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对中国军事影响最巨大的一场战争——被遗忘的往事:海湾,第一场高科技》
第13节

作者: 河流林川
收藏本书TXT下载
  “伊拉克化学武器生产基地中,被美国认为是其违反联合国规定重要证据的一家化学武器工厂——表面上名为“费卢杰第二氯素厂”的费卢杰化学武器厂,是由总部设在原联邦德国多特蒙德市的德国UHDE有限公司于80年代建设的。费卢杰第二氯素工厂位于巴格达以南,靠近伊拉克哈拜尼亚机场。美国政府日前曾表示,该工厂是伊拉克重要的一家化学武器工厂,具备大量制造芥子气和神经性毒气化学武器的能力。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早些时候提交过一些文件和侦察卫星照片,也确认费卢杰第二氯素工厂实际为化学武器工厂。而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也于2002年9月在首相布莱尔批准下公布了一份报告,认为费卢杰第二氯素工厂实际为“与伊拉克化学武器项目有关”的工厂。

  德国UHDE有限公司在建造这座工厂时期,曾经号称这座工厂“只是一家生产氯和苛性钠的厂家,不会生产其他产品”。但从所公布的文件可以看出,在合法市场越来越难获得化学原料的情况下,伊拉克有意通过这种假冒民用用途的工厂来生产如表氯醇和三氯化磷等化学产品的给料,这些化学产品可以进一步制造芥子气和神经性毒气。”

  英国《卫报》强烈指出德国UHDE有限公司从项目建设之初就知道工厂的真实用途,并故意假装不知其真实用途,从而使这个当时耗资1400万英镑、可以给德国UHDE公司带来巨大收益的工厂能够顺利投产。并在投产以后还以生产民用氯和苛性钠的名义帮助伊拉克进口大量制造化学武器所需要的原料,继续从中获益。
  报道还出人意料的指出,德国UHDE有限公司建设这座工厂的项目在1985年却获得了英国政府批准通过保险担保的方式给予财务支持。当时伊拉克已经多次使用化学武器,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英国政府完全清楚这座工厂用途的模糊性和潜在危险。但时任英国贸易大臣的保罗-钱农还是批准了为这一项目提供保险担保。时任英国外务大臣理查德-卢丝曾强烈要求否决对该项目的保险担保,她认为如果消息泄露,将会严重损害英国在全世界的形象,“我认为应该使用任何方式来反对该交易的实现,并且应该竭力劝阻出口信贷担保部门为UHDE公司担保”。但钱农拒绝了这类意见,他称:“取消此次合作将可能影响与伊拉克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前景。”,依然放行了这个项目。

  《卫报》还继续表示,英国政府不但清楚这座工厂的真实用途,而且还是应美国的秘密指使而放行这个项目的。其原因在于遏制伊朗称霸世界产油中心海湾地区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在这个项目上发挥过秘密作用这个事实,受到了英国相关部门的严格保密。
  日期:2011-09-11 19:50:09
  22
  在巨大的世界舆论压力下,UHDE有限公司位于德国多特蒙德的总公司对外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确认费卢杰第二氯素工厂确实得到了当时英国政府的保险担保,工厂的真实甲方有可能是伊拉克军队武器采购局。UHDE有限公司称伊拉克方面有可能对氯素工厂进行了特殊改装以满足生产化学武器工艺要求。但UHDE有限公司没有说明自己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工厂的真实用途,也没有谈及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与此事是否有关联。

  事件的另一重要当事人,英国前贸易大臣保罗-钱农在被记者追问此事时,仅仅通过秘书发表了一份声明,称“我对这种轻浮的报道不作任何评论”。
  随后,《中东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哈拉卜贾惨案》的报告中写到:“包括17家联邦德国公司在内的25家西方生产化学产品的公司,参与了向伊拉克出售化学武器原料或帮助伊拉克制造化学武器的行动。事实上,某些世界工业国向伊拉克转让制造化学武器技术和出售化学武器之后,他们不但无视伊拉克的化学武器袭击行径,而且还为之辩护,从而导致伊拉克大胆利用化学武器袭击伊朗人民和伊拉克库尔德人。”

  不过,虽然到了这种时候已经接近真相大白,可是欧洲的人们很容易就忘记一个过去还不算太久的事情:
  2000年,一个无法核实来源的消息却能在欧洲许多自诩严肃的报纸和媒体上不胫而走——“位于巴格达以南一家表面上名为费卢杰第二氯素厂,实际是伊拉克重要的一家化学武器工厂,具备大量制造芥子气和神经性毒气化学武器的能力。该工厂的建设得到了某些中国公司的帮助并提供化学原料。中国政府一向在有关化学武器及原料出口上奉行不负责任的做法,中国公司为伊拉克等受到国际制裁和禁运的国家提供从导弹到化武的各种武器。”

  虽然到底是谁在帮助萨达姆发展化学武器,到2003年已经露出真相,不过欧洲有些人还是很容易记住他们的媒体制造的结论,但对这种谎言被戳破却持有意无意的忽视。也许这就是有着充其量不到两千年文明历史的某些西欧国家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中国的所谓“道德制高点”吧!
  日期:2011-09-11 19:53:06
  23
  在大肆爆料中国向伊拉克提供什么诸多武器的时候,许多欧洲国家却能充满道德优越感的坦然自若的无视以下事实:
  在两伊战争已经爆发两年后的1982年,法国当年度40%的出口武器是运往伊拉克的;而联邦德国不但向伊拉克出口武器,而且还在那里设立工厂。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工厂很多被用来研制或生产生物和化学武器。
  2002年8月,美国主流大报《纽约时报》报道:在里根政府时期,尽管美国情报机构已经获悉伊拉克有可能在一些关键性战役中使用了化学武器,但还是和伊拉克达成了一项秘密合作协议,向伊拉克提供作战计划,支持其与伊朗打仗。美国高层官员一方面在公开场合谴责伊拉克使用芥子气、沙林及其它化学武器,但另一方面却依然秘密派遣60多名情报官员协助伊拉克的军事活动。美国情报机构向伊拉克提供了有关伊朗详细的军事部署、战术计划、空袭计划和对空袭结果的评估等重要军事情报。情报部门这样做,显然得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和国家安全机构的支持。这实际是美国对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默许。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当然立刻否认了这一报道的说法。

  不过美国另一主流媒体大报《华盛顿邮报》记者在随后查阅大批解密文件后,发现两伊战争中后期伊拉克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伊朗发动的自杀性人海战术,并成功发起反攻,美方的情报支援发挥了重要作用。《华盛顿邮报》还发现,美国里根政府还曾向伊拉克出售过大量军民两用装备,虽然美国的军火生产商不像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司那样明目张胆地向伊拉克出口武器,但里根政府对美国公司向伊拉克出售可以随时转为军用、或者以民用用途掩盖其真实军用用途的“军民两用物资“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伊拉克。虽然1987年底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就已从新闻媒体获悉,伊拉克空军使用化学武器攻击北部反政府的库尔德族人,美国国会要求重新对伊拉克实施制裁和禁运,但美国政府再次遏止了国会对伊拉克实施严厉制裁和禁运的法令。直到1988年底,美国的化学试剂公司还卖给伊拉克价值150万美元的所谓杀虫剂原料,而这些化学原料其实是制作化学武器的原料。

  1994年,美国参议院在调查中震惊的发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先后向伊拉克出口了数十种生物制剂,其中包括极度危险的可用于培养制造生物病毒武器的变种炭疽芽孢、淋巴性鼠疫(俗称“黑死病”)病毒。这些病毒最大的危险处来自它们是实验室中的变种,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抗药性,随时有可能成为伊拉克制造生物武器的最主要来源。如果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大量培养的这些病毒武器,那么很容易造成恶性传染病迅速爆发、大量人员染病身亡。实际上,在1991年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核查时,在怀疑的伊拉克生物武器研究单位里发现的大量仪器设备竟然也是美国制造的。这一事实使美国参议院陷入了一片震惊和混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