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52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这不是杨鹤的错,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批农民军后来会变成什么样。西北民变刚开始时,尽管也引起了崇祯君臣的注意,大臣们也不敢前往西北当官,但其主要的精力还是用在了皇太极身上。崇祯任命杨鹤总督西北,希望他摆平西北,杨鹤原来也是“剿抚并用”,可刚到任不久,就撞上了“己巳之变”,各地的精锐部队通通前往京师勤王,杨鹤手头上的兵力顿时捉襟见肘,只能改变策略,以抚为主,以剿为辅。崇祯和廷臣们事实上也是批准了这种做法的,“抚字得法,自然盗息民安”,“寇亦我赤子,宜抚之”,遂拨出内帑白银十万两往陕西招抚。

  杨鹤得到了政策性的指导,手上又有了钱,底气就更足了,然后便不遗余力地推行招抚政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时在西北的各路农民军大多非走即降,要么就是去见了阎王的,剩下的人中实力最强的是神一魁。崇祯四年二月,他率众数万攻克合水县,并活捉知县,又包围了庆阳府,声势最盛。杨鹤要抚平西北,首当其冲就是要招抚神一魁。
  杨鹤派人前往招抚,许诺降后前事一笔勾销,不再追究,神一魁色厉胆薄,没有大的志向,不过是跟一帮饥民起来闹事,混口饭吃,现在朝廷既然要招抚,那起码也能跟弟兄们混个温饱,同意投降。
  三月初九,神一魁派遣大小头目六十余人,向杨鹤投降,为表明诚意,又送回合水知县,双方谈拢了条件,投降的农民军争相抢抬杨鹤的轿子,“欢声雷动”,很有点一家亲的意味。十六日,神一魁亲降,杨鹤先行宣布了其罪行,再宣布赦免,做足了官面文章,然后授予其官职,又给了农民军免死票,打法他们回家。一时之间,降者甚众,当时西北的各路农民军基本都受了招安。
  然而,问题的根本并没有解决,这些投降的农民军根本无法安置。这些人中本来就饥民居多,由于种种原因吃不饱肚子,所以只能靠领取救济金过日子,崇祯发的内帑和藩王资助的五万两白银无异于杯水车薪,很快就花完了;也无法把他们编入军队,因为当时的明王朝欠将士们的饷银已经很多的,仅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地,明廷欠下的军饷就高达二百四十多万两白银,很多地方的士兵都几个月,甚至几年领不到军饷,己巳之变时的勤王之师中,就有哗变的军队。明廷连本来军队的饷银都发不出,怎么招得了这么多人。

  杨鹤为了向投降的农民军表示招抚的诚意,并不去触动他们,神一魁等人所受到的约束是相当有限的,基本是自行其事,这就为日后复叛提供了条件。
  从当年的七月起,陕西已降的各路农民军纷纷再次起义,不久,神一魁也再度反叛,这标志着明廷以抚为主的政策完全崩盘。九月,崇祯下令将杨鹤革职拿问,原来打算处斩,其子杨嗣昌一再请求代父从死,最终改为流放。其实崇祯也知道问题并非是出在杨鹤一人身上,但总不能说是自己的政策制定出了问题吧,杨鹤不过是替罪羊罢了,但是崇祯又有额外的收获:他第一次听说了杨嗣昌这个人。

  此事过后,明廷完全明白了这一批的农民军跟王朝之前碰上的那些乱民完全不一样,明廷和农民军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两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剿派”很快就占据了上风,明廷的政策,从之前的以抚为主,转变为以剿为主,真正为明末的农民战争揭开了序幕。
日期:2012-10-19 20:20:33

  有两种看法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有人认为明末农民战争初期的规模并不大,如果明廷全力进剿的话是完全有可能将其扑灭的,只可惜崇祯君臣没有这么干;第二,明末的农民军初期比较分散,各首领经常是旋降旋叛,若是明廷不接受投降或者在其投降以后就将其剿杀的话,也是可以扑灭的。持以上两种观点的人就是我所说的“吃的灯草灰,放的轻巧屁”类型的人。
  要知道,哪怕是王朝鼎盛的时候,也总会有个把乱民浑水摸鱼一番的,当然,规模是十分小的,这种小规模的暴动差不多每年都会有,规模再稍大一点的也差不多每一位皇帝都碰到过。比如福建的邓茂七,从正统十三年(1448年)开始在沙县暴动,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之众,攻陷20多个县,又有叶宗留起义军互为援引,明廷要一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才将起义完全镇压,历时两、三年之久。这种规模的起义差不多每个皇帝都撞上过,而且很多解决了不止一次,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而当年造反,当年就被镇压的起义更是不可胜数,明廷的策略则是剿抚并用,或者说先抚后剿,为什么都这样?你自己算算,若是每次碰上起义,明廷都如临大敌一般,在第一时间内就调动全国的精锐部队、耗费无数的军饷,就是为了去剿灭这种规模的暴动,那他姓朱的也别当皇帝了,成天就光筹粮调兵得了。国家机器能够支付如此高昂的成本吗?我之前就说过,一个政权要统治一个国家靠的还是制度,当王二杀入县衙的时候,谁能想到这一波的农民军竟然能够发展成为最终焚毁朱明王朝的势力?别老是看着历史书的结果,然后再对过程夸夸其谈一番,站着说话不腰疼,看人挑担不吃力。

  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好多说的,当时的情况是农民军根本杀不完,如果不允许投降,那每一个人都跟你死磕到底,根本剿不动,必定要允许部分人投降,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即使能剿动,那也要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而且也不能把投降了的全都杀了,那以后就不会有人再投降了,结果还是一样。所以,那些官员具体会怎么处理投降后的农民军,一般由他们自己决定,有的会杀降,有的不会,反正你自己看着办,朝廷是绝不会下达“政策性”一律杀降的命令的。这个问题应该还是很好理解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