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哥说民国,没有更猛,只有最猛》
第33节

作者: 犀利哥说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13 10:35:28

  106、一个女人引发的群殴
  对瞿鸿禨的哭,袁世凯却深表同情,大家都是过来人,都知道官场的苦。从不敢对活人哭,只能向死人哭;只知道向领导笑,却从不会向下级笑。
  犀利哥也深有体会,哭笑不得,弱势群体啊。
  袁世凯一直都不大喜欢读书人,准确的说,是讨厌不知世事的书呆子。瞿鸿禨是个标准的读书人,但袁世凯刚开始并不讨厌他,因为他不是书呆子。
  用眼神就可以杀人于无形,这种人当然不是书呆子。而且太后又是那么的喜欢瞿鸿禨,那么的照顾他,为他流了那么多的眼泪。
  所以袁世凯很想和瞿鸿禨搞好关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家共同进步,互利共赢。
  既然有这个想法,中间人就开始撮合了。先跑到瞿鸿禨那儿,说大人的道德文章,袁宫保仰慕得很,想和您换个兰谱,结拜为异姓兄弟。
  两人身份、地位相同,门当户对,结拜都不掉谁的价。
  “兰谱?我从不搞这些江湖习气的东西”,瞿鸿禨淡淡的说。
  犀利哥不禁击节赞叹,回答得太妙了,朝廷命官世凯成了不入流的江湖大佬。

  中间人又回话给袁世凯,袁若有所思,哦,我差点忘了,那年我弟弟在河南参加乡试,瞿大人是主考官,论理他也是我的老师,我怎么敢和他称兄道弟。他是做学问的人,我是为国家干实事的人。
  苦了中间人,瞎搀和;两边不落好,只能免官走人。
  既然走不到一块,那就让对手老无所依,埋葬在寂寥的春天里,这是官场上的老规矩。
  袁世凯和瞿鸿禨的第一次碰撞来了,这是心与心的碰撞,却不是爱与爱的呼唤。
日期:2011-05-13 16:33:59

  107、一个女人引发的群殴
  这次碰撞虽不是火星撞地球,可也算得是天地大碰撞,因为它关系到国运。

  朝廷立宪政改喊了好几年了,却一直未见动真格的,上下都在嚷嚷,慈禧想想也要有所交待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搞政改,死路一条。
  犀利哥感叹:多开明的老太太,大家以前妖魔化你了。
  首先从改革官制开始,既然最高层明确表态了,这场改革一开始就大张旗鼓、轰轰烈烈。
  朝廷任命了14位编撰官负责其事,由奕劻、瞿鸿禨和领班大学士孙家鼐主持,11位协助的编撰官都是皇族、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院尚书,唯一的一位地方督抚就是直隶总督袁世凯,连张之洞这样的老臣都没沾上边,可见上面对袁世凯的信任器重。

  袁世凯踌躇满志,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他有一揽子规划: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接着召开国会,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
  袁世凯一向是个稳打稳扎的人,现在为什么这么激进,难道他还没吸取康梁戊戌变法的教训吗?
  袁世凯当然知道,他很清楚现在“激进”的代价。
  首先是自我炒作的需要。
  什么最能拿来炒作,当然是潮流。立宪是潮流,任何时候,挺立潮头当然名利双收。
  其次,就便进入最高决策圈。根据袁世凯的估计,责任内阁成立后,凭自己的实力,副总理大臣那是唾手可得;和奕劻一正一副,朝廷大半个天都能遮下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慈禧现在很宠自己,可毕竟年纪大了,万一哪天走了,皇上重新掌权怎么办?现在有内阁掣肘,国会顶着,他也会有所顾忌,君主立宪制度下,不敢随便拿自己怎么样。
  既然是秘密,犀利哥是怎么知道的?
  很简单,犀利的想出来的,代价是犀利的损失了无数的脑细胞。
日期:2011-05-14 22:11:42

  108、一个女人引发的群殴
  现在袁世凯得先去拜访一个人----瞿鸿禨,他负责全盘操作官制改革,有否决大权,必须去他那儿探探风声。

  对袁世凯突然登门拜访,瞿鸿禨显得非常惊讶,惊讶过后是热情,特意和袁世凯长谈,两人越聊越投机,推心置腹,瞿鸿禨最后终于吐露了心里话。太后一直都想变法自强,以前让康梁捣腾黄了,现在决心很大。为了永保大清基业,只能改革,没有回头路可走,而这所有的一切还要仰仗宫保大人。
  有了这话,袁世凯就放心了,他在京广通声气,拜帖子、办party,摆酒席,会见新闻记者,俨然是京城中最活跃最闪亮的一颗星、中国政改的总设计师。
  几天后,瞿鸿禨上了道密折给慈禧,系统精辟的阐述了改革的大政方针。
  改革很好,好得很,必须要竖起新政这块牌子,这是大家的共识。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问题还是出在老百姓身上,综合素质不高啊,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政,什么是立宪。所以改革不能急,不能轻许诺言,全面提高老百姓的综合素质才是关键。所以目前只能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大权还是在上面,全盘操控,没办法啊,老百姓没这素质,一时半会操控不了;底下吗,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政改想得象花儿一样。

  具体怎么做呢?
  和放权无关的改革,全听。
  和放权有点相关的改革,先不听,说了后再听,充分重视舆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