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2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28 09:31:36
  至正十三年(1353)初,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二十六岁的壮年男子。濠州城内各将领之间依然内讧不断,元朝宰相脱脱连下徐州、汝宁两大重镇,同时分派御史大夫贾鲁杀奔濠州而来,形势极为严峻。大敌当前,红军头领们不得不暂时放下个人恩怨,暂时抱团抵御元军。从这年冬天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元军整整围攻了濠州城五个月,也没有撼动丝毫。就在战事陷入僵局之际,元廷的中书左丞贾鲁突然暴病而亡,元军只好自行解围而去。

  元军虽然退去,可是濠州城内各派系之间的争斗却没有半点消停的意思,反而在失去外力的作用下愈演愈烈。这种没完没了的权力内耗,使朱元璋渐生厌倦,也萌生了去意。朱元璋也渐渐看清了这帮人的真实嘴脸,这帮人压根就不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他们只想趁着乱世捞上一票就走人。
  这时候的朱元璋虽然没有多么深远的谋划与打算,对于一个长期饱受饥饿困扰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一张长期饭票,而不仅仅是只捞上一票这么简单。朱元璋想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是到哪里去找合伙伙伴?谁又能够忠心不二地追随自己?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朱元璋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那里有很多的熟人资源,有自己少年时结交的朋友。不久,朱元璋想办法弄到一批盐到怀远换了几十石粮食献给郭子兴,然后他请假回到老家钟离县招兵买马。徐达等少年伙伴听说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做了一个小头目,纷纷投效,不到十天时间,朱元璋就征募七百乡人弟子。郭子兴大喜,将朱元璋提拔为镇抚,一年后又升任总兵官。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有了枪杆子便成草头王,朱元璋此时的心态与先前有了很大变化。不管时局多么艰难,将来的命运走向何方,凭着自己手中的几千几万兵马,这十里百里方圆就是自己当家作主的地盘。濠州城里的那几个领兵的头头,谁都想过过王侯的瘾。只要有机会,就各自扯旗称王。郭子兴虽然是元帅,却无法做这支队伍的一把手。好在大家是分灶吃饭,各帮各伙,也就互相牵就,彼此容忍了。那些自称为王的将帅大有官尊脾气长的意思,就连他们手底下带兵的将帅们也会摆架子,对郭子兴手下将士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日期:2013-04-28 09:32:57
  朱元璋也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与其窝在小小的濠州城里受那些目光短浅之人的牵制,不如自己领兵向外部地区扩展。在纷乱的时局里,朱元璋已经认识到丛林法则的无情,不发展与等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弱肉强食的道理,弱者往往要比那些强者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经过一番权衡,朱元璋选择了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元兵力量比较薄弱的滁州作为自己向外扩张的根据地。朱元璋向郭子兴提出要求,带领二十四名亲信离开濠州,向南方去发展势力。

  朱元璋知道,自己如果再在这里继续待下去,只会成为他们相互争斗的一颗棋子。濠州城里这几个将领没有一个成事之人,郭子兴也不过是目光短浅、外刚内柔之人。他们看中的只是眼前利益,只知道劫掠财物,并无长远的计划。自己在这里和他们厮混下去,只会丧失发展的机遇。该到了离开的时候,朱元璋把自己手中的七百兵丁交给郭子兴。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朱元璋带领徐达等二十四名亲信离开濠州,南下定远,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毕竟对这帮一穷到底的兄弟来说,他们既然走上这条路,就会义无反顾,一条道走到黑。

  朱元璋带走的这二十四个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大多是他的发小与同乡。在这里不妨列出他们的名字: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上面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英雄,这些人可以说是帮助朱元璋开辟帝王霸业的先驱者。
  4、羽翼渐丰的带头大哥
  红巾军在民间的联系纽带是白莲教,红巾军与其他朝代的起义军队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各地区的红巾军打着的是同一个旗号,但他们各自为政,即没有全国的统一指挥系统,更没有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而且从体系上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