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56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23 19:39:15
  后世之中,不少学者讲述秦国崛起,多会从秦孝公开始,有时还为了突出秦孝公的功绩,而刻意制造一种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惨状,说他即位于外忧内患之中,以至于很多人忽略秦国前几任国君的功绩,甚至以为秦孝公之前的秦君都是昏聩无能的。
  在这里,笔者为他们正名。正是他们的酝酿,促成大改革之势,正是他们的努力,后辈才能走得更远。尤其是秦献公,他是秦国乱政的终结者,是秦国改革承前启后的领路人,是秦国重新崛起的真正奠基人。
  厚积薄发,动须相应,秦国历经百年淬炼,只待最终的、彻底的变法维新!
  日期:2023-02-23 19:42:50
  ~~伯者之术~~
  在影视剧中,秦孝公的扮演者都是中年人,这是艺术家们刻意为之,为了突出秦孝公的老成持重。事实上,秦孝公即位时年方二十一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年轻。年轻人是有闯劲的,刚一即位,秦孝公就两路出兵,向东攻打魏国,向西进攻西戎,斩杀了西戎獂王(獂是戎人的一支,大致分布在今天甘肃陇西)。

  这番疾风骤雨般的操作令周显声王兴奋异常,第二年开春,他就派使者为秦孝公送来了祭祀用的胙肉,勉励秦国再接再厉。
  我信你个鬼!秦孝公撇嘴了,我连番出击,可不是好战,而是为了稳定外部环境。不错,秦国这些年进步不小,可与魏国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打仗打的是实力,打的是军工,是兵马钱粮,是一个个鲜活的士兵,没有大利益,岂可轻易发动战争?
  要想真正成为强国,建立强军,必须持续改革。秦孝公得出了和父亲秦献公一样的结论。
  不同的是,秦献公旅居魏国三十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变革思路,所以他可以亲自操刀。而秦孝公自幼生长在秦国,纵然有心改革,却无有头绪。所以,他决定请专家。
  但是,要请专家,首先得知道谁是专家,今天的我们一机在手,共享所有,可在那个时代,消息闭塞,尤其秦国与外界沟通更少,秦孝公要问大臣们,谁是专家?大臣们保不齐会反问,专家是啥?

  思来想去,秦孝公想出了一个最直接的寻找方法—发布招聘广告,觉得自己是专家的可以自荐,认识别人是专家的可以推荐,官方名称叫《求贤令》。
  日期:2023-02-23 20:08:45
  《资治通鉴》记载了《求贤令》全文,笔者直接上翻译:
  昔年间,我秦国先君穆公自岐山和雍城之间,修德行武,向东平定晋国内乱,与晋国以黄河划定疆界,向西征讨戎狄,扩地千里。周天子册命我秦国为方伯,诸侯们都来祝贺,为后世打下了基础,名声远播,光大鲜美。然而到了近世,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国君昏聩,内乱频出,外患交迫,三晋夺走了我河西之地,诸侯都蔑视我秦国,羞辱再没有比这更甚的了。先父献公即位以来,镇抚边境,徒治栎阳,筹划收复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振兴国家。我每每想起先君遗志,就感到心痛难安,故在此立誓,无论是我秦国人氏,还是外来的宾客,无论是我秦国的大臣,还是过往的贤士,只要有办法让秦国强大,我都为他授以官职,分封食邑!

  这篇《求贤令》一经发布,就以风一般的速度传遍中原大地。在那个时代,一国之君并没有像帝制时代那样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国君反思失败承认错误并不罕见,为了求取贤才,许诺高官厚爵也是常事,但这篇《求贤令》还是引发了阵阵议论,因为它发自秦国。
  秦献公推行改革后,秦国的风评大有好转,已经一些不得志的中原士人入秦求职了。如今看到《求贤令》,更有不少士人心动,他们结伴西行,希冀着能够在秦国作出一番事业,再不济也填饱肚皮。
  在这些西行的人群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商鞅。
  不同于那些士人,他不是报着侥幸心态入秦,而是怀着远大的理想,他要做秦国的李悝,他怀中揣着一本书,就是李悝著写的《法经》。他也相信此行将会达成理想,因为那则《求贤令》告诉他,秦国的新君极具忧患意识,雄心万丈,那是穷则思变,那是不甘沉沦,那是家国担当。秦国的民间有一股力量,潜藏在暗处,躁动异常!
  日期:2023-02-23 20:35:33
  商鞅到栎阳后,并没急着去见秦孝公,他要给秦孝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所以最好有得力之人进行引荐。商鞅先到市面上打听,谁是秦君最信任的人?
  当然是景监了,栎阳人都这么说。

  景监是什么人呢?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因孝公宠臣景监”,意思是景监是秦孝公的宠臣。但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信中(即《报任安书》),以激愤的心情陈述自己受到宫刑后的不幸遭遇,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意思是:没有什么羞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了,受过宫刑的人,没有社会地位,这种情形并非当世如此,很久以前就是了。从前卫灵公与雍渠同坐一辆车,孔子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通过景监而得以谒见秦孝公,赵良为此寒心;赵谈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盎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与刑余之人相并列当做一种耻辱!雍渠和赵谈都是宦官,司马迁将景监与他们相提并论,事实很明了,景监是一个阉臣,至少是一个受过宫刑的人。

  言归正传。
  商鞅带上礼物求见景监。
  这算是走后门吧。不过,景监可不是那种受了贿就胡来的“死太监”,他很有见识,先与商鞅谈论政事,这一开口,景监就惊呆了,商鞅才识之高大出意料,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
  第二天,景监就把商鞅引荐给了秦孝公。
  “先生以为,何为治国之道?”秦孝公发问了,这是所有应聘者的必答题。
  “帝道。”商鞅回答道,然后他开始讲起伏羲、神农、大尧、大舜…
  三皇五帝,时代久远,茹毛饮血,亦真亦幻,秦孝公听得差点睡着了。“唉,先生,您可以走了,寡人太累了。”秦孝公实在不耐烦了,干脆下了逐客令。
  这人是从哪儿找的,给我催眠还差不多!商鞅刚离开,秦孝公就把景监批评了一通,“妄人一个,迂阔无用!”
  景监挨了批评,回去后就奚落商鞅了,“我推荐先生,是让你演说强国之道,你为什么尽说些没用的?”
  “在下是希望秦伯实行帝道,只是这门学问太深了,秦伯不开悟。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商鞅施礼道。
  到底是宠臣,景监很快又安排了一次见面。
  “秧不才,愿为君王演说王道。”商鞅开始讲述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顺天应人之道。
  这回秦孝公没有瞌睡,谈论的时间也长些,但他显然还是不满意,“先生真是博闻强记。但古今有别,您说的可不适用于当今呀!”

  “寡君又责怪我所荐非人了!”退席后,景监抱怨商鞅道,“先生呀,君王寻觅贤人,就如同弋人治缴,无非为了尽早捕获猎物罢了,怎么可能舍弃眼前的效用,而去效仿远古的帝王呢?您与他谈论帝道、王道,岂不是舍本求末?”
  “我明白了,请大夫再为我…”商鞅笑道。
  别,我是不敢了,景监连连摇头。
  “可惜呀,秦伯发下求贤令,却不爱才,看来我只好另寻他国了。也罢,难道六国中就没有比秦伯爱才者?天下就没有比大夫您委屈进贤者?我这‘伯术’还怕没有用武之地?”商鞅说罢,转身就走。

  所谓伯术,就是霸主之术。景监听了这两个字,赶紧拉住商鞅,别急别急,安排再见面不成问题,可你总得给我点时间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