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6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当然是一次严重的技术犯规,政治斗争就应该用政治方式来进行,搞刺杀本来就不对,还皇帝亲自来刺杀,还是你这个没有任何根基的傀儡皇帝?你那一剑不顾政治,好比球场上技术防不住人家,就不顾技术把对方踹倒在地,这就犯规了。大家当然不能承认魏孝庄帝这次得分,作为犯规的惩罚把他杀了,但尔朱荣这个人却也活不转来了,他的侄子尔朱兆盖不住场面,原亲信冀州刺史高欢在北方起兵,灭绝了尔朱氏,杀入洛阳又废立了一大堆元某皇帝,成为新的权臣。但是到23岁的魏孝武帝(元脩)时,这人又搞犯规动作,这次不是皇帝搞刺杀,而是很有新意的逃出了洛阳!所以魏孝武帝还有个谥号叫出皇帝大概就是这意思。出皇帝和长安守将宇文泰联系好,他逃出高欢的魔爪,他们君臣在长安重建中央,他就成了真皇帝了。这位年轻人不但和孝庄帝一样暴躁,一样不守游戏规则,而且智力更低——你确实逃出了高欢的魔爪,但凭什么认定宇文泰就不是尔朱荣而是诸葛亮?他逃到长安,理所当然的就被宇文泰控制起来。

  高欢见皇帝撒腿跑了,肯定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只好另立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这边宇文泰也很快弑杀魏孝武帝,另立宗室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日期:2012-06-01 10:22:58
  东西两魏都推行大鲜卑主义,高欢从血统上讲是汉族,但文化上已经完全鲜卑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所以也从来没人认为北齐是一个汉族政权。而宇文泰更是一个强烈的大鲜卑主义者,而且是一位鲜卑古典主义者,他不但不准鲜卑人汉化,还想把汉族鲜卑化。宇文泰要求西魏宗室将元氏又改回拓跋氏,并给汉族将领赐鲜卑姓氏。隋、唐两朝分别为西魏汉将杨忠、李虎的后裔建立,他们在当时都被赐了鲜卑姓氏普六茹、大野。然而两魏的鲜卑化在本质上又有差别,高欢的统治建立在鲜卑各部的支持上,除了他本人的血统,东魏是一个很纯正的鲜卑政权。而西魏却相反,尽管宇文泰做了大量胡化的表面功夫,但这个政权的实质却在汉化。尤其是宇文泰重用汉相苏绰,用汉式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国家和军队,他觉得汉魏官制太复杂,让苏绰改定一套周代官制。一个要鲜卑化的国家重拾周礼,按孔子的标准来看比南朝更汉化。宇文泰还将任免地方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他自己),经济上劝课农桑,恢复均田,这分明是在建立一个汉式的社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鲜卑化是指把非鲜卑民族转化为鲜卑习俗,是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民族。但所谓汉化则并不一定是转化为具体的汉族,只要建立单一制、中央集权、汉式帝国的组织结构体系,构筑平行化的公民社会,无论在狭义的民族风俗上幻化成什么族,本质上都是在汉化。这个道理后人作为事后诸葛亮可以了解,但在当时,即便英雄盖世如宇文泰也难免要上当。宇文泰推行府兵制,打造汉式帝国,不经意间已将西魏引向了汉化方向。

  宇文泰让苏绰设计了一套府兵制,规定鲜卑人当兵,驻扎在某地(府),当地汉人务农,供给这支军队。这本意是隔离鲜、汉民族,并防止汉人建军。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兵源将源都越来越紧,不得不大量收编关陇地区豪强自发组织的民兵。这些关陇豪强和他们组织的民兵当然都是汉族。在军队指挥体系上,宇文泰建立起一套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队体系。柱国大将军是最高一级,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独孤信、侯莫陈崇、李虎、李弼、赵贵和于谨。其中宇文泰是总司令,元欣作为宗室代表,不直接领兵,另外六位分领六镇主力。后世评论八柱国体系的特点是“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八个家族的子弟大量参与政治,和晋朝门阀政治很类似。

  八柱国中本来有四位是汉族,宇文泰将他们改为鲜卑族,各取了一个已经消亡了的鲜卑部族姓氏,并宣布他们就是这个部族的领主,恢复拓跋鲜卑八部联盟的形式。宇文泰企图籍此恢复鲜卑古典时代军事贵族统治形式,然而事实并未向他预料的方向发展,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这些柱国、将军中有很多汉人,中下层军官更是充斥着关陇汉人,北朝原本坚持的鲜卑族主导的军事体系已经破坏。
  第二,宇文泰人为宣布这几位汉族柱国是鲜卑部族领主,然而这并非事实,他们更没有拥有私有部族。柱国、大将军都是国家职务而非爵位,这其实是加强了军队的公共属性,削弱了部族属性。
  第三是最重要的,宇文泰本意是建立一套古典鲜卑军事贵族体系,但大家看,这分明是一套与私有部落兵制相违背的汉式公共军队指挥体系。宇文泰规定左右十二军皆归相府节制,这是标准的军队公有化而非私有化。这种方法若要用于揽权,只能在他生前有效,本人一死,权力和威望很难传给后代,自动收归国有。而只要大权回到国家政府体系而不掌于某人或某部族私有,这个国家就必将走到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大路上来,远离部族政治。

  那么宇文泰赶紧当皇帝,进一步推行部族化还有没有得救?太晚了,人生有限,宇文泰英雄迟暮,这个避免最后一个强大鲜卑部族被彻底汉化的重任只能留给他的继任者了,那么他的“太宗”呢?
  梁敬帝太平元年(西元556年),西魏太师、大冢宰宇文泰病薨,享年49岁。临终前,宇文泰交代后事,他的儿子还小,不敢于乱世中自立,托孤于43岁的侄子宇文护,由他接掌权力,并要求他扶助自己的儿子篡位。显然,宇文泰没有孙策的心胸宽广。孙策知道幼子无力自立,干脆传位给弟弟,也没有要求弟弟以后再传回给儿子。而宇文泰将权力交给侄子,又要侄子扶植儿子当皇帝,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舍不得让马儿吃草的行为酿成了重大悲剧。

  宇文护掌权次年便迫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觉即为周闵恭帝,追赠宇文泰为太祖文皇帝,宇文护以晋国公、大冢宰摄政。
  然而宇文护本人又岂无野心,就算他本人不称帝,至少也要想法让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但他这种托孤而来的权力毕竟不够稳固,他准备通过传统方法,也就是废立皇帝来提高权威。柱国赵贵、独孤信忠于宇文泰,反对他这种倾向,准备做掉他。但宇文护先发制人,以谋反诛赵贵,又逼死独孤信,震慑朝野。然后宇文护如大家所预料的废黜周闵恭帝,改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即为周明帝。根据每废立一次增加一级威望的原理,次年宇文护又废黜周明帝,改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即为周武帝。短短两年间,宇文护已废黜并毒杀了魏恭帝、周闵恭帝、周明帝三位皇帝,堪称史上杀皇帝第一人,当真是倚天屠龙,谁与争锋!当然,我们这里说的“皇帝”必须是史家公认的皇帝,僭越称帝的不算。否则杀皇帝第一人就应该是成都市公丨安丨局锦江区分局琉璃场街道派出所的一位蒋涤非警官,据说他从事抓捕工作多年,由于抓捕对象激烈反抗,击毙(弑杀?)了十余名“皇帝”。

  那么周武帝怕不怕成为第四个?他当然怕,但他智力很高,也很识大体,尽量谦卑的侍奉宇文护。宇文护认为自己已经掌稳大权,渐渐放松了警惕,将精力转向国外。要作权臣,废立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还得建功立业。当时东魏也已被高欢之子齐文宣帝(高洋)篡位,建立北齐。宇文护多次进攻北齐,但北周的国力不如北齐,宇文护的才干更不如北齐名将高长恭、斛律光,总是大败而回。最惨的一次亲征,几十万兵马全军覆没,自己都差点回不来。连接战败使宇文护的威望严重下降,一直忍气吞声的周武帝渐渐的看到了曙光。

  周武帝不是魏孝庄帝那种莽夫,就算搞刺杀也要等政治时机成熟,确保杀了宇文护能平稳接回政权。这样就保持在了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内,而不是不顾后果,一剑下去了事,杀了别人也不算你得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