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17 21:41:19
[春秋]冬,公会齐侯于防(邴)。
冬天的时候,鲁隐公和齐僖公有一次会面,这次会面的地方,《左传》和《谷梁传》引用《春秋》时写作“防”,《公羊传》写作“邴”,如果是防,杜预考证说在“琅琊华县东南”,大致就是今天的山东费县一带(费伯的封地),如果是邴,则就是此前郑国拿来置换许田的那个地方。
看这条记录,应该似乎不是特别正式的会盟之类,因为也没有记载具体日期,所以《公羊传》对此没关注。倒是《谷梁传》提了一句:
会者,外主焉尔。
意思是说这次会面,是齐僖公主动发起的。
此前隐公六年,双方国君有过一次会面,七年,齐僖公弟弟年率团访问鲁国,此外在隐公八年十二月,讲述无骇之死这件事的时候,《左传》还记录了齐国使者来鲁,“齐侯使来告成三国”。可见齐鲁之间最近三年一直保持着较高频次的沟通交流。这次双方国君会面,显然不会是闲了谈谈风花雪月的,而是有原因的。背景还得在《左传》里找: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
王,做动词,不王,意思是不把周王当周王尊重对待。这时候郑伯的王室职务发生了变化,是左卿氏了—我们可以推测出来此时虢公忌父则为右卿士,这是王室分权的结果。这段记录的意思是说,宋殇公没有按照规定的礼节对待周王(也许就是没有按规定去朝觐周王),周桓王很生气,郑庄公就以周桓王的名义去讨伐宋国。宋国因为此前郑国的入郛之役鲁国没有救援而生气,所以这次也没有派人来告知鲁国。鲁隐公很生气,一怒之下断绝了和宋国的关系。秋天的时候,郑国派使者来,以周桓王的名义告知要讨伐宋国。冬天的时候,隐公和齐僖公在防这个地方会面,讨论攻打宋国的事。
原来如此…
话说郑和齐、鲁、卫、宋、陈几国,这才搞好关系啊,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啊?
我觉得吧,十有八九,这次王师伐宋背后还是郑庄公在捣鬼啊。郑庄公这几年费劲心机瓦解反郑联盟,安置好齐、鲁、卫、陈,跟王室表面上关系得到缓和,为的是什么?宋国没有想过长葛好吞难消化吗?这下郑国突然翻脸,名义上是宋公不王,谁敢说这不是郑庄公挟周桓王以令诸侯?这是假周王室之公济郑国之私啊。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郑宋之间攻守易势啊。
所以,我们很明显能猜到,这次齐、鲁之间会盟,讨论的就是如何对付宋国,在这件事上双方要达成一致意见,毕竟,鲁国已经再次跟宋国翻脸,但齐国名义上还是宋国的盟友—当然,事实上也是郑国的盟友。鲁国这次毫无疑问是完全站在了郑国这边—不说鲁、宋两国私怨,毕竟,郑伯打的是“以王命讨之”的旗号,道义上先占了上风。
但是这个时候,郑国也不是一点麻烦都没有,《左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轶[yì],突击的意思。覆,是伏击、袭击的意思,这里是伏兵的意思。衷,做动词,从中截断,引申为包围的意思。殪[yì],杀死、歼灭的意思。这段记录是说,北戎侵略郑国,郑伯帅军队抵御,但是很担忧戎人,说:“他们主要是步兵我们主要是战车,万一他们突袭我们就麻烦了。”公子突就献计说:“派一队勇猛但不刚毅的人去迎敌,一接触对方就迅速败走。国君您埋伏下三批伏兵。戎人轻敌队伍散漫不整,贪得无厌而不团结。打胜仗的时候(面对战利品)互不相让,打败仗的时候彼此不相互救援。跑在前面的人看到有战利品必然冒进,冒进遇到伏击一定拼命逃跑。后面的人不去救助他们,戎人就不会再有后援了。这样就一定能胜利。”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戎人的先遣部队遇到伏击后开始逃跑,祝聃帅兵追杀,截断了戎人部队之间的联系,郑国军队前后夹击,歼灭了戎人,戎人争相逃命。十一月甲寅日,郑人打败戎人。
从这件事看得出,公子突还是相当有能力的,分析敌情头头是道,制定计划切实可行,战争的结果也印证了公子突的预见,庄公的这个儿子确实不简单—以至于此后不久,有人跟他见面,一见之下之后立刻就看上了他,还想跟他结亲。
隐公九年就此结束,这一年,隐忍许久的郑庄公终于开始反击报复,而他首先报复的对象,就是宋国—毕竟,他手里有公子冯这样一枚重要的棋子,而这个人,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取代宋殇公的,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宋国就彻底成了郑国的铁杆小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