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经济的眼重看历史》
第2节

作者: 谁是谁非任评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当今对于经济问题的认识上升到货币的高度时,我们再审视中国的历史,我认为中国的历史之所以没有走向资本化,关键是货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要实现资本化,就要有大量的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的增加,对于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需求量也就急剧增加,如果这个时候货币的供给不能跟上的话,必然造成货币的紧缩,货币增值明显,这样就有大量的人把货币储存起来,或者进行高利放贷,造成利率高涨。古时以金属作为货币,这些金属每年的开采有限,基本和这些金属的自然使用(如制造器皿)相当,所以货币投放是没有增加的,同时还有不少人要把金银埋入地下储存,结果就是造成自然的紧缩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利率是极其高昂的,咱们比照王安石的变法,王宰相给老百姓优惠的贷款利率还达到了年息4-5分,也就是40-50%,这在现在看来已经是吓人的高度了,要不是这样,利率会更高,这样高的利率就会扼杀一切发展生产的冲动。
  所以货币本身也是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货币也有价格的,货币的价格也是要受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一个商品社会的形成,必定是对于货币产生巨大的需求,这样的货币需求不被满足,商品社会是无法形成的。
  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形成,货币问题是依靠发现美洲新大陆,在印加帝国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并且在美洲发现大银矿,因此在欧洲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货币投放,就如我前面说过的,这些掠夺来的货币,是绝对不可能再到美洲买东西的,就是增加国内的货币投放,发展商品经济了,这一点西方将他们的经济成就绝不会主动说明是建立在掠夺的基础上的。

  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没有人注意当初的货币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实际上只能说日本的运气太好,当时日本开放口岸时,日本是金银的价格倒置,也就是说白银比黄金贵,在外来大量白银流入换取黄金的过程中,货币价值按照白银价值确定,自然就带来了大量的货币投放。后来就是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了,这些赔款也是形成了日本的货币投放。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与获得足够的货币供应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货币发展是多灾多难,历史上元代的恶性纸钞,朱元璋的宝钞的破产,近代同光中兴结果赶上了胡雪岩的事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本来依靠银票产生的货币衍生效应被终止,经济发展的货币问题形成瓶颈,利率暴涨,最后经济走向末路。中国的政府和皇帝不断的威胁国内的货币信用,国内的货币供应无法解决,无法获得资本化的足够的货币,是一定不能够进入资本社会的。

  世界后来的发展,货币的增加靠原始的掠夺已经不能满足时,就在于建立独立的金融体制来完成,利用金融的衍生效应,而且这个金融体系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国外有过多次的政府破产和国王破产的先例。在叠加了金融衍生后,经济的继续发展金属货币的数量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时,金本位制就破产了,货币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国家金融信用的产物了,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的金融信用不是独立的完全依据市场的需要,而是受制于政府和党派,这个信用就大大地打折扣的,过去政府的灾难有可能就要重演。

  中国的学者说封建强势是有问题的,在日本幕府时代,武士是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向农商拔刀的,但是新兴的富商通过联姻瓦解了武士阶层,所以一切是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些学者一方面大讲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又讲封建等上层建筑的影响,完全忽略经济问题,没有货币怎么有资本呢!
  日期:2008-04-30 13:57:27
  四、为什么中国南征比北伐容易得多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南征取得的胜利比较多,北伐取得成功的例子很有限,一般大家都以偶然来看待这个问题,也有部分人是宿命的看待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其中有必然的道理。
  我们学政治经济学,总讲经济的决定因素,但是一发展到了具体的事件,就往往以主观来决定了,具体的战术,往往决定的是暂时的成败,经济的基础才是最关键的,诸葛亮可以招招领先,但是也在经济上奈何不了司马懿,而且诸葛亮进行的也是北伐。
  决定这个成败的关键在于古代的作战半径问题,我们设想一下,在古代一头牛拉着自己吃的草和赶车人的粮食,能够走多远,这个距离除以二就是一般情况下的作战半径,超过这个半径粮草就供应不上了。

  没有粮草的供应,是难以作战的,诸葛亮对于司马懿也是屡屡输在这个粮草的供应上。而中国实际的情况是南方粮草丰富,人口密集,粮草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在作战地就地解决,但是北伐就不同,北方寒冷的冬天是很容易进行坚壁清野的,这样一来南征与北伐在经济上的压力绝对是不对等的。
  为了增加作战的半径,古代也有一定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建立逐级的传送体系,比如是一人作战,一人从一级的粮库送粮草,然后再二人把粮草从二级的粮库送到一级粮库,再四人把粮草从三级粮库送到二级粮库,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在汉武帝的时代使用,结果是一个作战人员需要十四个运送粮草的人员,取得对于匈奴的胜利付出了三代人的积蓄和全国一半的人口,这样的战争是否该打在今天把这个背景说出来是要探讨是否该应当的。

  还有就是提高自己控制区域的粮食运输能力,古时一般的做法是修建运河,但是这样的过程耗费巨大,时间太长,也容易在徭役上激发民变。
  再者提高作战半径的方法就是送粮的人把粮食送到后变成作战人员不返回,同时杀牛也作为军粮。这样的做法的问题是造成作战人员雪崩式的增加,同时一旦不能快速取胜后果就不堪设想。采取这样的方案的就是隋炀帝,他多次征伐高丽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以至于作战人员迅速增加到根本不必要的百万大军,一旦不能速胜,结果就是饿死于道,基本没有生还。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至于隋炀帝的荒淫无耻是后来唐朝人写的隋史,夸张地成分极大。

  最后的做法为文明社会所不接受,却是行之有效,那就是吃人肉。以前的霍去病干过,后来的成吉思汗还有以此为乐的四犬,朱元璋能够北伐取胜也干过,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所以朱元璋的北伐胜利也是有不为人道的事情,那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这样吃人肉是很难被伦理所接受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是比其他方式要容易,所以他产生了很多成功者,但是他们成功后是不会提及这个成功原因的。

  所以要提高这样的作战半径,在古代所能够采取的办法都是代价巨大的,基本上很困难,所以受作战半径的限制,北伐也使很困难的。
  最后提到北伐的供应,实际上在国际上也是如此,俄罗斯在这方面就占尽便宜,多个国家征伐俄罗斯也是失败在经济供应上,只有蒙古取得了胜利,那个胜利也使建筑在吃人肉的基础上的。
  所以综上所述南征容易北伐难是有深刻的经济原因的,绝对不是巧合。
  日期:2008-05-01 21:48:36
  留一篇时文在这里:
  深度分析QFII总是能够在中国股市抄底的原因

  我们这次股票大涨,政府为了股市出台了多重的利好,同时我们注意到外资的QFII又一次成功的在中国股市抄底,看似偶然,实有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