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8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载杨坚从小体貌非常,“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而且他身材上长下短,坐姿威严,很小到太学读书,再亲近的人也不敢亲狎。不过据考证,其实是他当时成绩差,没人愿意理他。当然,门阀贵族时代成绩好坏是次要的,十四岁时杨坚便被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开启了仕途。十六岁官至开府、骠骑大将军。宇文泰看到杨坚,惊叹:“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周明帝曾派了一位善于相面的赵昭去看杨坚,赵昭答复:“这人最多当到柱国。”但他又私下对杨坚本人说:“杨公日后为天下君,必定要大诛杀然后安定,请好好记住鄙人的话。”宇文护专权后很忌惮杨坚,有点想除掉他,但一直没下手。

  杨坚的长女杨丽华深得独孤氏相貌基因,被周武帝聘为皇太子妃,这成为杨坚从普通门阀进位至权力核心的关键。进位后告诫周武帝尽早除掉他的人更是源源不断。齐王宇文宪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次见到他都自惭形秽,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周武帝说:“他也就只能当个将军罢了。”内史王轨有一天突然对周武帝说:“太子的才干不是社稷之主,到时普六茹坚可能会反!”周武帝反复听到这些有点不高兴,说:“若天命如此,又能如何?”周武帝的开阔胸襟给杨坚留了一条活路,但这些话难免传到他耳朵里,他自己也很害怕,从此更加低调做人。

  其实周武帝是个英雄神略的帝王,他铲除宇文护后北周气象一新,又结好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陈朝,积蓄力量,于六年后攻灭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北齐,统一北方,之后又筹备大举讨伐突厥。如果照此持续发展,杨坚也就只能持续低调下去,混到死再把随国公爵位传给儿子。然而天不假年,35岁的周武帝因病驾崩,把国家留给了年仅19岁的太子宇文赟,即为北周宣帝。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外戚。

  周武帝从小对儿子管教很严,但显然教育失败,而且周宣帝对父母的严格管教怀恨在心。周武帝出殡时,周宣帝敲着棺木骂道:“死得太晚了!”然后迫不及待的让周武帝的嫔妃站成一排,从中挑选合意的纳为己用。请不要以游牧民族的风俗来为他辩护,他们已经汉化了,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荒淫无耻。
  杨坚以上柱国、大司马辅政,威望越来越高。周宣帝虽然荒淫,还是知道忌惮权臣。然而他第一个下手除掉的“权臣”竟是齐王宇文宪。宇文宪是宇文泰第五子,能征善战,深得宇文护和周武帝重用,在攻灭北齐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之后又懂得急流勇退,不问政事。但周宣帝偏偏觉得这位亲叔叔是最大威胁,先行诛灭。周宣帝杀宇文宪动机不明,从后来他大力提拔平辈的几个兄弟为王来看,可能是想铲除父辈老臣,以新人构筑新一代权力网。但这样做实际上是宇文氏自相残杀,削弱了宗室。

  日期:2012-06-03 10:26:55
  可能是鲜卑婚俗,周宣帝有四个皇后,后来又扩编至五个,杨皇后只是其中一个。这么多皇后争风吃醋在所难免,但因为杨坚,周宣帝对杨后特别不爽。有一次杨后惹怒了宣帝,宣帝便要赐死。独孤伽罗立即到皇帝面前谢罪,甚至叩头流血,才保得女儿一命。而且周宣帝经常生杨后的气便会咬牙切齿:“敏感词已被屏蔽,信不信老子杀你全家!”有一次宣帝说着说着就真的想杀她全家了,就叫人去召杨坚,并对左右说:“待会儿他来了,如果神色一动,就杀了。”但杨坚来了后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从小的威仪,神色丝毫不动,周宣帝居然就一直没下手。还有一次赵王宇文招请杨坚到家里做客,暗藏甲士准备刺杀,所幸随行的亲信元胄发现了阴谋,力劝杨坚离席并舍命相护,才免一死。北周宗室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杨坚的威胁,但一方面杨坚夫妇韬光养晦,宗室杀他的意图不够坚决;另一方面他的实力已经很强,宗室也不敢贸然下手。

  周宣帝这人确实不是当皇帝的料,既不会用人,也不会做事。把内政搞得一团糟,身体也越来越差。一怒之下,这皇帝老子不当了!于是禅位于七岁的皇太子宇文阐,即为周静帝,自为太上皇帝摄政。
  次年,周宣帝驾崩,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周宣帝生前最信任的两个近臣是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这两位本来都是小官,但为宣帝当上太子出谋划策不少,所以周宣帝即位立即重用。然而这两位当上大官后又什么事都不做,任由宣帝乱搞,搞到焦头烂额现在他们却要做一件大事了——假传圣旨,由杨坚摄政。说实话我很怀疑这两个汉人是杨坚早就安插在宣帝身边的卧底。

  杨坚领政后没有着急,首先他要控制住周宣帝扶植的赵、陈、纯、代、腾五位年轻亲王,其中主要是赵王宇文招。当时北周与突厥和亲,杨坚选定赵王之女千金公主嫁给突厥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以此为由召宇文招来京城嫁女。这种事宇文招也没什么好怀疑的,当然就来了,来了就被控制住了。这时杨坚才宣布周宣帝死讯,并以假黄钺、左大丞相摄政,并宣其余四王进京控制起来。假黄钺是皇帝把黄金装饰的御用仪仗借给出征的重臣用,可代行君权,后来演化成权臣篡权的标志。周宣帝已经把国政搞得一团糟,杨坚拨乱反正,很快使国家重回正轨,而且带头履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于是“天下悦之”。

  不过老百姓悦了忠于宇文氏的贵族就不悦了,相州总管尉迟迥率先起兵,很快反响强烈,其中包括杨忠的结义兄弟、周静帝岳父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尉迟迥以儿子作人质,请南朝陈助兵,杨坚遣上柱国、陨国公韦孝宽率兵讨平,将尉迟迥传首阙下,司马消难逃往陈朝。毕王、雍州牧宇文贤联络京城五王,准备做掉杨坚,还没动手就被发现了。这种情况无须出兵,直接把毕王抓起来杀掉就行。但接下来对赵、陈等五王的处理体现出杨坚成熟的政治手腕,他没有简单粗暴的诛杀五王,反而给予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朝时可佩剑穿鞋,而且不用小步快跑)的特权,让他们安心。这五王逃出生天还受到此等优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大爆发,对杨坚感激涕零,早忘了当初是为什么要反他。现在所有对杨坚还略有不满的人都已抚平,重要的是杨坚废除部族制,令所有赐鲜卑姓氏的汉人还汉姓,君臣穿汉服上朝。北周虽然有一些返来复去的汉化运动,但终究是鲜卑政权,杨坚本人是汉族,又力推汉化,得到汉族官民(重点是关陇汉族门阀)的热烈拥戴,威望日隆,篡位已成定局。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周静帝大定元年,西元581年),周静帝禅位于随王杨坚,即为隋文帝。按理新王朝应该叫随朝,但杨坚认为“随”字有个“辶”不吉利,新朝遂称“隋”,改元开皇。
  很多人认为隋文帝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最轻松的一位,清人赵翼甚至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其实未必中肯,隋文帝确实没有遵循大多数开国皇帝马上打江山的惯例,但并不能说就很轻松。隋文帝祖上几代为将,在南北朝这个血腥乱世中打拼得相当艰苦,经过数代积累,才将一个公爵传给杨坚。杨坚袭爵后经受了各方猜忌、打压。他坚持走低调路线,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汹涌,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忍辱偷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走过多年,才等到合适的时机上位。这不是明刀明枪的战争,但其实更加凶险!战场上的战争有时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而杨坚的这场战争却历时数十年,容不得他犯下哪怕一次错误。

  当然,杨氏能走到最后也有很多幸运因素,比如杨忠攀上独孤信、周武帝英年早逝、周宣帝下不了决心和他翻脸等等,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宇文氏自相残杀太烈,削弱了宗室,而且杨坚作为汉族,得到了广大汉族官民的支持,才能重建汉族王朝。
  不过仅仅重建隋朝还不够,现在还有两个重大任务必须去做好:
  第一、重新完成中华帝国的统一,将太平盛世还给饱受乱世摧残的各族人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