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喜欢“翻案”的人很多,有的已经到了什么都要翻的地步,说袁崇焕因为不服赏赐而请辞,跟魏忠贤无关。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毕竟有功不赏着实憋屈人,但是魏忠贤也绝对是容不下袁崇焕的,因为袁崇焕连续打了两场胜仗,威望越来越高,很难说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孙承宗,起而反对魏忠贤。而且此时关外的局势已经渐渐趋于稳定,孙承宗和袁崇焕提拔上来的人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守城经验,少一个袁崇焕也没什么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魏忠贤才将袁崇焕排挤下台。我曾经说过,危难的时候需要人才,一旦太平下来需要的就是奴才。观点绝不是越新就越对,传统的看法就一定是错的。
后金在此战中伤亡的人数可能要超过死于宁远大战的人数,更重要的还是士气上所受到的打击,八旗兵勇连败两场,对攻城已经有了恐惧,伐明之战一再败北,后金的高层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
关宁锦防线的强大威力再次显示出来,皇太极明白很难在短期内攻克此防线,明清双方在经历了此战以后,从后金单方面攻伐明朝渐渐过渡到了长期对峙,基本奠定了双方在辽西防线长达十余年对峙的新格局。
日期:2012-10-06 20:09:03
第三节“伐树”理论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过多地沉浸于战败的情绪之中,而是积极思考对策,跟他的父亲不同,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皇太极曾经说过:“讨伐明朝如同砍伐一棵参天大树,要从四周慢慢砍削,左一刀、右一刀,最终这棵大树才会倒下。”我翻译一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想要一口气灭掉中国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也不是非洲部落式的国家,又是有文化、有精神的国度,即使再怎么衰落,到底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无论满人如何彪悍、如何骁勇,毕竟人丁稀少,科技和文化程度也低,一头狼想要一口气就吞掉大象是绝对做不到的,哪怕这头大象再怎么衰弱,尤其如前文所述,专制王朝每到危急存亡的关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
现在有不少关于元、清是否属于中国亡国的讨论。首先,必须要肯定今天的蒙古族和满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属中华大家庭,都是手足兄弟,跟你我一样,享有共和国公民的全部权利,这个不应该有异议。但是在历史上,确非属一国,关于这个问题不少人已经在死抠“国家”这个概念了,概念必须要搞懂,但不能死抠,而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基本都是在死抠概念。其实这有什么好多说的!元、清明显就是侵略,中国确属亡国,尽管很难让人接受,尽管今天属于一家,但在当时,就是亡国了。当然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我不会分这么细,这里只是点到为止,说明一下。不过我要补充一句,亡国,但不亡天下,这点以后有机会再解释。要是不能理解的话,拿日本一比就明白了,如果当年抗战失败,日本吞并中国,日后中国复国,顺便把日本岛也拿下了,和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十七个民族,那么,这能够改变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本质吗?反正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不通的,拿日本一比就清楚了。
现在再看,以宋朝如此孱弱之军队,在北方游牧的轮番打击下,仍然挺了三百多年,契丹、党项、女真轮番上阵,都没有将宋朝灭干净,无数宋人挺身而出挽救早已颓废的王朝,结果那些民族自己反而先被别人灭了。直到蒙古人崛起, 1234年,蒙古灭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统一中国北方,就在这种宋朝已经历经多次打击、领土只被压缩在长江以南、宋朝开国已经超过两百年的情况下,还要到1276年,南宋的首都才被攻克。这期间,南宋耗死了蒙古多位君主,屡次击退蒙古大军,蒙哥汗也死于南宋军队把守的钓鱼城下。
清朝也一样,光在关外就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积累实力,入关以后多尔衮和顺治又搞了近二十年,就这样还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直到康熙时才把这些问题清理干净,大体上来说,满清统治者历经四代才完成了统一。若从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算起,要到1683年才攻克台湾,彻底消灭了“前明余孽”,花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
生逢乱世,汉人自己打江山,哪有废这么大工夫的?一般也就是一代人就能把江山搞到手,从参军到君临天下,从最卑微到最高贵,由一位君王完成。自己掐指算一算那些汉人君主打江山都用了多少年,短的几年,二十多年算是长的了,大多也就十几年。若是一代人统一不了,说明撞上了大分裂时代,这属于客观因素,比较倒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两代人也别想完成统一。
日后满人入主中原,统治着中国万民,以后也渐渐衰弱,西方国家突飞猛进,终于打到了中国门口。1840年,“一鸦”爆发,两个文明圈短兵相接,中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中国战败,以后“二鸦”、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踵而至,不断割地赔款,大国来、小国也来,所剩下的老本也越来越少,就这样,中国还是挺了过去,等来了辛亥革命,熬了七十多年都没被灭。船坚炮利、世界主要文明之一的西方国家尚且都要如此。
总之,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文明,想要一口气就吞并中国,都是绝对不可能的。
皇太极知道这一点,他也知道能否由他统领八旗铁骑入主中原,得碰运气,至少也要做好活到六十岁的准备。明清在关外有两次大决战: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两战均以清朝的完胜而告终,如果在两股势力争执不下的时候,一方只要获得一次这种规模的大胜仗的话,另一方都是灭顶之灾。但是,即使在松锦大战以后,清朝仍然没有攻克宁远城和山海关,因为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关宁锦防线始终能保有较大的威力,跟之前辽沈、广宁等城一打就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关宁锦防线上的士兵和民众,都是辽东原来的百姓,为了逃避后金的屠刀才跑到山海关附近,这个时候,孙承宗用他高超的战略眼光洞悉了一切,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在辽西走廊上生活,从军务农、保家卫国,也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换而言之,关宁锦防线正是辽东百姓为了生存所释放的最后爆发,又有关内的经济支援,故而坚不可摧。仅辽东一省的残余势力,稍加调整、应用,便可阻挡后金铁骑,皇太极无论如何也应该知道需要调整战略了。所以,自宁锦之战以后,皇太极绝不轻易去碰关宁锦防线,直到松锦大战前,他剪除明朝羽翼,积极扩充实力,后金向明朝提出议和的次数也慢慢频繁起来,因为他明白,既然短期内不能吞并明朝,还是伸手向明朝拿点干货来得实惠。
日期:2012-10-07 19:54:49
第四节崇祯登基
天启并没有在宁锦大战的胜利中开心多久,当年八月十一日,天启病重,召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宫,实际上已经在安排后事、安排接班人了。排行老五的朱由检原本跟皇位绝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由于魏忠贤和客氏的干涉,此时天启没有子嗣,因为他们不愿意看见有太子来跟他们争权,想把这个容易蒙骗的小皇帝永远掌握在手中,天启所生的儿子全部夭折,天启的皇后张皇后流产,跟客魏不无关系。既然天启没有子嗣,按照礼法就要从兄弟中找接班人了,天启的父亲泰昌帝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已死,仅剩下天启和老五朱由检,天启若死,当由朱由检继承皇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