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54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11 14:53:09
  五十八、分封天下(3)
  项羽现在是痛快了,可是他根本不曾考虑过,如此处理不可能让田荣心服,这就等于是在自己的老家彭城旁边,摆上了一个火药桶。
  除了封与不封之外,项羽切的蛋糕还因为亲疏不同而厚薄不均。凡是他的部下或者跟他一起扛过枪,档案中有“从楚”两个字的,一般都会特殊照顾;而没有跟着他的,无论先前是做什么的,都得靠边站。比如张耳和陈馀这对老哥们,张耳一直跟在项羽身边,也没见他有什么太大的功劳,就给封了个常山王,管辖原赵国属地,连前赵王赵歇都为此靠边站,改封了代王;而陈馀虽然也参加了巨鹿之战,因为后来和张耳有矛盾,撂了挑子,没跟着项羽混而跑到了南皮,于是就被认为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只 “环封三县”,做个南皮市市长。燕王韩广的部将臧荼曾奉燕王之命支援巨鹿,随后就一直跟着项羽入秦。结果项羽在分封时就公然把臧荼封为燕王,原来的燕王韩广靠边站,打发到更远的辽东做辽东王……如此总总,不一而足,很多矛盾都被无端制造了出来,后来把项家天下搞得一团糟。

  当然,最大的错误是,项羽居然给潜在对手刘邦切得太多了,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的各种被动。
  对于刘邦的分封,项羽是动足了脑筋的。说实话,他不想让刘邦吃肉,但是又架不住刘邦功劳实在太大,完全不封的话他无法向诸侯们交代。于是,他先把这个皮球踢给楚怀王,问怀王该怎么办。他大概是希冀楚怀王能识相一点,自动收回先前的盟约,这样就好处理的多了。
  但是楚怀王没有让项羽如愿,现在对他来说,刘邦已经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如果不想完全被项羽掌控,就只有靠刘邦来制衡项羽。于是怀王假装不知道项羽的小九九,冷冰冰地回他两个字:如约!
  项羽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另想办法。他和范曾讨论来讨论去,决定在“关中”这两个字上做文章,说这个“关中”啊,其实只是个模糊的叫法,泛指陕西咸阳一带,但是其范围有多大一直就没有个确切的说法。很早以前,秦人就一直迁居巴蜀,所以蜀地也属于关中的一部分,就看你怎么理解了,反正项羽就是这么给刘邦安排的:陕西现在已经有主了,刘三兄弟就委屈一下,到巴蜀去当汉王吧,那里也是很险要的哦……

  刘邦当然一百个不愿意,那时的四川地区十分落后,属于刚刚开发的处丨女丨地,去那里就等于是去当孔繁森,注定要扎根边疆奉献一辈子。好酒及色的刘老三是打死也不会去那里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不去呢?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就像俾斯麦讲的,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没有实力,吃顿饭都得把脑袋别裤腰带上,还敢再奢望些啥呢?
  不过刘邦再仔细一想,又笑了:这里是中国,不是普鲁士。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于,真理除了在大炮的射程里,更在老熟人的一张嘴里!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替自己说上话,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于是刘邦想到了项伯,这个老亲家不是在项羽面前挺有脸的吗?让他去说准成!
  刘邦让张良立刻带着贵重的礼品去见项伯,让他跟项羽说说:呆在巴蜀太苦逼了,至少再多给一个汉中,多少可以透个气,让人有点盼头……
  古道热肠的项伯收了礼,屁颠颠去为亲家公说话,结果三下五除二居然就把事情给办成了,项羽真把汉中给了刘邦。
  也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这么听项伯的话,或许是他潜意识里把项伯当作了项梁,亦或许是项羽自恃有三个秦朝降将给他镇守关中,根本无所谓汉中的得失……反正,这块肥肉最后还是落到了刘邦的嘴里。
  这是刘氏集团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因为对于任何割据蜀中的政权来说,汉中都是一个不能不争的地方,这是由地形决定的:四川是一个盆地,四面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别人难攻,自己一样难攻。盘踞四川的政权若想要打出川去,就不得不在崇山峻岭间辗转运送军粮,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四川之外找一块地方作为部队的前进基地,这样就便于军队进退和粮草运输。汉中就是这样一块理想的跳板!所以三国时,刘备拼了老命也要把汉中从曹操手里抢过来,就是为了争夺出川的跳板;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也都是以汉中为基地的出发的。

  一言蔽之:没有汉中,刘邦就只能老老实实呆在项羽给他划定的牢笼里,直到老死都难出四川;而有了汉中,就等于是给他在牢房上开了扇窗,刘邦随时都可以爬出去!
  项羽就这样给刘邦开了这扇窗,从此,历史不再眷顾与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