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玩阴的——鬼谷子的心理学诡计》
第14节

作者: yueluodadi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01 22:01:54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躲在暗处的幕后操纵者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窖、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摩意是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隐而不现的。这就需适当地去“摩”,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我们进行摩意的作用。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假装不知。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我们又不留祸患。此时我们来“摩”对方,而对方的表现自己则是在那个时候,对我们没有危险。只要有办法让其顺应你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揣摩对方,应尽量使自己躲在暗处,让别人身在明处。
  这样就能做好隐蔽的工作,隐藏自己的内心,不暴露自己,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这就是鬼谷子说的:“微而去之,是谓塞窖、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你一定要记住,人在明处从来都是危险的,在暗处才安全。暗处可以从容观察,揣摩,还可以选择合适时机,主动出击,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作为竞争对手,如果能暗中发力,表面摆出软姿态,坐看他人争斗,最后我收渔利,这就将揣摩之术运用到了极致。
  某科技集团跟客户谈一桩价值超过五千万元的大合同,俞总是负责人,他决定选一个副总给自己当助手,挑来挑去,选中了曹总。因为曹总这个人,平时就没主见,在单位十几年来,贪小利,不敢惹事,像条哈巴狗,几个高管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只要许以小利,一定铁心做事。
  所以,俞总对他很放心,跟客户谈回扣的事,他也让曹总参与,并许诺给他三成。客户给的回扣高达五百万,三成就是一百五十万,曹总听了之后两眼直放光,受宠若惊地连声道谢,俞总看了,对他更放心了。
  但到了关键时刻,就在双方既将达成协议时,集团董事长把俞总叫过去,一下将他收回扣的丑事揭穿了,还把证据拿了出来,对他厉声训斥。这事就是曹总做的,他暗暗搜集了俞总与客户谈话的录音,报告给了老板,把俞总从总经理的位置上挤掉了,将他取而代之,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曹总为了等个好机会,竟可隐忍十几年,谁也不注意他,都拿他当傻瓜,但最精的恰恰是他。老板并不讨厌贪小利的人,无贪不官,最怕的是贪心不足,比如俞总,想吞掉这么一笔钱,才是老板不能容忍的,他栽在曹总手上,也只能感慨一声“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人明我暗的形态,是人际诡道的最佳位置,努力使自己居于暗处,不引人注意,其实才是最聪明的做法。有个事实要记住:背后算计你的小人永远不会消失,所以为了对付这样的小人,你也要学会他们的处事之道,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军事上敌强我弱,正面相抗胜算不大,但我可以打伏击战、游击战,打一枪就走,总在暗处突然杀出来打击对手,出奇制胜,给敌人以重创。抗日战争,中国以羸弱的国力击败强大的工业国家日本,靠的便是这种不与敌正面消耗,多以敌后游击运动作战的谋略。如果盲目跟日本拼装备,中国或许真的如日本人所预言,只能抵抗三个月。但是八年后,中国人赢了,从此中国军队高超的游击战术能力被世界所认识,并在朝鲜战场上使美军停滞在三八线。

  有人将鬼谷子的智慧总结为“奇谋秘术”,从这里来说,颇有几分道理。出奇即可以弱胜强,人明我暗,“塞窖、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便可扭转强弱差距,事半功倍。
日期:2011-04-01 22:02:56

  饵而投之,必得鱼焉——盛气而不凌人是最顶级的成功之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鱼钩在水边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了。因此说:做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无人察觉;带兵打仗胜利不断,却没人对你感到恐惧,这个境界才是最高明的。
  国家日益强大,周边小国感受不到你的威胁,对你依然不恐,这是最高明的治国之术。事情做完了,别人还不知道,或者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对你的成功并不感到惊奇,这也是最顶级的成功之术。就像钓鱼一样,你投下了合适的鱼饵,尽管你是在要它们的命,鱼儿照旧会上你的当,争先恐会地游过来上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鬼谷子的谋略中有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类似的思想,做事做人,须使自己合理而居中,用最恰当的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强大而不使人惧,富有而不惹人嫉,怒而不戾,盛气而不凌人。鬼谷子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个境界,对人情世故的揣摩之术就算学到家了。
  有两则收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样的处事方法才是最恰当的。
  第一则: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遇见一个孩子溺水,便急忙投水相救,被救的孩子家长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毫不推辞地收了下来。有人说,子路救了人还收礼,似乎不符合“仁”的道理。孔子听到了却很高兴,说子路你做得对,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得救的人有谢金,救人的人有回报,两全其美的事,大家不会对此感到有什么不满。

  第二则: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做奴隶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他不缺钱,所以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的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失了。”子贡大概很委屈,不过仔细想想就是这个理。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到,收礼并非就一定是坏事,关键看你做了什么事,面对的是什么情况。若你居于高位,收礼为人办事,就是不恰当的;若你做了有功之事,收受谢礼则是理所当然,即便孔子也认为这很合理,而且不会有人对此说三道四。
  明代万历年间,山东东平府两个在外地发了财的暴发户,带着金银财宝,风风光光地荣归故里。第一个富人到了家,大门一关,谁也不见,有好友就来给他出主意,说:“老兄,你现在发了财,应该适当请请客啊,不然你会有危险的。”富人把眼一斜:“钱都是我自己赚的,为什么要拿出来给别人免费吃喝?再说了,有官府呢,谁敢对我有不轨之举?”好友叹口气,没再说什么,掉头走了。没几天,这位富人家里就被抢了,窜进来一伙强盗,把富人全家绑起来杀掉灭口,卷走所有的钱财,走时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村民没有一个前来相救。

  另一位富人回到家后,二话没说,马上请全村几百口人吃饭,并每人赠一两礼银。过了阵日子,他家也来了盗贼,但是周围的邻居很警觉,听到动静之后,立即有人敲起锣来,村民一起来帮忙,把欲行不轨的盗贼赶走了。
  主动请客的这位富商,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深刻地体察世风民情,知道村民多嫉富仇官,对暴富之人尤其痛恨,所以他才掏腰包请客,让大家尽情吃喝一顿,还在酒席上摆出一副谦恭大方的样子,使村民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他的安全当然就得到保证了。
  可以说,这位富商的揣摩之术,做得就很到家。而另一个暴发户,就显得愚而无智,有了钱便高高在上,不考虑周围的人们是怎么想的,自然就会有内应引来盗贼,结果就导致了灭门之灾。
  洞悉人心,对他人的心理做到准确把握,才可知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以及不同的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方法。“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使自己的成功变得合乎情理,人皆叹服,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做人和做事的境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