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百将》
第37节

作者: 嬴无忌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22 12:01:38

  王翦
  【作者:李复】
  【年代:宋朝代】

  【诗文】: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
  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
日期:2011-10-24 14:00:33

  凌烟百将——第二卷 两汉篇:虽远必诛
  由先秦至两汉,中间的大秦、项楚虽然短暂,但秦不同于楚,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渡。可以十分肯定地说: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两汉以致唐宋元明清有太多的地方都是以秦为榜样。秦和两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发展和强盛时期。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郡县普遍征兵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战争的潜力。有战略预备队性质的中央直辖军的建立;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特别是钢铁兵器的广泛使用和后勤保障能力的大为提高;步骑兵取代笨重的车兵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以及水军的发展和大骑兵集团的建立等,使军队机动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大为加强。这时期的战争,较先秦规模更大、投入兵力更多,作战地域宽广,持续时间长,且更为激烈复杂。论战略部署之巧妙、谋略运用之精采、选将用士之高明,均大大超过先秦。军事谋略和战争指导艺术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后,为保卫边境和扩大疆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战争。时北方匈奴乘中原战乱,南下攻占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对秦构成严重威胁。三十二年,秦以将军蒙恬率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一说今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及由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长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加强了秦对匈奴的防御能力。为向南扩疆拓土,令屠睢等率楼船士五十万,采用多路分进合击的战法,南攻百越,占有今五岭以南广大地区。为运兵转饷,还在今广西兴安开凿了灵渠,使秦军由湘江经灵渠进至漓江,顺利进入岭南。

  秦王朝苛政暴虐,阶级矛盾激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由于领导的骄傲和战略指导上的失误,起义军为秦少府章邯军击败,但各地起义军仍不断发展壮大。三年十二月,楚将项羽率军“破釜沉舟”,连续进攻,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乘胜追击,军事压力配合政治攻势,迫降秦军主将章邯,取得灭秦战争决定性胜利。楚将刘邦率少数兵力乘隙西进,避实就虚,攻入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王朝灭亡。

  秦亡后,项羽、刘邦两大政治集团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开始了楚汉战争。自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军潜出故道(又称陈仓道,起今陕西宝鸡市东,西南出散关,至今凤县折东南入褒谷,出抵汉中)还定三秦起,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汉军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鹿邑)止,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战火波及黄、淮流域二十余郡。开始,项羽处于优势,取得多次作战胜利。但战略失误,终于失败。刘邦正确运用谋略,在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下,注意团结各种力量,争取民心,重视招贤纳士,选用人才;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后方,保障了兵源和补给。在作战指导上,战略进攻受挫时,适时转为积极防御。正面据险固守;两翼积极进攻,开辟南方和北方战场;袭扰敌后,断其粮道,不断削弱、疲惫楚军。待强弱易势,楚军被迫后撤时,转入战略追击,歼灭楚军主力,取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即帝位后,为巩固封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立即开始了翦灭异姓诸王的战争。是年十月,亲率大军平定了燕王臧荼,改立卢绾为燕王。从六年至十二年,又接连捕杀丁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平定了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维、代相陈稀等的叛乱。刘邦在削干异姓王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同姓王势力渐大,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叛乱。太尉周亚夫以梁国据城阻敌,疲惫吴军,主力坚壁不战。待叛军兵疲粮尽撤军时,发起追击,迅速平定了叛乱。此后,诸侯王力量削弱,西汉政权日趋巩固。为保卫国土和开拓疆域,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特别是北方的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秦末汉初,聚居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建立了一个有三十万骑兵的强国,经常南下掳掠。汉初,国库空虚,军力不足,无力与匈奴争锋,故对匈奴采取和亲和防御战略。武帝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权稳定,特别是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全面反击。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采取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各个歼敌的战略,组建大骑兵集团,以大纵深迂回、远程奔袭、连续突击等战法,在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帅的领导下,先后取得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迫使匈奴远徙大漠以北苦寒地区。为巩固胜利,在河南、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等地区,设郡县,移民屯田,并修筑西起新疆,东到辽东长达两万里的长城。漠北之战后,西汉由于长期用兵,经济衰退,马匹不足,指挥失误和用人不当等原因,对匈奴反击连遭失败。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武帝暂停对匈奴用兵。匈奴亦因长期战争和内部倾轧,日渐衰耗,一时无力南下。后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北匈奴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西汉所灭。在西汉与匈奴战争中,西域(指今甘肃玉门关以西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武帝采取遣使通好和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针,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游牧于今阿富汗西北)、乌孙(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等国与汉夹击匈奴。目的虽未达到,但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往来。为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对亲匈奴的楼兰(都楼兰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故城)、姑师(即车师,都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西交河故城)等国发动进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三年,武帝集中兵力,先后两次进攻大宛(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卡散赛),大宛败降。西域诸国震恐,西汉进一步控制了西域。游牧于今甘肃和青海地区的羌族,常与匈奴联合攻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击河西匈奴,在河西设郡县,移民实边,切断了匈奴与羌的联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在匈奴支持下,合兵十万攻汉。西汉以将军李息等率军击败羌众,并置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破羌(今青海乐都东南)两县,设护羌校尉以加强对羌人统治。宣帝刘洵时,先零羌联合诸种羌复叛,汉后将军赵充国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略,集中兵力打击先零羌,对其余各种落实行瓦解和安抚,仅五个月即平定羌叛。战后,实行赵充国提出的“罢兵屯田”主张,巩固了西汉对西北地区的统治。西汉在对北方和西北用兵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南方、东南、西南地区的统治。秦亡,秦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臣伏西汉。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吕嘉叛汉,武帝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楼船兵十万分路进击番禺,吕嘉败。西汉在南越设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广州)等九郡。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云南、贵州地区各族,汉时称西南夷。武帝时,修筑道路并遣使通好,以争取西南夷诸国附汉。对拒绝附汉的国家进行征讨。先后在西南地区设立犍为(郡治蜒道,今四川宜宾西南)、群柯(郡治故且兰县,在今贵州凯里西北)等郡。汉初,燕王卢绾叛乱被平定,燕人卫满率部众千余人渡浿水(今朝鲜清川江)逃入朝鲜,是为朝鲜王。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以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分率水陆军两路进击朝鲜。因两军未能协同,一度作战不利。到三年,朝鲜始降。西汉以其地为郡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