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组织农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合力。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方式,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依法维护农民权益,解决农村突出问题,为乡风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强化家庭教育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训、讲座、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农村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培养下一代具有良好乡风文明素养的新人。加强村规民约制度建设,依法规范农村社会行为,提高农民自我约束能力。鼓励农民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使其具有广泛的民间认同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
树立典型,以身作则。表彰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励更多农民学习和追求文明行为。同时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乡村游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优秀乡风文明典型。结合当地实际,创新乡风文明建设方法,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短信、社交媒体等,扩大乡风文明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农民参与度。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徐家强说。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徐家坳村把农村精神文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立足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积极做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村规民约、积分兑换,持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统筹用好农家书屋、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各类资源,联建共享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打造成“全镇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一站式充电学习平台。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围绕党的理论、民生政策、农技知识等群众关心百姓需要的热点知识定期开展座谈宣讲,使党的声音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文明新风尚。发动党员干部充分运用“微课堂”模式,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将宣讲触角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扩大群众覆盖面。
组织乡贤寨老、党员骨干、优秀青年等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各类志愿服务,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共治模式,化群众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结合网格化管理进行“点对点”精准服务,重点关注孤寡老人、特困人员、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众,开展医疗、教育、养老等系列暖心服务,构建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引导和鼓励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由村两委牵头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积极组织村德高望重的乡贤寨老参与修订工作。围绕文明礼葬和积分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让群众共商共议达成共识,形成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的流程、规定和标准,切实增强村规民约的指导性、自治性和可执行性,真正让移风易俗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成,引导群众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
同时,选择村中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的人员组成村民议事会,共同参与村两委议事评议。积极开展身边榜样评选活动,建立道德模范“红黑榜”,引导群众“见贤思齐”,教育群众向先进学习、向“标杆”看齐,促进方召镇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成立移风易俗工作专班,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文明礼葬、卫生整治、政策宣讲等各类服务。对于违反相关规定、不积极配合村内工作的以差异化管理破除“平均主义”思想,以实际利益推动群众积极参与。要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抓手,有效消弭乡村居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差距,加强农民精神面貌,培育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持续推进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铸好魂。
“书记,如何建设和实现农村生态文明?”袁志国问徐家强。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关乎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对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应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良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农民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
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观光等,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应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绿色、环保的产业。同时,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乡村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游客进行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供环保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同时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习惯,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良性互动。
四、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
农村地区往往存在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应加大对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发展农村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产业。同时,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建立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五、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应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鼓励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行动,组织农民参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等志愿活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建设和实现农村生态文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社区,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徐家强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