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4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世道,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金钱?珍宝?还是土地?
  不是,都不是。
  最宝贵的是人才!
  伟大的奇迹要靠人去创造;光辉的事业要靠人去拓展;灿烂的历史要靠人去书写。纵观三国各路军阀,谁能兴旺发达,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他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及其麾下人才的聚集程度。而通过事先的了解,孙策已经得知,散布在徐州各地的人才数量是极为可观的,加之其父孙坚早年曾在盐渎、盱眙和下邳等地为官,且享有不错的声望,所以他才选择了渡江北上,希望招揽散落在徐州各地的人才,为己效力。

  很快,身在广陵的孙策就结交到了当地的一位牛逼人士,此人可谓学富五车,名满海内,他将在孙策日后的创业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他的名字叫做张纮。
  日期:2015-04-08 09:20:14
  【荆扬对】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其天资甚高,可以说和仲永属同种类型,都是幼年时就已闻名乡里的天才儿童,但又有所不同的是,尽管天赋异禀,但张纮对于知识的渴求度仍然非常高,学习起来也始终孜孜不倦。早年在外游历时,他先是投入洛阳的著名博学之士韩宗门下,主修《京氏易传》和《尚书》,后又辗转前往外黄,拜濮阳闿为师,学习《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
  学成回乡后,州郡察举秀才,张纮不去应招,官府辟他为吏,也不赴任,甚至连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及司空荀爽等一干中央大员先后想请他去做属官,他都一律称病不就。然而,当孙策主动上门拜访后,这位一直宅在家里待价而沽的中年大叔,态度才终于发生了转变。
  一见面,孙策就开门见山地向张纮请教:

  “如今汉室衰微,天下扰攘,各路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可是却没有谁肯出来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术共破董卓,未获成功便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然年纪不大,但心里还是有一些志向的,具体来讲就是希望先从袁术那里要回父亲的旧部,再去投奔做丹杨太守的舅舅吴景,期间再慢慢收合流散的兵马,东据吴郡、会稽,待时机成熟便发兵荆州,为父报仇雪耻,将来则作为朝廷的外藩,您觉得这个计划(可行性)怎么样?”

  张纮听后答道:“我就一俗人,既粗陋不堪,又见识有限,况且还由于母亲去世而有服在身,不好意思,实在给不了你什么好的建议。”
  日期:2015-04-08 10:17:54
  这般回答显然是在有意地找理由推托,不过张纮的矜持倒也是可以理解的。论年龄,他四十有余,比孙策的父亲还略为年长,对孙策而言本应当奉为叔伯辈的存在;论关系,他又和孙氏从未有过任何交往,可眼前这个年轻人刚一见面,便要与他推心置腹,共商发展大计,如此直白的表现在性格沉稳的张纮看来,显然有些唐突且不合常理,再说知识分子嘛,往往喜欢摆摆谱,张纮也不例外,胸中纵然有千般良谋,你若拿不出足够的诚意,给他足够的面子,是很难请得动这尊大神的。

  说到底,有所保留的张纮是想先考验一下孙策,试试这个年轻人的反应。而孙策接下来也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他心知对方是在敷衍自己,却并不恼怒,而是识趣地收起了开始时急切的心情,放低姿态,以一种更为真诚的态度继续恳求道:
  “您的大名,可谓海内皆知,远近闻名,晚辈早就仰慕已久啦!今日所谈之事,能成还是不能成,您的意见至关重要,请千万要直言相告,如果我的志向能够得以实现,血仇得报,绝忘不了您的教诲之恩。”
  孙策说到动情之处,眼中还不觉地流下了泪水。

  张纮见孙策说得慷慨激昂,又言辞至诚,神色间还流露出忠壮之气,内心深受感动,略加思考后,他终于对孙策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日期:2015-04-08 15:42:19
  “西周时,因王室威信降低,桓、文才得以应运而起;如果王室安宁,那么诸侯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贡奉,兢兢业业地尽臣子之本分了。如今你继承父辈的衣钵,有骁勇善战之名,如果能栖身于丹杨,召集吴郡、会稽两地的兵马,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耻的那一天也就指日可待了。届时,凭借长江天险,奋发图强,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我想所建立的功业,绝不在桓、文之下,定将流芳千古,又岂止是一个外藩呢?眼下世乱多难,你若想及早建功立业,就应早日离开徐州,到江东去发展,到时候我将约齐好友一同前往相助。”

  获得了张纮的这番大实话,孙策的心潮顿时澎湃难平。
  “一言为定!我这就回去筹划!但家中尚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就把他们托付给您了,希望您多加照顾,让我可以再无后顾之忧。”
  以上对话,就是在三国时期,对孙策及日后的东吴政权发展都有着重大指导性意义的一大战略构想——“荆扬对”。
  日期:2015-04-08 15:47:05
  双方交谈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孙策开始时坦言的计划,张纮大致上给予了肯定,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大胆地作了扩张性的修改,如孙策并不敢正面提出消灭袁术,全部占领扬州,以及之后全力夺取刘表据守的荆州等意向,而张纮则把它们都明确了下来,即“收兵吴、会”后,便“荆、扬可一”,意思也就是:先收取江东,再攻灭袁术,刘表,全部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另外,他也不满意孙策的最终目标——仅有志于建立一个地方性的割据政权,也就是孙策所说的“外籓”,而是应当“据长江”,北上扫荡群雄,攻灭异己,打着“匡辅汉室”的旗号,一统天下,最终成就千古霸业(说白了终极目标就是做皇帝)。

  应该说,“荆扬对”属于一个比较宏观的战略决策,具有长期性、前瞻性等特点,其中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景规划,并将孙策原本有限的思路作了补充和完善,它事关全局,从而成为了东吴政权建国的基本蓝图。
  纵观整个三国史,“荆扬对”尽管名声不响,但意义绝对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两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国策”,作为战略性的构思,前者确立了刘备集团奋斗的目标,而后者则明确了孙吴政权发展的方向。不同的是,“荆扬对”简单明了,没有“隆中对”里诸如“复兴汉室”之类空洞的政治口号,也没有“隆中对”那些过分遥远且未必正确的军事期盼,而是一针见血,相当务实地为孙策的创业直接指明了道路。

  日期:2015-04-08 15:48: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年后,这两大著名的战略决策得以最终成型的,并不是诸葛亮的“跨有荆益”,而是张纮的“荆、扬可一”,可见“荆扬对”的实际价值及张纮的远见卓识。
  对于张纮,唐代诗人孙元昊曾有诗颂曰:
  东部张公与众殊,

  共施经略赞全吴。
  陈琳漫自称雄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