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28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东吴就不同了,物质奖励还属于次要的(部下也不怎么看重这点),关键是它肯直接把兵给你。而这兵不是仅仅给你使用而已,他们是你的私人财产,还可以世袭拥有,传给后人。
  要知道,士兵不是物品,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可以为你服务几十年,除了战时打仗,闲时还能从事种地等活动,更绝的是,这些人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又能继续壮大你的部曲规模。所以说这一项奖励最得人心,或者说它属于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优质资源。
  日期:2015-04-26 21:25:16
  当然,私兵制度虽说是世袭的,但它既是东吴政权特有的一种奖励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惩罚手段。
  因为当你立下战功,获得“益其兵”后,如果子孙不争气,做不到你生前那般显赫的官职或犯了错误,君主便会“夺其兵”,也就是将你的部曲(及领地)没收,如周瑜的次子周胤,就曾获罪而被流放至庐陵郡,他的私兵自然也因此被夺去。
  总而言之,私兵制度有利有弊,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最突出的弊病恐怕就是世家大族的势力因此获得了发展),不过在草创阶段,无疑是一个正确之选。
  它能够燃起部下奋斗的热情,收到立竿见影的激励作用,想想有着如此之高的丰厚回报,孙策的部下作战时出现“莫不尽心,乐为致死”的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
  日期:2015-04-27 10:11:18
  各位朋友早上好!

  -----------
  【整肃军纪】
  孙策推行的部曲私有化,当然也是需要条件的,最起码,得要有庞大的军队,足够多的士兵,而这一点对目前的他而言,似乎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
  从渡江时的六千,到目前的两三万,孙策的军队数量得到了空前扩充,这看似是一件好事,然而林子一大,也就鸟儿都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混杂在一起,素质参差不齐,当中固然不乏仁人志士,却也同时存有害群之马,若不对后者加以甄别和惩治,而任其蔓延,原本强大的战斗力将难以维系。
  那么,孙策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解决之道还得从一盘没下完的围棋说起,由宋代著名国手李逸民所著,我国现存最早,也最具权威性的围棋专著《忘忧清乐集》中,保存着一张古老的棋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鄙人学识浅薄,对围棋只是略知一二,不过从这个棋谱中,仍多少能看出些门道来。
  一是双方开局时都选择了在星位各座二子,即所谓的“座子”,不少古棋谱多采用此套路;二是白子先行(这一点与现代围棋相反);三是很重视角和边的争夺。虽然不知当时是谁执先手(估计是孙策,因为古代一般是地位高的人执先),但就形势而已,白棋的赢面似乎更大,毕竟当时还没有贴目之说,白棋执先且无需贴目,赢的机会自然很大。
  日期:2015-04-27 10:37:32

  这张棋谱的来历是这样的:
  孙策与部下吕范的私交很深,而且都是围棋的骨灰级粉丝(也就是说虽不是专业人士,但水平都相当高),二人时常在闲暇之余,用下棋的方式休闲娱乐,排解压力。
  有一次,吕范特地拜见孙策,二人一边谈论公事,一边自然而然地又从容摆下棋盘,开始了纹枰对弈。
  下了四十三着后,也算是小小过了一把瘾,二人才开始言归正传。
  先是吕范开口对孙策说:“您现在的事业日益壮大,部队也越来越强盛。可我在外地却常常听到一些负面的传闻,说军纪较之过去有所松散,不能严格地遵守法度,如此下去,恐怕后患无穷,故而在下请求暂时代理军中的都督之职,助您整顿军纪。”
  孙策听后认真地想了一会,也许是觉得让吕范做这些内务活,有点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先是试探性地问道:“子衡啊,卿乃士大夫,又战功显赫,怎能反过来担任一个小官,去管理军中那些琐碎的小事呢?”
  吕范不以为然地解释道:“您不应这么想,在下之所以离乡别土也要追随您,并不是为了妻子儿女,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经世济民,而今好比上了您的船,当然就得同舟共济,假如这类事件处理不好,便有可能造成集体的损失,所以这也是为了我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您啊!”
  孙策微笑着不再说话,吕范知道已经得到了他的默许,于是也就顾不上继续下完手中的棋,当即起身告辞,出去后马上脱下官员服装,换上纠察的衣服,手执皮鞭,到孙策处报到,自称是督察官,而孙策也当众宣布,命吕范负责整顿军纪。
  不久,经过吕范的努力,孙策军内部的整风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尤其是官长对士卒的威信得以进一步确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而孙策和吕范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则被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围棋史上最古老的棋谱之一,还有都督一职,也逐渐演变成东吴政权用于统御诸将的一个高级职务,从此代代相承。
  日期:2015-04-27 12:38:24
  【建立幕僚团队】
  东渡以来,凡遇到什么难以决断之事,孙策都有周瑜在旁出谋划策,但攻破曲阿后,孙策便让周瑜回到了周尚身边,协助后者镇守新得的丹杨各县(二人随后又被袁术召回)。
  周瑜这一走,孙策很快感到了因身边缺少参谋人员而出现的种种不便。
  恰于此时,昔日答应过要过来帮助的张纮,而今践其承诺,来到了曲阿。张纮的加入,让孙策喜不自禁,立刻拜其为正议校尉,从此视为智囊。

  张纮的适时加入固然是一件好事,不过更令孙策欣喜的是,同行的还有另一位徐州名士,此人的声望,甚至在张纮之上,他便是彭城人张昭。
  张昭,字子布,少年时好学不倦,尤为擅长隶书的写作,曾师从白侯子安学习《春秋左氏传》,博学多才的他,在当地极有名气,与之交好的人当中,不乏琅邪人赵昱和东海人王朗这类大知识分子。
  二十岁那年,张昭被当地官府举为孝廉,可他却不应征辟,反而与王朗等人议论起过去君王避讳的往事(等于是在含沙射影地抨击政府),还和当时的汝南郡主簿应劭有过一段精彩的笔墨之争,因而得到了同州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之后陶谦又将他举为茂才,他同样不予理睬,为此陶谦恼羞成怒,觉得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把他抓进了牢狱,后经赵昱倾力营救,才好不容易被放了出来。

  日期:2015-04-27 15:21:4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徐州的不少官吏和百姓都选择了南下扬州避难,张昭亦在此列,他刚刚到达曲阿,就被孙策礼聘为长史,拜抚军中郎将。
  应该说对于张昭,孙策无疑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优待,先是“待以师友之礼”,也就是既视为自己的老师(虚心请教)又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话不说),再行“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
  提到升堂拜母,这种事过去只有在孙策的铁杆死党周瑜身上才发生过,而张昭刚刚加入队伍就获此“殊荣”,足以看出孙策对张昭的隆宠程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