥,其次老二、老三……直至老N。但这一比,问题就出现了。在这十三个人中,有七人的生年查不到,但如果用知道生年的另外六人排序,其排行如下:
  1、康君立(十二太保)
  2、李存贤(十太保)
  3、李存信(四太保)、李存审(九太保),这两位生年相同,月份不祥姑且并立
  4、李嗣源(大太保)
  5、李存勖(三太保)
  不难看出,这顺序都乱成什么样了,显而易见,用年龄排序是排不出这十三太保的。
  在常见的武侠小说中,一般先入师门者即为师兄,而不问其年龄大小。既然“十三太保”不能用年龄排序,那是否是用加入李克用麾下的先后顺序来排的呢?一试,错误明显:康君立(十二太保)的资格老的不能再老,排名却是倒数第二,史敬思(十一太保)战死那年,排名在他之前的李存贤(十太保)刚脱离黄巢,投降李克用还不到一个月,李存审(九太保)还不是李克用的部下,而李存勖(三太保)还没有出生。显然,用成为李克用部下的顺序来算,这个排名也不成立。

  既然叫“十三太保”,那是否是以他们获得“太保”这个职称的先后顺序来排的呢?经在下一番查考,问题更大了:
  在唐代,将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官职称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三职称为“三师”,均为正一品,是六个有名无实的顶级虚衔,都没有实际工作,也没有下辖机构或属下官员,就是说,包括太保大人在内的三公三师,都是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秘书的“裸官”。这种“裸官”只用来给名望极大的退休重臣养老,或是追赠死去的重臣。按规定,这六个官职每个同时都只能有一人担任,更多的时候空缺,同时有十三位“太保”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过,在太保之外,唐宋五代又有另外一个常见官职:检校太保。检校,最初是检查核对的意思,相当于检察官。到了唐初又变成代理的意思,表示未得到正式任命,尚处于见习期的官员。到唐中期以后,检校官逐渐变一种荣誉加衔,并越用越滥,非常廉价地广泛授予朝廷想笼络或不敢得罪的藩镇军阀。
  因此,检校太保大致可以翻译为“名誉太保”,跟今天的名誉教授、名誉市长差不多。因其不受名额限制,既可零售,亦可批发,所以同时有十三位“检校太保”还是可能的。
  核对史籍,在这十三人中,曾获太保或检校太保衔者,只有以下八人:李嗣源(天佑十四年九月得授检校太保)、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期间得授检校太保)、李嗣本(天佑六年得授检校太保)、李存进(天佑十六年得授检校太保)、李存璋(同光初年追授太保)、李存贤(同光二年三月得授检校太保)、康君立(景福二年得授检校太保)、李存审(天佑七年得授检校太保)。而其余的五人,包括李存勖、李存信、李嗣恩、史敬思,以及最最有名的李存孝,都无获得太保或检校太保衔的记录。

  原来,历史上真实的李存孝,是一个从未与“太保”沾过边的“十三太保”!这个结果非常地煞风景,但却是无奈的史实。
  另外,“十三太保”词条中的解释:“李克用有义子十三人”,这一点也是错的,李克用的义子多达一百余人,但“十三太保”中的康君立、史敬思都非李克用义子,其中康君立的年纪比李克用还要大。当然了,谁也没有规定过干儿子的年纪一定要比干爹小,五代最有名的干儿子(石敬瑭),就比他的干爹(耶律德光)大十一岁,但那只是出卖国大业的需要,玩的政治游戏。李克用的义子可都是要改姓李的,人家不是义子你不能硬说是义子吧?

  实际上,核对史实,在记述过五代的几部正史中,不论是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从没有出现过“十三太保”这个词。当然,它也不是罗贯中创造的,“十三太保”的最早出处,似乎是宋人话本《五代史平话》,但这部书连野史都算不上,纯粹的小说家言而已。只是如今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历史爱好者,都把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当了真,这就有点儿不应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