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王莽篡汉,建立新朝,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以绿林、赤眉为主的农民起义。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推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更始军进至宛城(今河南南阳)时,王莽军四十二万南下,围更始军一部于昆阳(今河南叶县)。义军以昆阳守军牵制莽军,刘秀突围调援军连续突击莽军,内外配合,全歼莽军。取得决战胜利后,乘胜攻入长安,王莽政权亡。是年三月,刘秀受命统一河北。刘秀利用汉宗室的招牌和更始政权的声威,消灭了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称帝的王郎,镇压、收编了铜马等起义军。二年冬,袭并了更始政权在河北的部队,力量逐渐壮大。时赤眉军因遭受更始政权排斥,也为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分两路西攻长安。刘秀乘机西进,占领河东(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三年六月,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灭更始政权。十月,刘秀乘机占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并定为国都。二年,赤眉军粮尽,弃长安东归,刘秀占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三年二月,刘秀将饥困的赤眉军歼灭于崤底(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东汉王朝占有黄河南北相当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的大部地区,拥有优势兵力和较为雄厚的物质力量。但四面为诸多割据势力包围。刘秀采取“西和东攻”,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战略。二年始,于五年之内逐次消灭了对东汉威胁最大的刘永、秦丰、张步、董宪、李宪等关东割据势力。尔后,进攻割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的隗嚣。八年春,奇袭战略要地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诱隗嚣反击。待其疲惫时发起进攻,歼其主力。次年,平定陇西。十一年春,进攻益州(今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公孙述。汉军水陆并进,南北夹击,逆长江由三峡入蜀,主力沿江实施远距离迂回,次年围歼公孙述主力于成都(今属四川),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获得统一战争的胜利。
东汉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频繁。其中,与羌族的战争,持续时间最长。自中元元年(公元56年)起至东汉末,诸种羌对汉的攻掠和塞内羌众的反抗不曾间断。尽管东汉较羌实力雄厚,但由于对羌作战全无统一战略,许多官吏和将领腐化无能,军队士气低落,故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后期,护羌校尉段颖根据羌人快速、强悍但兵力分散的特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以快速奔袭、包围和穷追猛打的战法,先后平定西羌和东羌。但东汉国力亦因之衰竭。王莽时,南匈奴叛。东汉时屡犯边郡,后匈奴再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北匈奴渐衰。明帝、和帝时,东汉以汉军和边郡各族共同组成大骑兵集团远程进攻匈奴,灭北匈奴。北单于西迁,余落为鲜卑所并。鲜卑为东胡族一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归附东汉。东汉灭北匈奴,鲜卑占其地并其部众十万余落,力量逐渐壮大,桓帝时,有骑兵十万,屡犯汉边。灵帝时,鲜卑内部争斗,其势渐衰。乌桓亦为东胡之一支,曾为匈奴所破,后附西汉。东汉初,与匈奴联兵攻汉,为马援击败。安帝时复叛,并与匈奴、鲜卑联兵攻汉边郡,先后为张耽和张奂击败。王莽时,西域复为北匈奴所控制。为争夺西域,水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北匈奴,并派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到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西域五十余国均纳质归附。安帝时,匈奴复控制西域部分国家。东汉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恢复了对西域控制。东汉为巩固对南方的统治,先后平定了交趾郡(郡治龙编,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贵族女子征侧、征贰和岭南各地越族以及蛮族等少数民族的叛乱和反抗,但其统治亦遭削弱。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领导人张角等利用宗教进行十余年的宣传和组织准备,起义烈焰迅速燃遍中原。由于起义领导人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义军各自为战,互无支援和配合,终为官军各个击破。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了后来的群雄割据。至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入京师后,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
西汉时期的军事领导体制、征兵制度和国防体系,基本上沿袭秦朝。军队结构,仍为骑、步、车、水四兵种。但武帝后期骑兵已上升为军中主兵,步兵为主、车骑为辅的时代已转变为骑兵决定胜负的骑战时代。骑兵主要装备弓弩、铁矛、铁戟、铁剑和铁环首刀等兵器。车兵渐被淘汰,战车逐渐成为运输工具及作为抗骑兵冲击的移动营垒。步兵则加强了弩兵的建设和使用。弩机有了机匣(郭),望山加高,命中率及侵彻力大为提高。水军战船的发展尤为迅速,不仅有了装防护板的战舰和可调节位置、角度的风帆,而且创造可连续产生推动力的橹,固定船位的锚和控制航向的舵,并创造了开孔舵和平衡舵;不仅较前航速加快,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克服气象变化和风向不顺的障碍,使战船的续航性和战斗力大为提高。西汉的国防,采用积极防御和主动进攻战略,强调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两手并用。创造了大骑兵集团远程奔袭及大纵深的进攻。以骑兵为主力兵团执行战略任务和双方均投入十万以上的骑兵进行对抗,在战争史上是第一次。为保障大骑兵集团进行大纵深作战,还创造了以数十万步兵掩护辎重纵列在骑兵集团后逐次跟进的后勤供应方法,解决了作战补给,并使骑兵得到支援和在步兵掩护下进行休整,以恢复战斗力。与战略相适应,战术运用上强调发挥骑兵的快速性和冲击力,实施机动作战。迂回、包围、突破、奇袭、诱击、伏击等,均为常用战术。军用地图使用更为普遍。
东汉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成就,逊于西汉。其军事体制,较西汉有所变化。军队数量减少,一度撤消郡国兵,京师军亦有所压缩。但为进一步集权,中央直辖军驻屯范围扩大,重要郡国驻屯中央军或边防军,边郡和重要关隘的屯军,也由中央直接控制。基本上废除了郡县征兵制,改用募兵制。边郡亦征调或招募少数民族戍边。募兵制和郡国刺史、州牧、太守掌兵,不但耗费巨大,也导致了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出现,为东汉末的军阀割据、混战准备了条件。东汉的军队由骑兵、步兵、水兵组成,车兵已退出战争舞台。环首刀的普及和马鞍的进一步完善,为骑兵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东汉的国防及战略战术,大体继承西汉。“以夷制夷”策略的运用,较西汉更为重视使用少数民族部队,加速了周边各民族战法与中原传统战法的交流。
秦汉时期,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至汉初平元年(190年)汉献帝即位的四百一十二年间,共发生较大的作战三百二十余次。这时期的战争,包括统一战争、农民起义战争和国内民族战争。在这一系列战争中,众多名将脱颖而出。除凌烟百将入选之将外,此时代著名的将领还有:
1、陈胜:大泽乡起义。第一个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英雄;
2、吴广:大泽乡起义;
3、项梁:项羽叔父,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先屡胜秦军,后因轻敌,在定陶为章邯所败;
4、刘邦:西汉王朝建立者;
5、范增:霸王项羽首席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
6、张良:刘邦首席谋士,汉初三杰之一;
7、龙且:霸王项羽帐下第一猛将,大破秦军于东阿。英布背楚,龙且大破之;
8、钟离昧: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
9、樊哙:刘邦第一心腹,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
10、曹参: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共计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
11、周勃: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楚汉成皋之战与项羽正面对峙。“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12、英布:西汉初三大将之一,虽和韩信齐名,但英布属于那种武功高强的悍将,而不是那种统领千军万马的优秀名将;
13、彭越:济阴之战大败楚军,平定梁地。彭越是那种非正规作战的智将,短于排兵布阵的正规战役,擅长于投机取巧的游击战和骚扰战;
14、陈平:刘邦主要谋士之一,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15、夏侯婴:第一个发现,并挽救韩信的人,汉军中指挥车战的杰出领导,久随刘邦征战,屡立战功;
16、李左车:李牧之孙,辅佐赵王歇,为赵立有战功,被封为广武君。韩信对其以师礼相待,并向其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另著有兵书《广武君》一篇;
17、灌婴: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垓下之战追击项羽者之一。在追随刘邦统一天下的历次大战中,屡立大功;
18、靳歙:从刘邦起义,定三秦,败赵将贲郝于朝歌,破项籍于陈,封信武侯,后又以骑都尉击代,攻韩王信于平城,有功,升为车骑将军,并从击陈豨、英布;
19、柴武:汉高祖十一年,柴武击败韩王信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文帝三年,柴武为大将军,率军十万击溃济北军,俘济北王;
20、魏尚:汉文帝时为云中太守,防御匈奴,作战有功。有李牧遗风;
21、窦婴: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
22、刘彻:即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23、公孙贺:戎马倥偬,先后参加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跟随西汉名将卫青横扫匈奴势力。一生中七次担任将军,两次封侯,直至官拜丞相;
24、李息:汉武帝时,曾多次任将军,带兵征讨匈奴,镇守边邑;
25、韩说: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以待诏为横海将军,击东越有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