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狰狞面孔》
第18节

作者: 王维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杜预招降吴国荆州各郡后,准备继续挥师东进,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精神,协助其他几路晋军合围建邺。有人对连续进军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大谈困难因素:
  “百年之寇,未可尽克。现在春雪融化,各地河水即将泛滥,北方士兵不服水土易感疾疫,宜俟来冬再大举进军。”
  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

  “昔乐毅藉济西(山东西部)一战以并强齐,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兵威已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刀劈竹竿,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
  于是,淮河流域的北线晋军与长江中游的西线晋军,犹如两只巨大的铁钳,狠狠地朝着终极目标夹去!
  此前,淮南的王浑军团从寿春直指横江(安徽和县长江渡口),一路所向无敌,如摧枯拉朽般将东吴沿边城池、军营全部摧毁。孙皓听到王浑南下的消息,命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领军三万逆江而上迎战晋军。张悌,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在曹魏征伐蜀汉之时,张悌就曾断言:
  “蜀阉宦专朝,国劳不备。必为魏所灭。”
  当吴军舰队抵达牛渚时,沈莹鉴于敌众我寡,向张悌建议说:
  “晋军在巴蜀操练水师多年,我们上游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怕不能御敌。依我推测,晋军水师必会至此,宜在此布防并与其决一死战。若侥幸获胜,长江北岸之敌自会清除。现弃船渡江与晋军对决,如不幸落败,则大事去矣!”
  对这项坚守待战的方案,张悌经过权衡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我恐巴蜀舰队至此,众心骇惧,已不可重新集结。乘此时机渡江,犹可决战。如若败丧,一同殉国,死无遗恨;如若大捷,北敌奔走,我军士气高昂,再乘胜西上逆流阻截,不忧不破来敌。现在士气这么低迷,如果眼睁睁看着敌人打到此处,只恐已是士众散尽。届时君臣俱降,连一个死难的人都没有,岂不是很耻辱!”

  无疑,张悌在已方人心未散之际主动出击,已成为吴国求存的唯一希望。
  于是,张悌等人渡过长江,包围了晋军先头部队城阳都尉(民兵司令)张乔。张乔手下只有七千人,没有办法只好闭寨请降。诸葛靓建议把他们全部杀光:
  “这些家伙不过是因为救兵未到而诈降,并非真心屈服,留着他们太危险了!”
  “强敌在前,不宜把力量消耗在一支小部队上,而且杀降不祥。”
  张悌不听诸葛靓之言,对张乔嘉许安抚,并留他们驻屯原地,大军继续前进。张悌是一个好人,不忍心屠杀放下刀枪的战士。

  但是,人类的邪恶本性,往往使好心得不到好报。
  吴军继续前进,终于和晋扬州刺史周浚遭遇了。
  周浚兵力略少于对手,于是构筑营垒采取防御态势。吴将沈莹亲率丹杨锐卒、刀盾手五千直冲晋军。晋军坚守营垒顶住了冲击,在吴军连续三次冲锋下仍巍然不动。沈莹劳而无功,只好撤退。晋军见吴军队列混乱,趁机左右掩杀过来。吴军蜂拥后撤,将帅根本无法制止,终于全军崩溃。刚投降的张乔立刻翻脸,截断了吴军退路,从背后给予张悌致命一击。

  吴兵在版桥几乎全部覆没,诸葛靓在数百亲兵护卫下杀出一条血路。见张悌还没冲出包围圈,他急忙派人前去接应主帅。张悌断然拒绝撤离,诸葛靓遂亲自返回劝说道:
  “国家兴亡自有天意,非卿一人所能支撑,奈何自寻死路呢?”
  眼看江东精锐惨遭溃败,张悌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已抱定必死之心:
  “仲思(诸葛靓别名),今天就是我殉国之日!当我还是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诸葛靓叔父靓葛瑾)所赏识提拔,常恐死得不是地方,辜负先贤知遇之恩。今天能以身徇国,还有什么犹豫呢!”
  诸葛靓再三拉扯张悌不动,只好挥泪辞别。等他奔走百余步后,回头再看张悌,只见他已求仁得仁,战死沙场。不久,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人亦全部战死。
  得知张悌等人败亡的消息,吴国上下大为震恐,建邺城陷入了一片死寂。
  日期:2012-01-28 20:45:52

  28、勇气
  全歼张悌军团后,扬州别驾何恽向上司周浚提出一条大胆建议:
  “敌军主力已灭,吴国人心震慑。王濬攻陷武昌后,正乘胜东下,其军锋所指,吴军望风而降。我们不如直捣敌人老巢,可不战而擒孙皓!”
  周浚很欣赏这项谋略,便命他去报告安东将军王浑。何恽摇头说:
  “王浑不懂轻重缓急,一味谨慎小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必不会听从!”
  何恽才智不逊于何攀,但周浚却没有王濬的胆识。他不敢擅自作主,仍坚持要何恽请示王浑。

  王浑,晋阳人,沈雅有器量。他出身豪门,老爸王昶是魏国高官,封京陵侯,夫人钟氏是钟繇曾孙女,儿子王济娶了司马炎女儿常山公主,亲朋好友遍布台阁,绝对是晋帝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王浑地位远非王濬可比,勇气却比王濬缺了不只一点。即便下属已大破吴军精锐,为他赢得了辉煌的胜利,王浑却因不知建邺虚实而不敢贸然渡江,仍按兵不动停留于江北。对何恽的请求,他果然敷衍道:
  “皇上只让我在江北御敌,没说让我轻进。周浚就算武略盖世,又怎能独自平定江东?违背诏令,胜不足道;如若不胜,罪行严重。况且,皇上让王濬听我指挥,等他到时一齐出发,怎么好乱动?”
  何恽见王浑眼光如此短浅,再劝说道:
  “王濬征战万里屡克强敌,功勋显著却要受制于你,没听说有这样的事!明公(指王浑)位居上将,见机而进,岂能事事都要请示皇上?现在渡江十拿九稳,还疑虑什么呢?”
  不敢打违抗命令的胜仗,绝非一个好的统帅。
  王浑无勇无谋,听不进何恽的话,最终只能将头功拱手让人。
  王濬舰队自武昌顺流直航建邺,西上迎战的东吴舟师万余人望旗而降。

  晋军巍峨高大的楼船浮蔽江面,精亮的兵甲耀眼夺目,高耸的旌旗迎风招展,军威显赫,声势强盛,吴人见之无不大惧。
  眼看晋军将至,建业城中顿时乱成一团,孙皓亲信数百人拦住他磕头说:
  “晋军日渐逼近,我军却拒绝拿起武器,陛下该怎么办?”
  “这是何故?”
  “都是因为岑昏!”
  岑昏是继何定、张俶之后,被孙皓宠信的又一奸佞小人。他因阴险谄媚而位列高官,不顾民间疾苦大兴土木劳役,深为民众所患。
  孙皓见这么多人指控岑昏,下意识的自言自语道:
  “既然如此,只有教这奴才向百姓谢罪了。”
  “遵命!”

  大家乘势一拥而上,将岑昏强行拖走。等孙皓回过神来派人追赶阻止时,岑昏已被愤怒的人群剁成了几段。
  此时,奉命讨伐广州郭马的徐陵督陶濬,闻讯后已半路从武昌折回援救京师。孙皓慌忙向救星询问敌人动向,陶濬对敌情毫无所知,想当然地信口说道:
  “蜀船都很小,若给我二万人马,乘大型战舰迎击,足以破敌!”
  孙皓病急乱投医,已将陶濬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将城中残余部队悉数交付陶濬,让他“持节”、“假黄钺”,定于第二天出发。就在当天夜晚,孙皓却彻底绝望了:
  士兵不是白痴,他集结的几万小兵集体逃亡,只留下一座座空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