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先秦九子之儒家“老二”》
第50节

作者: 峨眉山浪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4 22:57:15

  趴在地上的孟轲一觉惊醒,睁开眼,见孟仲子正围着自己上串下跳哭天嚎地的,于是笑道:“孟仲子,叫什么叫?我没死,做了个梦而已。”
  孟仲子急上前扶起他说:“你吓死我了。今日我的眼皮无来由的乱跳,正恐有怪事发生。进来见你这样,可不惊煞也。”
  孟轲表情轻松地说:“我没事的。孟仲子,走,去看看我们的学院。”
  孟轲不是中国私人开办学校的第一人。
  早他之前的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原来西周的官吏到各诸侯国去谋出路,各诸侯国及卿大夫等需要这些“士”为他们服务,便争相养士,于是出现“士”阶层。士的培养成为迫切的需求,私学便应运而生。一些致仕还乡的官吏,官场失意的士大夫,读书未仕的儒者,不愿与官僚阶层同流合污的志士,胸有丘壑的民间思想家,纷纷收徒设教,筑坛讲学,传道授业。

  孟轲所处的时代私学之风尤甚,成为当时一道特殊的文化标志。
  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泽千秋公益事业,而造福人民是我党和政府自命的责任。如果按宪法的字面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姓“公”不姓“资”,这不连所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地皮都是国家的,教育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党和政府理应把教育办好。办好了是必须的,办不好我们也只有认倒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办好教育可谓怪招用尽,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伟大设想并试图依此杀去出一条血路。结果呢?虽时有民办学校的老板卷款潜逃、校长经常失踪的传闻,而老百姓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也是逐年水涨船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学业水平都芝麻开门了,国内主流媒体都说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令世人震惊的进步了,多好啊。可我们的网友看问题总是一叶障目,不见共产党的终极伟大、光荣和正确,总是抓住细枝末节喋喋不休,甚至有网民提出现在的教育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五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保险、养老)之一,这种极端思维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就是不对嘛。

  我们毋庸猜测2500多年前孟轲办私学的终极目的,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出钱盖的思孟学院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日期:2012-06-15 10:51:55

  大门中间为出入甬道,书院五进,分别是仪门、先贤殿、尊经堂、明伦堂和藏书阁。先贤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颜回、曾参、孔汲和子贡的牌位,圣光祠内有尧帝、大禹、周公像,尊经堂为教授向学生讲习之地,藏书楼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库。
  两侧的配房为塾(学生自学场所)、室(师长办公之所)、馆(招待、接待来宾)、舍(学生公寓)。各单体建筑之间用廊道沟通,屋墙使用土坯砖,墙外表涂抹草泥刷白,屋顶铺着新鲜茅草,屋檐饰以瓦当。

  院内种广植桃李,间种花草。
  思孟学院正式落成那天,没有鞭炮齐鸣(火药还没发明),没有鼓号喧阗(不是现代商场开业),没有彩旗飘飘(你当是新楼开盘啊),没有贺客爆棚(学院不是官府)。只有两个孤单身影,浴着晨光在院落的各个角落徘徊、驻足。
  孟轲巡视着院内所有建筑,拍拍楹柱,摸摸门窗,拂拂书案。想起自己曲折的求学经历,心有戚戚而感概万千。
  孟仲子像影子一样跟着堂兄,他心中没啥感慨,只有喜悦和期待。
  “孟轲兄,今儿天气真好哈,哈哈!”
  “孟轲兄,咱学院挺大的呵,呵呵!”
  孟轲见他欲言又止,便笑着说:“莫非孟仲又想做诗?做吧,没关系,反正这里不会有野猴的。”
  孟仲子尴尬地说:“诗呢一时半会作不出来,只有些想法儿要跟你交流交流。孟轲兄,学院这就有了,到时呼喇来那么些学生,得加强管理呀。你看我跟你满世界跑了一周,屁股都磨出茧子了。还有呢,建学府时我可没少出力气,一人就搬运了一堵墙的土砖呢。你瞧,手掌都蹭去一层皮了。”
  说罢,摊开手掌让孟轲看。孟轲瞟一眼,白白的没啥异样。
  他心知仲子这是在论功邀赏呢,便认真对他说:“孟仲子,偌大个学院,人、财、物,吃、住、用,要一一打理好,可不简单哟。你行事,我放心。你今后得把学府当成家一样管好它,明白么?”
  孟仲子庄重承诺:“那是必须地,必须地。”
  两人正说着话,却见仉氏和田小若从仪门外转了过来。两人连忙上前施礼,孟轲陪着笑脸说:“不想母亲能来学堂临视。来得正好,您四处走走,看看有何需要改进之处。”
  仉氏笑道:“我看很不错嘛,也不枉费我儿矢志办学的苦心。”
  孟轲说:“只是建造学堂颇有花费,却未能以此敬奉母亲大人,儿子为此深感不安哪。”

  见孟轲脸含愧色,仉氏宽解他道:“儿子,幸福与贫穷无关,与内心相连。人可以因为金钱变得高贵,需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更要慎重地使用,应当慷慨地用以济世。我看你这钱花的值。”
  听了母亲的话,孟轲连连点头。孟仲子也在一旁附和道:“钱是臭鸡蛋 花了再去赚。钱这个东西好是真好,坏是真坏。有钱可以上天堂,没钱……”
日期:2012-06-15 16:20:34

  二
  还得往回说事儿。

  这天,孟家娘子田小若闲得慌就捣腾开了。
  她翻箱倒柜,将隔年的被褥、衣裳倒腾出来,让姆妈乘今儿大太阳拿出去晒晒。眼看时令入秋,北地天寒早,得及时将一家老小过冬的御寒衣物备好了。
  正忙乎着,她那五岁半的儿子蹦蹦跳跳地窜进门,拉着她的后襟说:“娘,院里有个说是俺爹的人,叫你去呢。”
  田小若道:“去去去,没出息,以后别逮着长胡子的男人就胡喊爹。知道不?爹多了娘就有问题呢。”

  儿子叫道:“娘,这回是真爹。不信,你跟俺出去瞧瞧。”
  田小若半信半疑地来到院子,一看,见那坐在石凳上笑嘻嘻面对自己的,不是孩子他真爹孟轲又会是谁?只这相貌变了,黑了瘦了,胡须一大把,就那爱装一本正经的德性丝毫未变。
  田小若已是成熟妇人了,见着久别的老公虽不会像早先那样“嘤咛”一声粘过去,心里却也难抑胜新婚的激动。
  她语无伦次道:“孩子他爹,夫君,真的是你呀?你终于回了,快请坐!”
  孟轲开心地说:“孩子他娘,夫人,是我回来了。你瞎忙啥呢?”
  母子相聚,夫妻团圆,儿女绕膝,其乐融融。这天,孟家里外犹如烧着一口大蒸锅,到处弥漫着热气。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听孟轲讲述外出的经历和见闻。孟轲说的虽是自身的亲历,但事后回顾起来却都成了故事,倒也觉得有些新鲜感。
  听他说在山路上遇到了猛虎,田小若紧张得脸色煞白,仉氏的心也揪着。说起自己独闯秦军大营,仉氏和田小若更吓得不轻,连连抱怨他的轻率。她们的人儿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波折,现在平平安安的回来了,这就让她们开心不已。说到最后,孟轲提出了用所得赠金建私学的想法。
  田小若提出了不同意见:“办私学又不怎么得利。有这么些金还不如在凫村买上一大块地,将来会升值的。”
  孟轲嘘她说:“你呀,汲汲于眼前毛利,没出息的想法。”
  田小若反嘴:“你说的轻松,没眼前哪有将来啊?”
  孟轲笑着摇头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田小若佯怒道:“难养也要养,我是你老婆。”
  孟轲也不理她,转而征询母亲的意见。
  仉氏没有明确表态,只说了句:“轲儿,其实你自己就是教育的成果。”
  见不早了,仉氏说:“都该歇息了,没说完的话留到明天再说。”然后,她起身领着两个孩子进屋去了。
  孟轲和田小若进了寝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