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0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这个阶段人气之高完全是因为有一部伟大的小说《三国演义》,那些令人热血澎拜甚至泪流满面的英雄故事让大多数民众忽略了这其实是一个悲惨时代。乱世出英雄,战争年代更具可读性,但如果就此忽略它悲惨的一面,则好比看了《还珠格格》便以为清宫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浪漫温馨家园。除了《三国演义》中的浪漫豪情,我们还是应该带着一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来看待这段血腥乱世。

  所谓三国,有三个国家:魏、蜀、吴,但没有任何一位君主获得标准的太宗文皇帝庙谥,我们只能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二世主作为本章主角(都有三位了还能叫主角吗?)。
  1.重要的改革——魏文帝曹丕
  曹丕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是曹魏第一位皇帝,但众所周知,甚至众所误会的是——大家都认为曹操是开国皇帝。事实上曹操只打下了曹家的势力基础,本人并未当过皇帝,曹丕继承曹操的魏王爵位和丞相职位,然后才篡汉称帝,但公认曹操作用更大,所以尊曹操庙号为太祖,谥武皇帝。后来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但由于是名义上的开国皇帝,所以庙号不是太宗而是世祖。

  《三国演义》说曹氏本姓夏侯,因曹操的父亲曹嵩当了大宦官曹腾的干儿子,所以改姓曹,夏侯惇、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堂弟。此说流传甚广,甚至有考古学家煞有介事的说要找夏侯氏族裔来检测DNA,以验证安阳曹操墓的真假。然而正史并无此说,且明载曹操是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夏侯惇则是汉初名将夏侯婴之后,两家大量通婚,中国自古讲究“同姓不婚”,双方显然没有血亲关系。曹嵩的身世不可考,但曹腾有亲兄弟,曹嵩应该是他的亲侄儿过继而来,《三国演义》说曹操家改过姓,应该是在抹黑这一家篡汉的反面人物,被很多人信以为真。不过这里不是为操贼平冤,而是要提醒读者——汉初功臣曹参、夏侯婴的后代隔了四百年,到汉末仍是政治巨族。

  曹操封魏国公后便要确立世子,最初有资格的本来只有一位——曹昂。曹操的正室丁氏无子,庶妻刘氏生长子曹昂后亡故,于是曹昂便过继给丁氏,成为唯一嫡子。曹操和丁氏都非常喜欢他,按理说继承权就没悬念了,但曹操遭到宛城太守张绣的伏击,狼狈奔逃时曹昂率都尉典韦为父断后,壮烈战死。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上描写得很精彩,当然,诸如曹操幽会张绣婶母之类的情节又是罗贯中在抹黑操贼。曹昂战死后丁氏哭得死去活来,据说(据易中天说)因此和操贼离了婚。妾室卞氏升任正妻,卞氏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便递补成嫡长子。

  四子中曹丕和曹植最有才华,文学史上将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曹丕之子)、陈王曹植合称“三祖陈王”,列于“建安七子”之上,被视为魏晋文坛的翘楚。不过很多人认为曹植才华最高,曹操次之,曹丕要差一点点。晋朝文豪谢灵运评价:“天下文才共一石(合十斗),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剩下一斗天下共分。”这就是“才高八斗”的典故。曹植当然就成为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多故事中,曹操其实更喜欢曹植,想传位于他,曹丕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斗争才击败曹植。曹丕本来还想杀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吟得一首好诗,不然就削脑袋。值得庆幸的是,汉朝尚不流行白居易的长篇乐府,曹植吟了一首20字的《七步诗》便交了差,还以诗中的兄弟之情感动了曹丕,捡回一条小命。还有故事称曹操的另两个庶子曹彰、曹冲也很有竞争力。曹彰是一位刚猛无俦的黄须战神,在与游牧民族的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世甚至形成以曹彰的封爵任城王作为宗室猛将专用封爵的传统。曹冲则是一位天才的工程物理学家,尤以精妙的超大规模测绘技术闻名于世,在两千年前便掌握了测量大象体重的高新技术。甚至传言曹冲夭折后曹操公开说这是他的不幸,却是曹丕的大幸(不然曹冲会嗣位)。

  然而我必须告诉您的是——这些都是明朝人编的小说。事实上曹丕的嗣子地位根本不需要经过斗争,只需要三个字——嫡长子,只要他还不是个弱智,就基本可以确保继位。更何况,曹丕的文才也不比曹植差多少,至于谢灵运那个才高八斗的评价,你当屈原不存在?你当贾谊也不存在?你当司马迁当年割的不是敏感词而是脑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要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嫡长子必可嗣位。

  魏文帝篡汉称帝,终结了这个老大帝国,同时,他对新建曹魏帝国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认真调整,以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影响最大的两项改革是设置中书省和实施九品中正制。
  李斯设计的三公九卿制,到曹魏已历经赵高、霍光、梁冀、王莽、董卓、曹操等权臣,人们已经认识这种设置的不合理。秦朝废除私臣,让所有人都成为国家公务员,但皇权也因此虚弱。皇帝虽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没有了直接附庸,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和政府长官丞相和军队长官太尉相抗衡。于是魏文帝设中书省,号称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团队,整整一个机构的人帮他理政,极大的扩展了掌控范围,本质上是在丞相率领的朝廷政府外,又设了一个政府,这样就制衡甚至架空了丞相。也许有人要问,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成为了事实丞相,那他就不专权吗?别急,继续往后看。

  中书省分化了重臣的权势,魏文帝又根据尚书令陈群的意见,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全社会选拔人才。国家在州郡设立中正职务,通过考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获得品级的人则有机会获得相应级别的官职,开辟了一条普通人入仕的道路,是后世科举制度的前身。当然,开设九品中正制时曹魏朝廷已由门阀贵族把持,曹氏、夏侯氏都是由汉初功臣集团传承而来,其余崔氏、司马氏也都类似。这些大贵族担任中正,而这种选拔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你放心,他们“选拔”时,“人才”一律是自家子弟,这项制度反而成了他们打造家族势力的工具,到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不过这总比明确的世袭制要好吧?不要着急,文明、规范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不是一蹴而就,魏文帝已经在他的时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一次进步自然就要等下一个时代。

  魏文帝的内政改革比较成功,篡汉而立的曹魏帝国很快走上正轨。军事上,匈奴早已式微,魏文帝又征服鲜卑、高句丽等游牧部族,安定了北方边境。但真正的威胁不在北方,而在南方——“三国”中的另外两国:蜀汉、东吴。
  日期:2012-05-29 11:01:43
  2.扶不起的阿斗——蜀汉后主刘禅
  事实上,三国鼎立,到底谁是正统,魏晋以来颇有争议。但自《三国演义》出版后,中国人基本上认可了蜀汉正统,所以本节似乎更应该先写蜀汉后主刘禅(shàn,不是chán)而非魏文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