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经济的眼重看历史》
第7节

作者: 谁是谁非任评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如果读过历史,就知道历史上的屠杀太多了,从商都殷墟到元代的的四川,清代的扬州以及现代的南京,不胜枚举,屠城的事件总是伴随是大型的征战发生,似乎每次大家都以侵略者的残暴、野蛮和血腥来解释,但是对于这其中背后的必然性却没有思考,尤其是对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其文化发展进步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中国,这里面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对于征伐的成功,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够继续的征战,如果把占领的地区都分兵把守,那么你的军队很快就分散开来,战斗力减弱被各个击破,如果你不把守,那么被你征服过的地方很容易就组织起来再进行抵抗,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武器是很容易置备的,急了眼来一个揭竿而起,木棒竹竿也要对付一阵子,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杀光,你进兵的背后没有人了,你就安全了。例如清兵占领扬州,当时满人总共才20万人口,而扬州就有100万人口,如果当时不屠城,清兵一走,马上就可以用这一百万人口中的青壮年组织起一个几十万的大军来!这样的隐患在自己进兵的后方,不屠城清兵是不敢过江的。

  进一步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够控制被征服的地区,征服者的军队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控制广袤的地区所必须的就是将人口疏散,人口不集中,就组织不起来,比如你要是占据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你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参战,很快就会有百万大军了,但是如果你占有一个像内蒙古这样的省,人口一样却组织不了多少人,这就是差别,这样一来屠城的结果是使将要受到攻击城市里面异常恐慌,城市的人口逃散,逃散到农村去,同时逃散时还要带走大量的城市内的粮食等战争资源,从而使下面的城市在遭到攻击前大量人口减员同时带走粮食,这样这些城市在被攻击时已经成为只有军队的空城,兵员补给等问题极大,当年祖大寿等人在锦州、宁远等地对抗清军时由于辽民逃散,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所以认为屠城后其他城市会死战到底使得征服变得困难的看法是非常主观片面的。就如受街亭的马谡,认为在山上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等到了城市的人口均逃散到了农村,城市成为一个个的空城时,占领和控制就变得容易,在各个中心节点建立兵站,哪里像造反的样子,就派兵过去把人杀散,这样就永远起不了大的波折,就如清代的驻节将军、提督和日战时期的日本据点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够以少量的军队控制广袤的地区。
  所以现代的中国无论如何征兵的过程中都要招大比例的城市兵,尤其是大城市的兵,虽然农村兵好招好使唤,城市没有什么人愿意当兵(后门兵已经安排好出路的除外),也必须招收城市兵,为的是在将来战争中可以在城市内组织兵员,那时这些当过兵受过军事训练的城市人是要当军官使用的!他们要带领那些没有当过兵的城市新兵的。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以战养战的需要,在古时能够以战养战,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对于冷兵器,战争中的武器消耗是很小的,关键是粮食的来源和运送,在粮食生产有限的情况下,一下子多出来了几十万征服者的大军,这粮食如何来?将城市人口屠杀后,城市本身的粮食供应还是存在的,这样才能够多出来征服者的粮食,如果不屠杀,过不了多久就会把粮食吃光,这个时候所有人就都没有食物了,那个时候就是想吃人肉都是来不及和不够吃的。

  实际上所有的征服者都对于屠城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但是不会说出来的,日本对于中国进行侵略,也是早就把中国的历史研究得极其透彻了,他们在南京屠杀30万人,完全是有组织和计划的,南京被屠杀了30万人口后,才有他们的30万侵略军的军粮,南京地区在以后的抗战中作为日军的后方组织不起来抵抗,同时造成中国的人口大量往四川逃散,增加了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经济和军队的负担,这些事情日本鬼子是很清楚的。

  我写这些文字,就是要让朋友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很多好战的统治者均没有深入的让民众知道战争真正的是什么,利用一些愤青的好战情绪,那些愤青天天对于台湾、日本喊打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了解战争呢!战争不仅仅是三十六计一类的计谋,也不光是电子游戏般的打打杀杀,在血腥的攻城略地背后,有更加残酷和深刻的经济因素和持久的心理阴影,绝不可以轻言之。

  日期:2008-05-14 14:13:48
  十、历史上战后的屠杀在继续
  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一般免不了屠城的出现,除非是美国打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实力完全不对等也不缺乏经济资源的征服,实力可比的国家之间的征服战争总是无比残酷的,而国内或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好得多,各方都需要争取人口民众的支持,所以在战争中明智的统治者会约束自己的军队保持军纪,但是由于经济的因素,在战争后另外的屠杀就又上演了。

  从生物学上讲,在食物链最高端的生物总是要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数量的,老虎就是自相残杀很厉害的,自然界一山不容二虎,老虎多了自然要争斗,除了人类外,大部分老虎是被其他老虎杀死的。人类历史也是这样,马尔萨斯的理论虽然残酷但是道理是在的。
  在原始的部落,均知道如果自己的羊或者粮食不够吃了,就一定要到其他部落中抢足,而其他被抢的,就只有饿死或抢回来,这样取胜的一方留下对手的生命就是威胁自己的利益,所以一定是屠杀。如果是遭灾了大家都不够吃了,就必须要屠杀了,屠杀到直到粮食足够剩下的人吃,如果屠杀的不及时,等到粮食全部吃光后就只有全部饿死了,所以生物的法则极其残酷。

  当然这样的屠杀不一定是互相的战斗,历史上美洲的多种文化发现,这种情况更多的是通过宗教祭祀而大量的使用人来祭祀而完成的,经常用于祭祀的人有数万人,而中国所谓的奴隶社会,人的祭祀历史是很多的。
  因此在相对原始的民族,他们部族内因为食物的屠杀就从不间断,当他们强大后,自然不会愿意在内部进行屠杀,所以人口的压力就一定要对外扩张,这就是野蛮民族进行侵略的原始动力,因此为了消除这样的隐患,在辽对于金,金对于蒙古,都实行定期的减丁政策,也就是每年派遣军队进入野蛮地区屠杀一阵子把人口减下来。当年明朝的军队也到建州减过丁,明朝的屠杀后努尔哈赤只有13副铠甲起兵了,所以有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到了相对文明的地区,刚刚结束战争后,由于战争的破坏,百业凋敝,粮食也不够吃!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统治者的做法还是杀人!只是这样的杀人的背景被掩饰得非常隐蔽了。
  减少人口而杀人的第一步就是肃反,名词很多,比如:谋反、欺君、反革命、右派、打土豪劣绅等等,中国人都知道这样的谋反大罪要灭九族的,但是当我问他们灭九族要杀多少人时,大家就没有概念了,最多的说是千把人,而我告诉他们灭九族经常是杀10万人以上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何为一族,概念是五代以内,如果是三族,就是父、母、妻的各向上向下的五代亲戚全部要杀,而九族要包括:邻居、家仆、部下等等的五代家族,明朝胡惟庸案屠杀的有记载名姓的就超过10万,蓝玉案有2万,而宋朝的著名岳飞案也有上万人。这些还是灭族中留下名姓的,没有留下名姓的人还更多!而经济案件中朱元璋也大幅度杀人,他惩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这不是背后的经济压力,是绝对不至于的。

  另外比较隐性的还有大规模的流放,各种重罪被杀的人的不在屠杀范围内的亲属就要流放,这样杀与流放的比例经常达到1:10以上,因此一次谋反罪杀人数万,流放的就有数十万。在古代被流放到蛮荒之地,就离死不远了,而对于反对者的流放规模总是极大的同时株连极其众多的,这样的流放使人口流出地区的粮食压力得到缓解,而流入的蛮荒之地是需要流放者自己生产出自己的粮食的,生产不出来就自己饿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