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15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次会盟之后,鲁宋双方的关系得到极大的缓和,《左传》里说了,“始通也”——会盟之后,双方才又重新恢复正常的往来。
  我读《左传》读到这里的时候,唯一疑惑的一点是,鲁惠公晚年为何会与宋国发生战争呢?要知道,按照前面的记载,鲁惠公的夫人仲子可就是宋国国君宋武公的女儿啊,这属于女婿打老丈人啊。《左传》里没有记载战争的原因,这个问题,交给史学家去解答吧,不是我的关注点了。当然,除了正史,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也许有一个人民群众相对比较喜闻乐见的其他缘故,引发了《左传》里记载的鲁宋双方这次战争,好比特洛伊战争虽然残酷,但如果是因为美女海伦的因素,就显得浪漫多了。譬如我卑鄙地八卦一下:宋武公的女儿仲子本来说好是要嫁给惠公的儿子息(也就是后来的隐公)的,结果被惠公截胡做了惠公的夫人,宋国对此有怨气导致鲁宋双方起了龌龊发生战争?——至于是不是这样,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老爹抢了儿子媳妇的事情,春秋时代不只这一件,后世也很多,典型的就是李隆基跟杨玉环。

  日期:2022-09-05 20:49:51
  [春秋]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这两句话也很好理解。有,通又,十有二月,就是十月再过两个月,也就是十二月的意思。祭(zhài)伯,显然是个人名字,祭,这个姓在前面讲“郑伯克段于鄢”的时候讲过,那个给郑庄公提建议的大臣祭仲,就是这个姓。公子益师,是另一个人,这个人的身份是公子,按照之前讲“郑伯克段于鄢”的时候,提到公子吕我们解释过公子就是诸侯的儿子,所以我们推测出来这个公子益师也是鲁孝公的儿子,跟鲁惠公一辈,是隐公的叔伯辈人物。按史书记载,他的名字叫益师,字是众父。卒,就是去世。《春秋》里这两句话就是说,隐公元年冬天,十二月,有两件事在被记载下来,一是祭伯这个人来了鲁国。二是公子益师去世了。

  祭,这个姓我们今天觉得很罕见。周初分封的国家里就有祭国,封地在今天的郑州祭城。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第八子伯翔,爵位是伯爵。祭国的历任国君长期担任周王室的大臣——这点有点像郑国初期的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诸侯的同时还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但是在鲁隐公元年,郑国东迁的时候祭国被灭,祭国原来的封地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嗯,祭仲属于鹊巢鸠占,其实他并不是真正的祭国血脉,真正的血脉是这个祭伯。也就是说,在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时候,郑国的那个“祭仲”字是仲不假,但当时还不应该叫“祭仲”。在这一年他得到原来祭国封地以后,后人才称他为“祭仲”,意思是封地在祭字是仲的那个人。

  《左传》在讲这两件事之前,对于《春秋》里面缺失的隐公元年十月和十一月之间发生的几件特殊事情做了记录,具体包括:(1)“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 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2)“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3)“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对于这几件事,我们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第一件事是惠公改葬。惠公去世距离这个时候也就一年左右,之所以改葬,按照《左传》的说法,是惠公去世的时候,“有宋师,大子少”,鲁国跟宋国还在打仗,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桓公)还年少,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导致惠公的葬礼“有阙”。“阙”就是缺失的意思,“葬故有阙”,也就是说在“有宋师,大子少”的情况下,惠公的葬礼办的有点匆忙留下了一些遗憾。上一节的时候我们讲了,“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之后,隐公解决了来自宋国的外部压力,这个时候他有足够的精力来处理内部事务,而第一紧要的事情,就是弥补先君“葬故有阙”这个遗憾,所以在这年的十月庚申日(即十月十四日),鲁国改葬了惠公。但是,这件事《春秋》里之所以没记载,是因为“公弗临,故不书”,即隐公没有以丧主的身份去主持葬礼——也就是说,按礼制,这件事是新君主持的,隐公之所以没去,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国君只是暂行摄政。也正因为他没去,所以《春秋》没记载这件事。在惠公改葬的时候,还有卫国的国君来参加,但是因为没有跟隐公见面,所以这件《春秋》里也没记载。这里提到的“卫侯”,是卫桓公。

  读《左传》到这里的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到前面提到的“秋七月,天子使宰晅来归惠公仲子之賵”,有没有可能就是针对惠公改葬这件事呢,如果这样的话,王室这件事也不晚啊——嗯,应该不是针对惠公改葬,因为七月的时候不可能预测到九月能与宋国人会盟解决外患,所以也无法预测到十月会有改葬惠公一事。所以,“天子使宰晅来归惠公仲子之賵”就惠公葬礼而言,如我们前面分析的,确实是迟了失礼了。

  第二件事是鲁国大臣公子豫私自与邾、郑二国会盟。之所以会有这件事,起因在于五月发生在郑国的“郑伯克段于鄢”的后遗症。《左传》说法是,共叔段之乱发生后,公孙滑投奔到了卫国。这个公孙滑是段的儿子。前面我们说了,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如果段没有作乱,后世应该称他“公子段”。“公孙”就是诸侯的孙子。公孙滑是共叔段的儿子、郑武公的孙子。卫国,是武王弟弟康舒封的封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鹤壁、滑县、濮阳、焦作一带,跟郑国近在咫尺。公孙滑出逃到卫国后,不知道怎么做的说动卫国人出兵攻击郑国,甚至攻下了廪延。郑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由于这时候郑庄公在周王室内部还担任着卿士一职——这个职务是行政部门高级官员,因此他可以以周王的名义讨伐有错误的诸侯。因此才能出动周王室的军队,并且联合了虢国,反攻打到卫国南部。同时请求邾国也出兵。邾子——我猜也许就是三月份与隐公会盟于眛的那个邾子克——就派人跟鲁国大臣公子豫联系沟通。正常情况下邾国之前与鲁国已经有盟约,如果是讨论联合出兵的事,应该先跟隐公沟通。我估计是沟通过,但隐公不愿意参与这件事——毕竟他刚摄政,不想惹事是正常的——而邾国想参与此事,于是私下又去跟有同样意向的公子豫联系。公子豫应该又去想说服隐公,但隐公还是拒绝了。这时候公子豫做了一件事:他自己带人去参与了这次战争,并且跟邾国、郑国在翼这个地方会盟。翼,在今天的山东费县西南。这件事说明隐公虽然摄政,但实际上下面的大臣并不完全听他的命令。

  第三件事是鲁国重新修建了国都的南门。之所以《春秋》没记载,也是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至于谁下令的,书里没记载所以我们不知道。但是这几件事连起来看,隐公元年,对隐公而言是非常艰难的一年,除了外患,鲁国的内部许多大臣也并不听从他的命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