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29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15 14:14:11
  朱元璋刚攻下应天时,因为考虑到江左、浙右各郡有可能会被张士诚、徐寿辉占去,所以急令徐达为大将军,率诸将攻下镇江。随后,朱元璋又派遣常遇春、廖永安等率步卒“会合舟师、自铜陵进取池州”。面对朱元璋的咄咄逼人之势,身为红巾军田完政权平章的陈友谅只好亲自引兵迎战,结果反被朱元璋所败。
  由于各方军事力量之间的博弈呈一种交织状态,而朱元璋很好地利用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乘机“急取而守之”。随着朱元璋实力的不断增长,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力量却日渐式微。他们不仅没有实力与朱元璋一较高下,也无法做到抱团作战。这几支力量呈品字形将朱元璋包围起来,方国珍、陈友定占有浙闽交界地区,陈友谅占据与浙东接壤的江西州郡,而张士诚则占据浙西一带。
  拿下太平后,陈友谅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眼前的形势和下一步的战略部署缺乏清醒的认识。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看低了对手的竞争力,以至于军事部署频频失误。一方的失误就是另一方的机会,作为对手的朱元璋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清醒。他听从谋士刘基言:“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议定“决与一战”。于是借助陈友谅已投降朱元璋的故将康茂才,将其作为内应将陈友谅引诱至应天,结果招致大败。应天败北,陈友谅失去了太平、安庆,他手下不少将领将所占地盘拱手献于朱元璋。陈友谅虽然收复了一些城池,但是复得复失,让他的实力也大打折扣。不到最后一刻,陈友谅都不会放弃对胜利的渴望。当朱元璋赶往安丰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乘机发动了对南昌的进攻。朱元璋为了对付陈友谅,在向元政府示好的同时,又急急奔至南昌。

  日期:2013-08-15 14:15:49
  陈友谅率领浩浩荡荡六十万大军,将整个南昌城围困了八十五天,等到朱元璋归兵赶到,才东出鄱阳湖激战。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三十六天,陈友谅中流矢身亡,全军土崩瓦解。
  朱元璋集团就这样以军事斗争的方式兼并了陈友谅的部队。作为反元势力中一支重要力量,陈友谅不是战死于抗元第一线,而是被同样打着红巾军旗号的朱元璋所消灭。
  在南方的几支武装力量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正统的红巾军陈友谅和打着红巾军旗号实行兼并扩张的朱元璋。张士诚和方国珍先后反复投降元廷,接受官职。从这一点上说,已不能单纯地将他们称之为反元武装。朱元璋虽然没有公开降元,但在形势紧迫,元军占据上风之际,也曾经试图与元朝通好。
  “通好”既不是攻势,也不能算是守势。只能说是朱元璋在这里根据己方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种权宜之计,一种称之为“缓势”的选择。朱元璋在这里所要缓和的是与元王朝对立之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纠集重兵向陈友谅发起致命的攻击。朱元璋的联元反陈策略确实给他带来了好处,陈友谅的战略重镇安庆就这样成了朱元璋手中的战利品。
  在这几股武装集团中,唯独陈友谅和元政府没有任何瓜葛,他在反元斗争中的立场是最为坚定的。在与朱元璋正面交锋之前,他的军队一直冲锋于反元第一线,称雄江南。直到1360年遇上朱元璋,才被牵扯进兼并战争的漩涡。
  陈友谅本来想要联合张士诚共同抗击朱元璋,可张士诚心不在此,他压根就没有吞并别人的野心,只想着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陈友谅只好孤军深入,结果大败。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陈友谅虽然一败再败,依然“愈蹶愈奋”。直到最后的败亡前夕,他还能“至倾国六十万尝试江流,牧野、昆阳、赤壁、淝水,古帝王豪杰能用其众者,未之有闻”。与朱元璋的其他对手相比,陈友谅不愧为叱咤风云的一世之雄。面对朱元璋诱敌深入的战略意图时,他轻易就跳进了朱元璋布下的陷阱。

  日期:2013-08-15 14:16:11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七月,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就在当月爆发。这次大战,可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投入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大会战,也是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决定生死的大决战。大战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共为八十万人。其中,陈友谅投入六十万人,朱元璋投入二十万人。这场大战持续了近四十天。整个鄱阳湖上,漂浮着数不胜数的尸体,愁云惨雾之间,湖水为之色变。

  陈友谅为什么建汉称帝只有四年时间就迎来了鄱阳之败,只落得国破身亡?命运在历史的转角处选择谁,并非是毫无道理的。
  陈友谅先是追随倪文俊,后又将其杀害,这是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强烈信号。倪文俊在集团中制造矛盾,陈友谅将其除掉,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人心,使得军队在抗元理念上能够暂时保持一致。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陈友谅算是为反元事业办了一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杀了倪文俊后,军队能够迅速恢复元气的主要原因。
  没过多长时间,陈友谅再次置集团的整体利益于不顾,他在攻占太平后谋杀其主徐寿辉。尽管徐寿辉早就将权力交给陈友谅,自己徒留一个虚名而已。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寿辉仍然是神权、皇权的象征,对红巾军起着号召和团结的作用。而这时候的陈友谅已经膨胀得早不到方向,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已有一天黄袍加身,竟然会使“将士皆离心”。 徐寿辉帐下的重要将领明玉珍说:‘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谋以兵讨之,不果。乃东守夔关,绝不与通,立庙祀寿辉”。

  日期:2013-08-15 14:16:39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从此与陈友谅成为利益竞争的对手。陈友谅也由此失去天完红巾军的控制权,走上众叛亲离的败亡之路。此时,陈友谅一方虽然人多势众,号称六十万,但在史书记载中,能够见到名字的、拼死作战的将领却只有陈友谅嫡系的一两员大将。那些被强力整合进来的人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表现。一场战役,双方人数相差悬殊,一方占有压倒优势,却一开打便成了一场胶着战,上述因素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胶着状态,本来恰恰是陈友谅应该极力避免的

  如果我们拿陈友谅对待自己上司的手段,与朱元璋对待小明王所采取的手法相比较,会很容易就发现,其实胜王败寇的的结局早已经注定。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对待小明王的态度随着个人势力的不断增强而变化。朱元璋势力越强,表面上给予小明王的尊重也就越强。朱元璋之所以冒险亲征,是因为这时候的他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患得患失的少年经历对朱元璋的性格养成尤为深刻,就算是握在手中的利益,也担心被别人抢夺。这时候的他所担心的,是其他军事集团将小明王这块金字招牌从自己手里抢去。朱元璋将小明王软禁于滁州,有些挟小明王以令天下红巾军的意思。尽管小明王早已形同虚设,可他的存在却能够证明朱元璋的清白和他所领导的这支军队的正统。

  在小明王被除掉之后,朱元璋在一些公开场合,还会经常抬出这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偶象,为自己谋取私利。与朱元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陈友谅过早地杀了自己的主子徐寿辉,从将自己置于天下仁义的对立面,这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己方的正能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