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17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赵烈文摇头道:绝无像东晋、南宋那样划江而治的可能。
  曾国藩不死心:本朝君德较正(跟桀纣比吗?),或不止于此。

  赵烈文:君德虽正,国势隆盛时,士大夫报君之恩已经足够。而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夺取天下又太过机巧(终皇太极一生,不敢想象满人南下而牧马)。天道循环,善恶相抵;后君德泽,未足恃也。
  曾国藩半晌无语,忽道:你不是开玩笑吧?
  赵烈文:当着老师的面,我不敢以此为戏。
  曾国藩叹了口气,道:吾日夜望死,忧见宗庙之陨落。
  一年后的直隶总督署,曾国藩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容闳。同时到访的还有王闿运和袁氏父子。

  这是袁世凯第一次见王闿运(1833—1916),第一感觉是:个子好矮啊!
  然而,身材上的矮子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身兼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数职的王闿运不仅培养了杨度、杨锐、刘光第和齐白石等众多牛人,由他撰写的《湘军志》更是研究湘军的重要史料。因其董狐直笔,各种曝黑幕,还惹得曾国荃等一干湘军将领大为光火。
  王闿运本名王开运,寄托了他爸想“开王运”的朴素想法。王开运同学却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土,会成为他通往大师之路上的绊脚石,就给改成了王闿运。闿,《新华字典》的解释就俩字:同“开”。
  其实,王闿运的志向是当帝王师。你要叫他国学大师,他只会生气地反驳道:你全家都国学大师!
  刚考上举人的王闿运已是名满天下,跑到肃顺帐下当幕僚,被肃顺奉为上宾,对他言听计从。

  由于主攻帝王学,王闿运看人极准。深得他真传的杨度就曾在蒋介石权势最盛时对章太炎说:“以蒋介石的武功,虽汉高明太何以过之,因为他不做皇帝,所以终于没有成大功的希望!”
  事实上,原本争议很大的杨度晚年居然选择加入羽翼未丰且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共,看到了死后20年的历史趋势,由此保全了身后名节,使人不得不叹服王氏之学的深不可测。
  在王闿运看来,当时屡败屡战,压根不入咸丰法眼的曾国藩是一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潜力股。在他的推动下,肃顺趁时任两江总督何桂清擅离职守,咸丰大怒之机,力排众议,极力保举,帮曾国藩谋取了总督一职,助他从卓越走向了不朽。
  日期:2011-07-15 17:39:13
  中国病人袁世凯 28
  可惜,王闿运为肃顺布的这颗棋眼,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以致满盘皆输。
  祺祥政变前,王闿运给肃顺开的药方是“内用恭王,外征曾国藩”。
  然而,他既高估了肃顺的实力,又低估了奕忻的野心。在空前专制,君主恨不得在你家电脑上装绿坝的清朝,天子近臣和群僚之首两者并不划等号,霍光、王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失去咸丰这棵大树,肃顺连自己人都镇不住。
  奕忻也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毕竟曾几何时人离神器只有一步之遥,试问你还能开出什么更高的筹码?
  于是,执掌东南半壁江山牛耳的曾国藩成了攸关肃党存亡的重要砝码(手握京畿重兵的僧格林沁同肃顺不和)。
  “借权”是帝王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借兵权。王闿运鞍马劳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湘军大本营。

  接下来的三个月,王闿运十四次与曾国藩深谈,鼓动如簧巧舌,使尽腹中才学,目的只有一个——拉拢说服。
  以比房产中介给力的言辞,比保险销售执着的精神,王闿运成功侃晕了曾国藩,使其数度“夜不成寐”。
  多亏曾国荃及时来信反洗脑:“文人好为大言,毫无实用,戒其勿近”,曾国藩立刻清醒了许多。
  于是轮到王闿运压力山大了。
  政变在即,最后一次面谈必须切入要点。书案后的曾国藩一如既往地洗耳恭听,还边听边记,王闿运信心爆棚,唾沫横飞……
  须臾,曾国藩起身暂告失陪,出门而去。

  王闿运走至桌前,但见纸上满满一篇“谬”字,方知大势已去。
  这条段子出自王闿运门下杨钧的笔记,民国时被演绎成王闿运劝曾国藩养寇自重、起兵反清。由于太过奇幻,鲜为史家采信。不过我认为,在这场戏中,曾国藩的表现还是很符合其人物性格的。
  既是妄语,明明可以当场打断,何必作虚怀若谷状?这体现了曾国藩的阴柔,坚忍而绝不弄险。
  既默不作声,就—忍到底,又何以偏偏大书“谬”字,不给对方留丝毫情面?这体现了曾国藩的阳刚,心有主而我制外,不为人言所动。
  刚柔兼备的处世之道取法于《周易》中阴阳调和的太极图,宗经而不舍权变的思想炼就了一颗情顺万物而无情的心体,因此在进退荣枯之间动容周旋,拿捏得体。

  然而,再伟大的演员也渴望和另一个难分伯仲的演员来配戏,正如没有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费雯丽夸张的表演注定只会毁了《欲望号接车》一样。
  这场“蒯通说韩信”的好戏在曾国藩返回之后。当年蒯通游说韩信自立为王被拒后仓皇逃走,而王闿运在摸清曾国藩底牌后,竟能神色不改,“论事如故”,淡定到让曾国藩都有点如坐针毡。如此心理素质,真不是读几遍《挺经》就能炼成的。
  时隔多年,再次把容闳和王闿运同时召至署中,曾国藩另有深意。
  深意源自容闳一个再四的吁请:派遣留美幼童。
  容闳的思路很清晰:强国之本并非变器物而是变制度,制度的落后已成为限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桎梏。而主持制度变革的是人,对人影响至深者莫过于教育。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今日求取西学,是为了日后的官场少些非贪即庸的政客,多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曾国藩却没有做好当留学教父的思想准备,同文馆风波殷鉴不远,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还好幕中人才济济,又以薛福成、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最为有名,时人呼为“曾门四学士”。
  直隶总督署,明月当空。四学士、王闿运、容闳、袁氏父子齐聚一堂。曾国藩要参酌众议,谋定后动。

  素以推进教育改革为己任的黎庶昌恳切道:“达萌(容闳)之议,学生私下和挚甫(吴汝纶)一再探讨,都深以为然。”
  曾国藩环视众人,指着黎庶昌笑道:“莼斋(黎庶昌)当年草就《上穆宗毅皇帝书》,非议科举,可是引得朝野震动啊。”
  薛福成沉思道:“西洋各国,美国历史最短,风土人情与我差异最大,似可另择他国派遣幼童。”
  曾国藩望着容闳,笑而不语。
  日期:2011-07-24 00:48:12

  中国病人袁世凯 29
  容闳神色凝重道:“容某不才,蒙曾帅不弃,得以在帐前效力。身无寸功而忝居五品之职,心常悚惧不安,敢不竭尽所能以报大帅知遇之恩?当今大争之世,不唯我国,各国皆变法图强——”
  王闿运缓缓打断道:“这要是个李德裕还好,要是个王荆公,怕是法没变成,倒把江山给断送喽。”
  曾国藩明知王闿运主治《春秋》,坚持儒家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却故意让他和容闳对垒,显然是想兼听则明。
  曾国藩:“达萌,以你在西洋待了这么多年来看,各国体制,孰优孰劣?”
  容闳:“论国体,以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当今天下可分为君主和民主两端。论政体,又以有无宪法,可分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以及民主共和三者。宪法作为立国之本,不独能限制君权,更将成为执政者统治合法性的根本来源。”
  吴汝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皆有宪法,二者有何异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