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38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12 11:31:08
  四十一、章邯降楚(2)
  要在以前,这样的信章邯看都懒得看一眼。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朝廷已经明显不再信任他,再吊死在这一棵树上,恐怕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于是章邯决定先去探探路,摸一摸对方的价码。他派出一个名叫始成的部下到项羽营中,负责谈判事宜。
  不过,章邯此时还不能说真正下了决心,只是在 “狐疑”而已。所以作为谈判代表的始成就很难开展工作,他最多只能听听项羽方面的条件,没有权力答应任何东西。
  从始成的表现,项羽也就能猜到章邯的想法。既然你还心存狐疑,那我也就不必诚心对你,谈归谈,打归打,我要把你打得老老实实坐上谈判桌!
  当夜,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攻击章邯。章邯猝不及防,连败两阵,跑到汙水时被项羽抄了后路,又大败一场,部队损十分失惨重。
  这下章邯不“狐疑”了。巨鹿之败,他还能说是王离无能,拖累了自己。现在本部兵马连败三阵,怎么着也不可能糊弄过去了,朝廷的判决应该不日就将抵达,到时候自己只能落得和蒙恬一样的下场。所以,要想活下去,只有放下身段跳槽了。求生的欲望,最终战胜了他对帝国的忠诚。
  于是,章邯第二次派出使者跑到楚军大营,这一次他明确要求和楚军缔结降约。

  项羽答应的很痛快,连一点象征性的讨价还价都没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楚军仓库中已经没有多少粮草,项羽也拖不起。最终,两军的统帅走到了一起。项羽在洹水南殷虚上设坛为盟,接受二十万秦军的投降。
  在受降仪式上,章邯百感交集,放声大哭,因为在这一刻,他已一无所有。尊严、理想、荣誉、地位……这些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在顷刻间烟消云散。此时,他已不再是大秦帝国的将军,不再是这个时代的名将,而是一个苟活于世,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降兵,一个爹不亲,娘不爱,无颜面对家乡父老的孤儿。这样的突变,换了谁都很难接受。于是他边哭边骂:
  “赵高啊赵高!我全是给你害的!”
  或许是章邯的眼泪多少有些打动了项羽,抑或是降卒的数量还让项羽感到一丝忌惮。一向杀人如麻的项羽此时显得格外宽宏大量,他不仅放过了所有的秦军,而且立刻封章邯为雍王,监视在楚军大营中。又任司马欣为上将军,带领降兵为先导,向关中进发。
  浩荡的队伍踏上了征程。走在前面的秦军的士兵,表情复杂面带忧虑。前方,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家乡,身后,是全副武装的诸侯联军,他们的内心无比忐忑,在这条道路的尽头,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在等着他们呢?

  日期:2013-07-16 11:13:10
  四十二、新安杀降
  诸侯联军只向前行进了几天,到了新安的时候,就再也走不下去了,因为队伍的团结出现了问题。
  毫无悬念,新收编的秦军和各诸侯的旧部之间发生了摩擦。诸侯的兵马大多数都是劳苦大众出身,很多人先前都被调到关中做过苦力,被秦朝的衙役兵将狠狠欺负过。现在这帮不可一世的军爷居然落到了自己的手中,这真是现世报来得早,要是不好好抓住这次机会,真是对不起这个狼烟四起的大好时代!于是诸侯军的士兵们集思广益,想出一切富有创意的办法折辱同行的秦军。秦军苦不堪言。

  愤怒在秦军士兵中蔓延。这批秦军曾是帝国的主力,中央军里的中央军,到哪里都是骑在别人头上拉屎,何尝体会过这样的日子!现在才刚刚接受改编,关东六国的泥腿子们就敢蹬鼻子上脸了,再过些日子真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秦军非常不满。
  于是一些小议论在秦兵中渐渐传开。有的士兵说:章邯那厮为染红自己的顶子,骗了我等投降,这往后该怎么办?若能顺顺利利入关破秦,那还好说,活着就能回家;若破不了秦,朝廷拿着户口本挨个儿把咱家属点了名,那岂不是要断子绝孙,祸害了全家?
  这确实是秦军当时真实的想法,正常人都应该能理解。但在诸侯军的首脑们看来,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似乎是这样的:入关之后见机行事,实在不行就反戈一击,争取朝廷宽大。
  这还了得!于是项羽连夜召来英布和蒲将军商讨对策。
  实际上,新收编的部队军心不稳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这需要将领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收服众心。比如可以派得力的干将到各部队蹲点,拉着秦军战士的手扯闲话唠家常,说革命论理想,再定期把降部都组织起来,找两个苦大仇深的关东老百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控诉阶级敌人赵高和秦二世的累累罪行,号召广大秦军官兵与过去的错误立场划清界限,把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到地主阶级反动派的头上……如此反复数次,才可能真正把投降的秦军给消化掉。

  但这么细致的工作项羽是做不来的,谁都能猜得到,他又要用他那招一字绝活,彻底解决眼前所有的问题。
  项羽说: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英布和蒲将军都没有什么意见。大家都干的是刀头舔血的营生,早已经麻木了,不就是多杀两个人么,有什么了不起,《日内瓦战争公约》还要再等两千多年才会有呢。
  于是当夜,楚军包围了秦军的营地,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并把他们带到新安城外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旁,突然毫无征兆地下手,把秦军悉数杀死,埋在坑中。二十万秦军精锐,只一夜功夫,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在这个悲惨的夜晚,秦军三位首脑:章邯、司马欣、董翳,都装聋作哑,默不作声。不知道当他们听到曾经的的袍泽弟兄绝望的喊叫时,他们内心是否也曾痛如刀绞?但他们都可耻地选择了沉默。所以,历史自这一天起,抛弃了他们!这三个人从此不再是当世名将,而是只三个苟活于世的,让人唾弃的叛徒。
  在这个夜晚,项羽犯下了他一生最最严重的错误。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二十万秦军的背后,是二十万个家庭,数百万的民心。他只花了一夜的时间,就把这些推出了自己的阵营。这导致后来楚汉之争爆发后,三秦父老转眼之间就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哪怕刘氏一败再败,都无怨无悔,直到把项羽逼上绝路为止。善恶终有报,冤业,其实就是在这时造下的。
  这一晚,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悲惨的一晚。纵观人类历史,屠杀虽时有发生,但一次人数超过十万的大屠杀却屈指可数,项羽的“功绩”,应该能位居其中三甲之列。想那时的中国,人口不过两千万上下,撇去老弱妇孺,青壮年男子不过数百万而已,一夜之间二十万人魂归天国,这样的损失让后来的汉朝几乎花了半个世纪去弥补。从这个角度看,项羽之罪,罄竹难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史记》中所收录的数据有很大的问题。以二战时日军南京大屠杀为参照,拥有机枪和坦克的日军,屠杀手无寸铁三十万中国军民,尚且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用效率较低的冷兵器屠杀二十万秦军,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一夜间就完成。所以,项羽可能只是杀了一部分军心不服的秦军,人数应该是数万人。
  这么说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无论项羽是杀二十万,还是只杀了几万,都无法减轻他的罪行。这不是我在苛求古人,中国很早就有“杀降不祥”的传统,古人对于屠杀俘虏的行为,很早就采取否定的态度。所以项羽的行为即便在他的时代,也为人所不齿。
  有一种价值观,可以超越国界、种族和时间,为全人类所共有,它被称为普世价值——尊重生命,是其中最基本的一条。
  1912年,民国政府修建陇海铁路。当工程推进到义马二十里铺一带时,工人们发掘出一个长400米,宽250米的土坑,里面出土大量人骨。据当时的学者推测,这就是项羽坑杀秦军之地。
  据说,此处的土壤颇为诡异,在夜晚,土壤中会有磷火冒出,似乎是二十万秦军冤魂不散,相传唐代诗人杜甫,经过此处时,留下这样一首诗: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
  我想,那幽幽鬼火,是在提醒路过这里的后人:勿忘历史,尊重生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